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专业技能训练课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 ,如何评价与控制专业技能训练课的教学质量日益成为职校教师关注的热点。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践表明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作为与专业理论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 ,有其相对一致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 ,既不能认为技能训练课程不存在教学问题 ,也不能用理论课教学的路子来套技能训练课教学。那么其教学质量应如何控制与评价 ?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的理论分析。一、专业技能训练课地位、作用与目标的控制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观”和“全人观”。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发展是…  相似文献   

2.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0,(4):80-80
冯建军:生命教育应该指向人的整体发展 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不应该只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而应该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成为“全人”教育: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学科渗透式的,而应该独立设置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不应该以知识逻辑来组织,而应该以活动来组织,成为综合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3.
“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是作为活动课程教学基本结构提出来的。“活动”即要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发展”即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为目标 ,“活动—发展”即要求教学必须遵循活动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构建“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旨在建立一个适应小学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体系 ,正确把握活动课的教学特征 ,探索其教学规律 ,充分发挥活动课的特有功能 ,防止和克服活动课“学科化倾向或形式走过场”,提高活动课教学质量。下面就“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一般原理及有关概念作具体论述。  一、理论依据“活动—发…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其主旨是“发展观”和“全人观”,它揭示了学生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与创新中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相似文献   

5.
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课程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在传统智力观中,课程评价就是通过学业或者学科考试分数这一认知性指标作为学生学业优劣评价标准,导致“应试化”;在多元智力的视界中,智力是人的一种功能外显形式,是多元的,人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都是可育之才。课程评价具有新的意义: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依据来源是活动;核心是“全人观”;方法宜用档案袋和活动法。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体系中,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是其一个整体中的两大板块。“活动”与“学科”紧密相联,它们的目标均指向促进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科知识的准备,是活动课开展的基础,而活动课则是学科课程的深入和拓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学科课程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活动课则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7.
回归与整合——课程观演进的一种关系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从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中解读课程观的演进,可以发现“人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回归”、“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其基本精神,同时,回归与整合也是我们新时代的课程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是强调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相似文献   

9.
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人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理念,从身心、智力、审美和情感意识、个人责任和精神价值等多方面整合人类个体知识。约翰.米勒提出"平衡、包容与联结"为全人教育课程遵循的三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全人教育理念的途径。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都是培养全面和谐大学生和提高文化素质的模式,以整合的理念整体思考高校课程体系,融课程规划、目标、内容、评价和管理为一体。以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课外学术活动或业余活动为主要实践阵地和实施途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其理念和思想,在教师教学方法中融渗全人教育理念和思想。此外,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课程的规划、审核与实施,建立评价体系是落实全人课程和保障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体育课程概念解析 关于体育课程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什么是体育课程很多人虽然认识但不十分清楚。教学论的观点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或组成的用于学校育人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课程本质的问题,目前国内比较盛行的有“学科本质观”、“经验本质观”、“活动本质观”这三种观点。三者虽各有针对、各有利弊,但究其源来,本文认为学科本质观更贴切些,“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相似文献   

12.
自 1 992年活动课程被原国家教委列入课程计划以来 ,目前中学阶段已基本确立了由学科和活动类两部分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并将活动课正式列入了课程安排表。初中教学中的活动课课时分配 ,“五四”学制为 5 3 6课时 ,“六三”学制为 40 0学时 ,分别占课时总量的1 1 2 %和 1 1 %。将“活动”纳入课程计划 ,从根本上解决了活动课程的地位问题 ,为全面实施活动课程提供了保证 ,标志着我国活动课程开始进入了真正发挥全面育人特殊功能的新阶段。但是由于活动课由原先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变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 ,其内容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如何根…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构建了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新体制和新结构,它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3个“板块”组成。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阶段由必修课和活动课两个板块组成。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共性”“全优”,用固定的尺度、框框去要求不同质的每个学生,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爱好的发展。活动课程的设置恰恰弥补了单一  相似文献   

14.
人的教育,指向基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主要包含着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全人教育的教师观、全人教育的学生观和全人教育的课程观。我校从内涵,方式及实现文化育人等角度对全人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的育人方式创新,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初三思想政治新教材(人教版)在每节后均设置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对此如何认识呢? 一、初三活动课的定位“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认为:活动教育从研究内容上可分为“新型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里,伴随着活动课程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课程编制是高校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从实施者和活动内容两方面来理解校级课程编制活动。基于课程编制活动的可行性和高等教育系统的独特性,对课程进行狭义的理解是我们进行校级课程编制活动的出发点。课程编制在不同的课程哲学观指导下形成了科学和人文二分框架,只有将科学课程观和人文课程观融合于“人”,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郑晓芳 《河南教育》2007,(11):44-44
长期以来,体育课被人们认为只是“拍拍球,跑跑步”的活动课,学生偷懒、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常规性的体育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下,如何调动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郑晓芳等三位教师的教学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活动课的实践广东省阳西县教委教研室吴文华国家教委颁布的1993年秋季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这是对我国课程的重大改革,是对传统课程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反映...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课程的改革,挑战与契机并存,课程观的更新又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用什么样的课程观来指导课程设置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引入“生命”,“和谐”等理念,以生态课程观的发源,发展为切入点,对生态课程观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最近,涿州市教委在西丁小学召开了“活动课教学现场会”。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笔者就该校开设活动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构建了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新课程体系。对于为什么要设立活动课,教职工们的认识并不统一。有人认为活动课就是以往的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开设活动课会影响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