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下称"走、转、改")新闻实践活动。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各级新闻单位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一大批源于基层、内容生动、文风清新的优  相似文献   

2.
张帆 《青年记者》2012,(23):20-21
"走改转"对时政报道的意义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淮北日报社的采编人员近年来大力践行"走、转、改",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想要坚持"走、转、改",使其持续不断焕发新活力,就要始终把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改文风,努力写新风,紧跟新媒体风,做足"改"文章。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仔细推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应是一次活动,而应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常态.中宣部等五部门之所以发动和部署这场活动,并强调建立长效机制,很大程度在于我们过去或多或少偏离了这个常态,甚至忘掉了这种状态.根本问题在于,不乏有些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工作的根本性质有所误读乃至认识空白.因此,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5.
2012年4月23日,应中共中央宣传部通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绚教授参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举办的"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进课堂座谈会,与会人员还有教育部高教司的相关负责人。陈绚教授就新闻理论的教学创新实践主题进行了发言,并就"走、转、改"成果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下基层,走农村。蹲点"一线","民生、民情"体验等这些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频出现。对于长期从事新闻播音的播音员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能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新任务?怎样才能做到用"鲜活"的、接"地气"的语言进行新闻报道?借此机会,笔者结合近一段时间的"走、转、改"体验,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新闻播音员如何践行"走、转、改"?一、参与"走"让新闻播音员腿沾泥土感受天地之阔挑战就意味着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播音风格中不适  相似文献   

7.
尹汉宁 《新闻战线》2012,(12):44-45
"走"是前提、路径、方法;"转"是观念、态度、思想方面的要求;"改"是走和转的落脚点,是"走转改"成果的呈现和检验。"走转改",贵在走、难在转、重在改。没有清新的文风,不出精品力作,"走和转"就只有耕耘,没有收获。重在改,改什么?也就是四改:改虚华之风、改冗长之风、改浅表之风、改媚俗之  相似文献   

8.
2011年8月,中央五部委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召开“走、转、改”活动.所谓“走、转、改”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各地记者纷纷响应,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受到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好评.地方记者与群众贴的最近,几乎天天要与百姓打交道,所以其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新闻行业的形象.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它已经从一种活动上升为一种指导性思想,对于地方记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荣新 《新闻实践》2011,(12):71-73
在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时候,召开“叶锡环新闻作品研讨会”,很有意义。 看叶锡环的作品,不只是在享受阅读的快乐,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叶锡环的作品是“走、转、改”必要性的一个验证,是“走、转、改”的一个可供分析研究的样本。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许昌晨报》推出了一篇篇"带着露珠"的新闻报道,挖掘出一个个平而不凡的先进典型,培养了编辑记者的吃苦耐劳精神,提升了新闻队伍的综合素养。"双脚只有接‘地气’,文章才会有‘底气’。"作为一份地市级都市类报纸,《许昌晨报》在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  相似文献   

11.
"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这句战地记者的名言之所以被无数次地引用,是因为道出了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深入。目前,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对新闻工作者改八股文风、转悬空状态、走出文山会海的全面推动,"走转改"像一股强劲的旋风,催动中国新闻工作者纷纷去深入一线,接地气、听民生。新闻的核心是新,是反平庸。黑格尔曾武断地说:"平庸的东西是持久的,并且最终统治着世界。"走基层,只有规避平庸的泛泛而动才能走出新意、走出影响、走出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本文从新闻专业的角度阐述了新闻记者为什么要“走、转、改”,强调这是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新闻本义及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并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其他新闻媒体的实践,提出“走、转、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不少都市报、晚报都在进行大规模改版,更注重新闻的温度、读者的感受。这种变化,代表了未来纸媒的走向,这也是在新闻战线进行"走、转、改"大背景下,新闻媒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具体体现,即坚持"走、转、改",形成正能量舆论氛围。提升报纸的温度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报、晚报意识到,在当下,报纸要"为百姓谋利益",就在做好传统的新闻宣传、舆论监督报道  相似文献   

14.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启动以来,各地媒体认真贯彻动员会会议精神,组织记者以各种形式开展"走基层"活动,一时间"走、转、改"成为社会各阶层的热门话题。作为地方广电媒体,记者们本身长期活跃在基层一线,节目栏目也都是依据地方受众需求,体现出很强的地域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此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之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笔者以襄阳广播电视台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为例,浅议如何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突破口,切实改进广播电视宣传和加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朱晨阳 《青年记者》2012,(23):81-82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发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很快在新闻界掀起一股"走转改"的热潮.作为青岛电视台大型新闻直播节目,《今日》栏目响应号召,积极行动,努力实践在转改中"走出一片天地、走出一番作为".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中,我们采访了华山挑夫。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历时6个月,拍摄新闻照片300余张,采访笔记达3万余字。2012年9月28日,13000余字的《攀爬在奇峰险道间的搬运工——走近华山挑夫》见于报端。之后在第十三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荣获陕西省新闻战线"走、转、改"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27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部与我校文科科研处承办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论坛"在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主持论坛,文科科研处处长胡智锋教授做学术总结.来自人文社科界与新闻传播界的1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走、转、改"活动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8.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级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学校厂矿,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愿所求。"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新闻工作者懂得了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领悟了"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接地气"稿件才会有灵气,"接地气"记者才能有"人气"的新闻真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地市报涌现了一大批上佳的新闻作品,翻开报纸,清新的文风扑面而来,鲜活的新闻让百姓喜闻乐见,报纸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20.
2011年8月,当我第一次听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九个字的时候,十分不以为然。心想,作为一线记者,“基层”本就天天在走。“作风”向来如此,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对;而“文风”更是一个媒体多年养成的,哪能说改就改,改了还是不是原来的新闻了?因此得出结论,这不过又是一次轰轰烈烈的新闻运动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