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财经类院校中的工科专业毕业生往往比综合性院校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更难被社会所认可,学生自身也容易受到文科专业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影响,对工科人才培养带来困惑。实践能力是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所以提升实践能力才能解决这个困境。学校从实践能力内涵剖析入手,确立了"商科背景"—"人文素质"—"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三位一体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并实践了财经类院校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十一项举措,包括目标、课程、过程、指导、师资、平台、环境、效果、方式、管理、途径。充分利用学校商科和人文环境,扬长避短,在学生受益面和满意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业质量等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目前存在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我们提出实施"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等,本文详细介绍了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容及实践。  相似文献   

3.
蔺燕  杨洁 《科教导刊》2021,(3):47-48
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和教师资格证有效衔接"等突出问题,汲取国内先进职教理念和标杆院校经验,按照专业建设的"三原则",即行业需求导向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学生中心原则,探索实践了将人才培养、资格证书、技能大赛相互融合,将实训、评价、就业紧密结合,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三融合、三结合"的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4.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群)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团队协作性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并且教学必须与信息类企业紧密合作的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融"工作项目研发、职业技能训练、应用技术创新"为一体的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当今高职学生实际特点和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索性的要求,我们确立了适合高职学生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管理,逐步建立与"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弹性教学管理,课题组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群)弹性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围绕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提出了能力导向、任务驱动的阶梯式专业能力培养路径。即密切联系市场需求,加强行业合作,通过专项教学、综合实训和升级就业3大模块构建阶梯式专业能力培养路径,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从而引导人才培养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云 《林区教学》2015,(3):14-16
实践育人的本质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鉴于此,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分析高职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基础上,构建了"内外兼训"实践育人模式,并从顶层设计"内外兼训"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行专业导师制提高学生的一技之长、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专业实践和技能竞赛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联动提升学生岗位的职业能力等方面,论述实践育人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本文对如何改革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食品综合实训车间,完善创新性实践条件;实施"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成立学生食品专业协会,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杜继丰  袁中友 《文教资料》2012,(17):120-122
土地资源管理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讨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人才培养出现的专业教育倾向文科化、"教师难乐于教,学生不乐于学"、学生综合能力弱、实践锻炼机会欠缺等问题,从大类招生、教师职称评定及酬金分配、奖学金评定及专业实践教育等角度探讨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经过积极探索,构建了"校企联盟,工学交替,渐进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了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竞赛"双循环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探索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和可行性.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前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经费不足、工程实践平台建设薄弱、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现阶段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本文介绍了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以"出口"为导向制定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调和"重理论"与"重技能"两种人才培养观的矛盾;有利于建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秘书学专业"出口"包括求职、升学和创业。求职的学生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必需的职业技能;升学要求学生具备报考专业的理论知识;创业的学生应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有沟通协调能力。以"出口"为着眼点,修订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分别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及实践教学等模块中设置支撑"出口"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并在一定限度上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汽车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该模式下的教学课程,以求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快学生融入就业单位为主旨。本文结合我院自身特点,从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用以指导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营销)专业是我院的"工商融和"特色培育专业之一。五年来,该专业建设团队坚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坚持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材、师资队伍、校内外基地、教学团队教学要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结合辽宁建筑职业学院IT相关专业的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探索和实践"双主体、双核心、双员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最终在学生职业能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辽宁区域内高职同类专业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6.
地方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其创建特色和提升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诸多时弊,怀化学院提出并实践了"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在人才培养的内容上融学生的"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为一体,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藉此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  相似文献   

17.
在对我院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能力培养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基于能力培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并总结了新的课程体系所具备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素养与态度、创新实践能力、学业认知与规划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问题给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科群建设,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构建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评价方式多元化"等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集成电路专业的分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成电路专业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是普通高等院校实现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基于集成电路专业的基础实验"全定制四位减法器设计",介绍了集成电路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验内容、实验手段等方面开展分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形式,推进实验教学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激励理论贯穿于地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搭建培养平台提高地学专业学生对地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兴趣度,促进地学专业学生主动提升地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个人的专业理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断创新地学人才培养思想,完善地学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以"野外教学、科技项目超市、社会实践、毕业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