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就业指导要"四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但社会需求增加缓慢,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不会在短期内降低,这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社会政治稳定;高等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联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入手,在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同时指出其也存在失效的一面,从而侧重从主观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寻找就业内动力,并创造性地从高中阶段教育的视角和层面切入,提出可启用“双高”战略,即从高中起延至高校分阶段进行长期跟进就业指导,试论把就业指导提前到高中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好高等教育学前人生规划与生命意识教育,从而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促进其顺利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13,(4):F0002-F0002
2012年11月21日,全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在广西艺术学院落下帷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一贯重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自2011年起,积极推动高校认真落实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根据教育部要求,2008年起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教育,规划职业生涯,以应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不少高校将此课程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纳入教学体系中,那么,对于课程同学们有怎样的感触和体会呢?  相似文献   

5.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基本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重庆市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针对重庆市高校全程指导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尚未建立、就业指导的内涵尚需深化、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四个主要问题,提出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标准,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个环节深度融合的时代,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要围绕构建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打造立体化就业信息数据库、基于新媒体开发就业指导课程、借助VR技术开展就业指导活动等方面来构建,同时做好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和经费保障,以实现大学生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者从全体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破“短期促销式”的高职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现状;作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回访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滢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4):124-125
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高校就业指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并就如何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指导”与“服务”功能,变现行的应对式“就业指导”为长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如何在大学阶段实施全程化指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项目管理是对项目运作全过程进行管理,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入项目化管理理论是新形势下提升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项目化管理应在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信息化”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创建“全员化”就业指导保障体系、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优化“差异化”就业指导项目控制措施等方面加强管理,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的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依托于高校就业指导课,考虑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大胆开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试验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严重冲击的形势下,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迅速走出对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从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社会实践学期和假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入手,大胆开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元素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渗透是提升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要方式。高校立足“三全育人”格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就业指导课程赋能,全力打通“双创”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基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方式,明确价值理念,提升课程站位,增强教育实效。深刻把握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方向,遵循育人规律,完善育人机制,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强化育人功能,提升育人质量,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融合就业育人。  相似文献   

13.
电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衡量电大教育质量的“晴雨表”,本课题在客观分析基层电大毕业生就业难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更新观念,及早安排就业教育;把握特点,构建就业教育实施体系;立体整合,拓展就业教育内容;广开渠道,丰富就业指导形式”等就业指导基本策略,对做好基层电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及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军  何苗  黄曙萍 《江苏高教》2004,(1):121-123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就业取向的“功利化”、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和道德品质修养弱化等三个新趋势,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争。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职业素质评价、高校就业指导诸多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初步形成,高校在就业工作中的行政职能随之淡化,而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功能要逐步强化。安徽大学顺应就业形势的需要,尝试着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到了课堂教学体系中,并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使得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自主性、高校就业手续办理的后延性、人才质量检验的社会性,都呼唤高校改变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高校应通过整合两课教育、团、学部门、校友会等资源,构建专兼结合、内外互通、学分共享的全程就业教育系统,培养大学生个性成才,使其靠综合实力就业,靠专业就业,靠专长就业,靠心态就业,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以弥补“人才培养流水线”的不足,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出发,提出就业指导新模式——“全程职业激励”这一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从个人、社会发展及对教育改革的促进等方面全面论证了其实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明 《辽宁高职学报》2006,8(6):132-133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出发点,教学以就业为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的研究、心理指导、“准就业”实践、就业信息体系。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总结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五位一体"的高校就业发展教育工作新体系,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元化就业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市场供需之间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激烈竞争环境之间存在错位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就业优先导向出发,高校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坚实就业制度保障;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实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家校协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Z世代大学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