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网络媒介环境中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所形成的舆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传播环境和形成过程的不同,会导致最终舆情的不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聚集的一大主要场所,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相对于现实群体性事件更为棘手.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受到全国的关注,任何网络群体性事件都会接受全国公众的“言判”,同时,网民还可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量,既可以引发正面的共振也可能形成恶性共振的叠加,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效应.本文探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异变,并提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失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度、烈度、参与人数都日渐上升,社会舆论也呈现了新特点,这些问题都亟待回应.本文通过对2010至2011年间发生的195个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大样本案例量化分析,探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机理.本文结论认为“公众共同的利益诉求”“事件发生地”“首发媒体”“首发位置”“中央媒体参与报道”5大因素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关键成因,其他因素同样参与着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3.
吴碧琦 《新闻世界》2013,(9):142-143
“虐猫事件”“切糕事件”“躲猫猫事件”“表哥事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百万点击率”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现代网民在社会发展与监督中日益增强的地位,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道奇观。本文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历程与策略,认为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对媒体进行控制、政府对媒体进行管理、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本文认为正是这三种博弈策略导致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认知:“受害型”危机认知、“事故型”危机认知和“错误型”危机认知以及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相似文献   

5.
李兰 《当代传播》2014,(2):60-63
各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一道景观。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征,使得它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器和发酵器,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个概念也被学术界大量使用。但这样一个概念是否科学?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两个概念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来自官方文本,被赋予了负面色彩。其实"网络集群行为"这一价值中立的概念更适合用来界定各类复杂的线上行为。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当下中国社会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否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由于新媒介环境的出现,群体性事件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媒介环境背景成为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以及应对策略的基本点。笔者通过概念梳理、特征及成因分析,最终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迅速、扩散性强、互动性强、难以控制、意见领袖作用明显、容易出现极化现象和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等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经历孕育、扩散、高潮和解决四个阶段,谣言对事件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形成开放性对话机制、进行危机议题管理和信息发布等是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媒体背景下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以期为完善和优化相关机制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自媒体环境提供参考。【方法】以扎根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多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整理出自媒体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模型。【结果】获得了在自媒体背景下受自媒体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的以下特征:群体成员受到相似的利益驱动、增加分担风险的单位数目、高度的组织化。【结论】通过培育自媒体时代的“公民精神”,对“组织化”行为采取“柔性”手段,构建长效矛盾化解机制能够有效地应对自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些措施有望在自媒体时代中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失控,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临 《东南传播》2010,(7):26-28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也已成为观测我国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其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及其舆情引导的角度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见证了中国互联网15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其提供的数据的整理和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受众经历了从“少数贵族”到“普通百姓”、从短时定点上网到随时随地上网、从简单网络应用到多元网络应用的发展历程,可见,我国网络受众已成长为不可小觑的商业终端力量,我国的网络时代已经开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从立项数量、立项类别、立项学科、立项单位和地区、所属系统、课题负责人职称等六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呈现增长趋势.通过对研究主题分析后发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群体性事件的宏观综合层面、网络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法学相关研究等五个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今后群体性事件将向着复杂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建议加大多学科交叉研究力度,推动群体性事件研究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群体性”,有文化的人很容易想到勒庞的“乌合之众”,满脑子是失去理智的乱糟糟的人群。然而,当我们抛弃文化的刻板印象,仅从“群体”本意去理解和解读这个词,也许我们更能看清楚当前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涌现出多个网络热点话题,由此而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网络热点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转化机制,从影响舆论变化的主体、舆论转化的条件和舆论转化过程进行阐述.最后对网民、媒体、政府提出策略参考意见,尽量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涛 《现代视听》2012,(4):47-52
本文结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历史与国内外的研究重新对其进行认识,并将其定义为中性事件。从5个角度揭示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的根本原因、制度原因、思想原因、技术原因和直接原因,并阐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演变的机制,对微博将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影响力最大的网络因素做出预测,提出了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4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然而,由此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受众表达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化对网络舆论的认识,并尝试提出规范与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吕莉 《新闻世界》2013,(7):164-165
【摘要】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使得各界都对其投以高度关注。本文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出发,区分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论,从现实和理论两个角度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戍因,并总结其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7.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追溯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历史进路的基础上,试图厘清该研究领域的学术渊源、研究视阈和研究焦点.本文认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路呈现出多方面的转向.一方面,研究立场由相对单一的官方立场逐步走向官方、学界等多种立场,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判断而走向科学;另一方面,研究心态由刺激-反应式的紧张趋于缓和,客观的学术研究态度得到广泛认可.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领域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诱因和形成要素、涵义与特性、心理研究等四个方面.从现有研究来看,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存在着部分研究过度价值评判、研究方法过于单一、核心问题亟待深入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平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新动向.由于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平等、开放、互动、快捷、海量以及聚众等特点,借助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及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途径而发生、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近年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其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甚至更甚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周洋 《新闻前哨》2010,(9):39-4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解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从"更新危机传播理念"、"完善危机管理组织"、"搭建网络对话平台"、"改进危机传播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20.
知识网络研究(Ⅰ)——知识网络概念演进之探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蓉英  邱均平 《情报学报》2007,6(2):198-209
本文首次对知识网络概念的演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性研究。首先,从科学学说的角度探讨了在知识网络概念演进过程中早期提出的知识网络形态及其相关学说,从普赖斯的“科学论文的网络”到布鲁克斯的“认识地图”以及“知识地图”、“知识基因”再到“知识网络”的出现,分析了在知识网络概念演进中从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概念,并从科学学说的高度归纳为“地图说”、“基因说”、“网络说”和“知识载体形态说”四种学说。然后,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揭示出知识网络概念演进的哲学规律:①知识网络概念的产生与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②人类对知识网络认识的探索是始于网络并终于网络、由表(文献网络)及里(知识本体的网络空间结构)的螺旋上升的认识发展过程;③知识网络的出现是人类对知识文明保藏和传播方式从平面向立体化、空间化、虚拟化方式延伸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