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人口化内涵是关于人口质和量、结构、生命过程和环境观及其外化;人口化外延则是人口变动、人口结构和人口特征演变的基本领域。人口化系统包括生育化、性别化、年龄化、流迁化和死亡化的五维结构。其本质特征包括形式上的化性、内容上的综合性、功能上的整合性、目的上的实践性和行动上的自觉性等。可分为家庭、社区、国家和世界四个层次。是生育观、婚姻观、伦理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民族性、科学性和群众性是中国人口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荆门市掇刀区双泉小学(以下简称“双泉小学”)在开展孝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代互动、与实践互动,赋予了孝德教育新的内涵,创新开展孝德教育。
  赋予孝德教育新的内涵。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历史的产物,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传统孝文化,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全盘照搬。在中小学开展孝德教育,应当汲取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并进行适度的现代诠释,使它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老既是事亲之孝的核心,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逻辑推演之孝和“移孝作忠”政治推演之孝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教孝成俗进而平治天下的重要手段.由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双重关联维度来看,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定会有效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版课标对于“文化自信”的定义是:“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不难看出,基于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学生理解文化、认同文化的基础上。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始终以孝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挖掘孝文化的深层内涵,突出孝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将时代精神和文化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介绍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历代发展及其元素,分析了孝文化对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重要作用,最后从规范家庭成员行为、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示范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孝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有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内涵。孝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弘扬孝文化,要对社会全员进行加强孝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特别是要重视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学校和家庭都应做出努力;要净化培育孝文化的社会环境,监督媒体传播的信息;要健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给子女减轻负担;宣传法律法规,让民众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个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论语》的记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论语》文本中对“孝”阐释和分析入手,认为孔子“孝”理论是儒家“孝”道理论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后来《孝经》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虞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由于特定的时代的原因,以吴虞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把“非孝”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希望通过对传统儒家孝观念的否定,从而推翻专制政治,使中国传统的思想形态出现重大转折,逐步走向民主与自由。而吴虞“非孝”观念的产生又与其家庭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吴虞对儒家孝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新时期的孝文化,将孝文化的建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是“爱”,而“爱”的核心是奉献。爱的教育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孝的教育可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特内涵。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一个内涵复杂、外延不定的概念。这是由于人格的形成与类型跟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有着极其广泛而直接联系之故。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演进,愈来愈清楚地揭示了人格特征和心理机制与社会文化的愈来愈多的联系。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尤须探索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 人格多棱镜 对“人格”一词的诠释,自公元前一世纪被古罗马的演员采用以来,政治家、哲  相似文献   

12.
论家族文化对当代生育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以“家本位”为出发点,对农民的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尽管我国当代社会的家族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家族文化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嬗变,但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生育率的降低并不标志着人口的根本转变,人口的根本转变惟有在农民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之后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消除家族文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出生习俗是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一个民族的习俗,能够了解该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愿望、信仰观念等。泰国泰族传统出生习俗体现了生育文化观念:鬼神观、巫术观和“轮回转世”观;也反映出生育禁忌文化心理:对神、灵、鬼的敬畏心理、趋吉避凶心理和主观联想心理。这一传统习俗起到了丰富民间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看,“孝”的缘起及其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政治伦理意蕴,“孝”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宗法政治中的精神本体地位,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国家治理特色。在深入解读“孝”这一伦理范畴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孝”的伦理文化精华服务和谐社会的建物。  相似文献   

16.
家族文化以“家本位”为出发点,对农民的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尽管我国当代社会的家族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家族文化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嬗变,但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生育率的降低并不标志着人口的根本转变,人口的根本转变惟有在农民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之后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消除家族文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在豫东农村,对父母的传统称谓多是“爹”、“大爷”、“叔”、“大儿”、“大大儿”、“伯”、“娘”、“大娘”、“婶儿”等。20世纪50年代“爸”“妈”称呼开始在豫东农村出现,80年代以后,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豫东对父母称谓及其变化可以看出,称谓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且富有地域色彩和特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缪彩虹 《学周刊C版》2010,(8):181-182
“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则孝.出则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的“载道”学科,更应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悌”文化传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面临诸多困境,但发展“孝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适时地对传统孝伦理的局限进行必要的批判,建立平等、民主、博爱、广敬、普世、科学的现代孝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育问题,历来备受人口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生育思潮和生育政策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国时期的节育思想与新中国时代的计划生育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我们能够合理的解读节育思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体现了我们对生育调控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