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健 《体育科技》2022,(6):162-164
高校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育人之使命,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体育课程思政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推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深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思政元素,探索有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提出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互融互促的教学理念、构建“文化引领+隐性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张然  杨谦  熊玲  余超  周胜 《当代体育科技》2023,(11):124-127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深度剖析乒乓精神的内涵、特征和时代意义,将乒乓精神文化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课协同前行。该文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中华百年乒乓运动历史中典型事件和人物,挖掘提炼事件与人物背后的乒乓精神,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纾解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以及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指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存在制度保障尚未健全、基本理念定位不准、教学目标设置模糊、教学资源整合不够、过程性评价缺失等方面问题。研究提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文化润人,深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坚守体育本色,明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把握主导力量,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关注育人过程,做实做常体育教学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程思政是学校体育立德树人之基石,已成教育改革热点。该文根据文献、理论和实践研究,从阐明教育方针与高职体育思政内涵的角度出发,提出理念创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4种推进思政建设的途径。研究表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的革新为思政建设关键要素。通过教学实践,体育课程思政融入立德树人方针,实现深入落实。该文旨在推进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而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将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深刻性、动态性、系统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采用多元灌输式、案例延展式、有机融入式、交互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等育人资源的有机融入。通过锻造党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面领导“主心骨”、构建体育特色“大思政课”、打造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主力军”、打通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等路径,有效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为高校体育课程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是体育课程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普通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创新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围绕思政视域展开,所采用的视角具有创新性。提出相关路径:肥沃体育课程思政土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粗壮体育课程思政树干:近代体育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繁茂体育课程思政枝叶:促进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注入体育课程思政养分:立德树人视角下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思政视域创新视角下,使体育课程思政的历史底蕴和理论内涵更加丰富,精神形式和实践方式更加多元,教学体系和评估指标更加完善,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向理论性、实践性、有效性发展,更加符合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辩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价值导向;建立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协调同步进行;突出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学校德育协同效应的一致性;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和进程。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指引下,使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和底蕴更加丰富,实践的范式和形态更加完善,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结构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完全人格塑造为育人导向,开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分析。结果: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进展的基础上,梳理完全人格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涵,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二三四”育人机制;通过设计和实施“四步循环”育人教学方案,在践行“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实现完全人格塑造在德、智、美、劳四方面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修养完全人格。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事关社会主义教育的前进方向,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而言,“立德树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高等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内涵,也为其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实践中,“立德树人”方面存在认知失当、参与主体关系离散以及外部环境影响丛生等问题,使得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较为艰难。建议:在国家相关发展规划指导下,从内涵意蕴、关键地位和实践价值三方面进一步廓清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理念,分层次、理方向,通过思政助力、制度创新、活动渲染以及机遇把握等方式途径,构建时间维度上是科学且现代的、空间维度上是基于国情且放眼世界的、价值维度上是现实且长远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持续发展。体育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其身体、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落实高校体育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其“以体育人”的教育价值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天然优势。为此,以高校太极拳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国家体育总局统编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研究蓝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太极拳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发现,太极拳课程主要从健体修身、规则意识、文化自信、人生智慧、科学精神5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优秀项目,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极拳吸收中医整体观念思想,强调意念、呼吸、动作导引相联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养生观进行研究,论述中医经络基础理论及相关理论,阐述太极拳运动中的意念、呼吸、动作肌肉变化与中医经络联系,指出太极拳练习中"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以体导气",三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通过意念的调控,气的吐纳及调息、肌肉运动和动作导引来达到疏通经络,养生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在韩国六大城市的普及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文化内涵丰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创造力,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十年多来太极拳加快了向世界传播的步伐,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文化现象.但是由于受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以及太极拳练习者对太极拳所持有的不同的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太极拳在世界各国的开展便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中韩两国地理邻近,文化相同,历史渊源较深.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后,随着两国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的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大家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近年来随着韩中两国交流的增加,太极拳爱好者越来越多,促使韩国民众对太极拳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杨宝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0):61-61,8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太极拳运动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从学习效果上来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传统养生观,而且通过学习太极拳,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作用。另外,太极拳运动由于不受场地、器材设施的限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77  
倪依克 《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为逻辑起点,综合运用现代多学科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基础、构成形态及特征进行整体把握,以批判地继承、选择地吸收、不断地创新的思辨观,对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艰难发展历程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重陷困境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使命和价值重构,以及建立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修体悟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主旨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首先指出太极拳文化研究过程中的逻辑裂隙:“空中楼阁”式文化论述严重,“西方式”文化研究范式充斥,“为论而论”式研究心态泛滥;其次阐述太极拳文化主旨:“反动与弱用”是太极拳文化的鲜明特点,“和谐自然”赋予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命脉,“术道融合”彰显太极拳文化的最高要义。并据此衍出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反动与弱用”作为时代精神的灯塔,对我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处理国家关系、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自然”的文化命脉则是缓解当代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紧张的最佳良药;“术道融合”的最高要义给当代武术研究发展提供了别样路径,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文学在丰富发展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先锋示范作用,以文学本体和电影艺术等多样化方式丰富体育文化产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释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文学发展的"缺席"现状,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视角论证新时代体育文学"在场"的必要性,依据结构功能理论提出新时代体育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AGIL理论模型提出,体育文学作为一个系统需要适应、达标、整合、维模功能,解构体育文学现象和体育文学结构,体育文学由资源——语言符号、创造——意象形象、接受——生命意识三位一体的系统结构组成,整合资源以促进其自身发展、政策保障实现其社会价值、情感凝聚以维持和谐、受众接受实现价值观念转变等,在实践中丰富体育文学的认识、审美、教育价值,推动体育文学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柳彤  贾瑾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1):134-134,147,150,156,161
作为源自生活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太极拳文化以其极具代表性、特殊性、全面性的特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大国形象。为了使大众对太极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文化进行了一定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文化既是中国的国粹,又是一项特殊的身体文化,还是一种全面性的文化;太极拳文化推崇“和谐之道”,并传播和谐思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建议: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来大力宣扬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借助“孔子学院”平台宣扬太极拳文化,开设太极拳文化课程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分析、历史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新发展理念下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与策略。均等化的逻辑要素:权利是逻辑起点,民生是逻辑本质,和谐是逻辑目标。均等化的价值:以均等化理念助力乡村居民身份认同;以均等化配置优化乡村社会秩序;以均等化治理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策略:以创新作为引领均等化的内生动力;以协调作为增强均等化系统性的有效方法;以绿色作为优化均等化的底色;以开放作为打造均等化的外部视窗;以共享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刚柔相宜的和谐之美—试论儒家文化对太极拳的浸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国粹的太极拳,不仅是一个体育项目,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因此,太极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儒家文化对它的浸润,从而呈现出儒家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0.
形、神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和中医学讨论的重要命题,太极拳则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用以指导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而太极拳所追求的"形神相生"、"形神统一"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模式实现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吻合,这也使得太极拳运动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无限的现代文化生机。在东方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的转型时代,要想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太极拳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注重太极拳运动形式、技术特点传承的同时强调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研究传统太极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将太极拳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