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纸显示技术对数字出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纸是传统出版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那么在数字出版领域里,信息的载体五花八门,大家最常见的就是电脑、手机、PDA等等。在这次数博会上,来自荷兰飞利浦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周国富为我们带来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朱昭萍 《出版广角》2022,(20):93-96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数字阅读已然成为当前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字鸿沟问题愈发引人关注。在传统出版领域,随着数字阅读技术的使用,数字融入困境亦逐渐暴露。数字阅读技术应用于传统出版行业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将日益高深的技术使用到出版实务中,而在于如何利用技术应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融入困境。文章通过对融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中关于数字阅读技术应用的分析,阐释其通过拓展数字化服务、提升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构建数字认同等一系列手段解决数字融入问题,弥合数字鸿沟的技术赋能。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出版(E-Publishing)是采用数字技术(二进制的技术手段)进行的出版.个人认为,从"数字化的出版"和"出版的数字化"两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广义的数字出版.数字化的出版主要指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对出版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它包括数字化的创作、数字化的编辑加工、数字化的复制发行、数字化的阅读消费等;而出版的数字化更多地被业界理解为出版管理的信息化,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工具对传统出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例如包括编务、出版(印制)、发行、财务等出版环节的ERP管理系统等.而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包括组稿、编辑(编务)、(出版)印制、发行(储运发货结算)等环节,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运行的.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与信息资源采集最为密切相关的出版视角切入,对数字出版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数字出版环境对信息资源采集在载体选择、内容选择、采集结构、采集方式和采集经费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梳理关系、准确定位,合作采集、协调共享,突出特色、调整结构,加强调查、合理配置等数字出版环境下信息资源采集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最具发展潜力的数字出版正面临着数字鸿沟的挑战,从根本上看,数字鸿沟涉及的是信息平等和社会公正.面对数字资源获取维度不平衡引发的“信息鸿沟”,数字化技术普及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鸿沟”,以及数字技术增长导致的数字思维分化鸿沟,数字出版必须坚持数字技术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义原则,扩大数字出版物的共享尺度,提升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加强数字技术协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数字挑战转化为数字机遇.  相似文献   

6.
李梅 《东南传播》2012,(9):85-86
科技图书编辑是针对小众化、专业化、时效性较强的出版工作,在数字出版中应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及时转变工作内容并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数字出版中,科技图书编辑将他们在传统出版中已形成的内容资源优势、选题策划能力、组稿审读能力、出版物营销能力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延伸到数字出版实践领域中,从信息把关人向信息引导者和信息服务者过渡,使科技图书在数字出版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已经消失,用技术属性定义的数字出版概念难以准确表述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的新型出版业态.本文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与数字内容出版的区别,分析数字时代内容出版的本质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形态,诠释数字内容出版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8.
数字出版信息资源是指数字化载体的出版信息资源,是出版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出版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对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贯穿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分析出版企业战略环境、明确出版企业战略目标、选择出版企业战略途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加胜 《出版广角》2011,(12):61-62
客户信息需求是数字出版的核心规制、原动力。面对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潮流,各出版发行机构既需要迎势而上去占领市场,更需要溯本求源,以客户需求为根本目标,掌握客户信息需求特点,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协调客户信息需求关系,才能在数字出版中胜券在握。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存在着产业链断裂、产业链同构、产业链松散、产业链脆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完全。因此,政府在弥补市场功能之不足、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中,既要解决影响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的技术、信息等硬约束,也要消除影响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的管理、服务等软约束。  相似文献   

11.
一数字出版的高技术性特征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在本质上有着一致性,都是把新产生的内容、信息通过一定的把关和技术处理,送达到读者手中。两者在生产方式、内容呈现方式以及销售、阅读方式上的不同,都是由技术差异造成的。传统出版依赖造纸和机械印刷技术环境,产业链单一而稳定,呈作者+出版商+发行商+读者的线型运作模式,出版环节环环相扣,参与主体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数字出版产业链随着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数字化的过程中,出版印刷企业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对于一个出版印刷类企业而言,在短期内可能就会积累了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客户信息、合同、数据表等海量信息。如何管理好这些信息,成为企业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内容管理技术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传统出版社在内容资源的整合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上先天不足.因此,在数字化转型中,传统出版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弥补自身在全媒体生产、制作、融合和传播以及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上的不足,在数字出版的合作、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带动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PUBO:面向出版的数字资源本体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版业在出版载体和出版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出版机构而言,出版物不再是单一的资源,不仅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光盘、附件、元数据等多种资源的集合,还包含出版过程中的相关资源,如结构信息、排版信息、设计信息、字体信息等。如何对所有这些资源及其关系进行建模,以实现这些出版资源的统一表示和复用,是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OWL-DL标准的出版物数字内容资源本体模型PUBO,包括内容结构、内容特征、表现形式、载体方式以及资源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该模型的应用方式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出版数字资产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源蒸 《出版经济》2004,(12):74-76
出版行业拥有大量的、用于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的数字信息资源,包括以数字形式保存的各种信息,如书稿、书目、资料、图片、图像、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软件等,其中本社出版的图书的电子文本占有较大比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数字资产.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还没有建立起相配套的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在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基础、急用"标准先行原则,注意推进数字出版标准的国际化,注意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预测性和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同时,可以采取"先标准,后法规"、"事实标准转化为正式标准"的策略,建立"引标准入法"的程序规则,构建可持续改进和完善的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循环体系,建设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出版信息资源是现代出版企业管理的基础,对出版企业实现开放、科学、动态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出版企业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开发利用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并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是出版管理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马俊 《出版参考》2012,(21):16-17
正有人说,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掘墓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出版,实现了出版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和全球化、信息组织的数据库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高速化,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传统出版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新技术催生的新兴出版形态,如博客、播客(视频分享)、拍客、维客、文学网站、手机报、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等,发展迅猛。这些出版形态脱离了纸张、油墨等实物载体,出版环节少、效率高,读者随时  相似文献   

19.
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数字出版在拓宽出版业发展渠道、为用户提供多样服务、促进出版业经济效益提升以及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但同时也在定位、技术、盈利以及人才等方面遭遇困境。文章提出强化数字出版定位、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加快数字技术应用、筹建数字化平台、引领数字出版走出去、推动智能化数字出版、人才引进与自...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技术是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IT技术,在金融、医疗、教育、军事、电子商务甚至政府决策等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近年来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研究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数字出版中,从而引导和促进数字出版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