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给新闻下过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此语讲得很好,很到位。生活中每天有那么多事实发生,哪些事实可构成新闻,从读者心理来说,当然是那些读者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能判断出新闻价值的高低? 这是一个问题。我的方法是考察它的“三度”和“两知”即新闻事件或事实变动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而且它们是否社会公众“未知”和“想知”的。它们构成了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5元素。  相似文献   

3.
崔晶炜  李经 《新闻界》2002,(1):36-38
一、总论反恐怖主义战争已经使美国电视网的新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对“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前后的晚间和早间新闻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在“9.11”事件之前,早间新闻充斥着有关名人的报道和生活类新闻,这些内容甚至也成了晚间新闻的“重头戏”。一项名为“优质新闻”的研究项目显示,在“9.11”之后,这些新闻都让位于近十年来很难看到的传统的严肃新闻。现在,80%的晚间新闻内容都是有关政府、国内或国际的事件,而这一数字比数月之前提高了67%。而一度曾占据夜间新闻1/4时间的名人新闻和生活新闻,却…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日常采写的新闻(包括现场短新闻)中,我以为包括三个方面:一、已知性新闻;二、突发性新闻;三、未知性新闻。前两个方面,记者可以从加强信息贮备、密切信息网络中得到新闻线索。本文要侧重谈的,则是加强对未知性新闻的开发。未知性新闻是指计划内可能发生的已知性新闻相对而言的新闻。当然也包括部分的预料中的突发事件。《亚运圣火火种采集仪式在西藏举行》、《欠债还房第一宗——国内贷款抵押房产公开拍卖现场见闻》,均属已知性新闻,因为它可以事先从有关部门获得新闻线索。而《泉州情侣堤被冷落》(以上均为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作品),则属于未知性新闻。《泉州“情侣堤”被冷落》(作者为中新社记者李建成)是通过福建泉州荀江堤过去每当夜幕降临,堤外坡“密密匝匝地坐满一对对恋人”而得名的“情侣堤”,后来由于住房和文化生活的改善,青年人“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或并肩逛夜市,或相偕看电影,或踱入“宝岛卡拉OK”,不再“到外面餐风宿露”这样—个主题而开  相似文献   

5.
传统新闻的分类依据新闻的发生地区、新闻的性质、新闻的特点及新闻传播手段作出不同的区分。近年来理论界又提出“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概念,并且对“非事件性新闻”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新闻提出疑义。   本文所说的“现象新闻”亦是针对“事件性新闻”而言,它与“非事件性新闻”有相同之处,但又不是“非事件性新闻”的代名词。   所谓“非事件性新闻”的概念,按照理论界的界定,是指对许多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后的新闻,其特点是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而非具时性,内容上具有综合性而非单一性,例如目前我国报纸尤其是党报…  相似文献   

6.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5,(12):45-45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事实表明,非事件性新闻中,其实是有新闻事件的。我们探索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化报道,其要领就是将非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拎”出来。 把问题“拎”出来 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拧”出来,就会一石击起千重浪,就会成为读者关注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党的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会议事件的宣传报道,要在“三贴近”上下功夫,从繁杂的会议报道中,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觅出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一)本文所谓的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出乎人们预料,又引起人们关注而突然发生的变故。由于它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生产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从新闻工作的角度来说,如何看待这类突发性事件,又如何报道这类突发性事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资产阶级新闻学有着原则性的区别。资产阶级新闻学者一向主张这类灾发性事件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曾说:“新闻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预料的事件的情况。”另一位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谈到什么是新闻时,直截了当地强调“战争…  相似文献   

9.
“特工门事件”曾被美联社评为2005年的十大新闻事件。该事件对美国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新闻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使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新闻自由大幅退步,记的获罪与入狱,使得美国新闻界人士人人自危。我们应该从美国政界和新闻界对“特工门”的处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本尝试以“特工门事件”为样本,从新闻法、新闻管理体制、新闻自由体制和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分析美国的新闻法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会议报道如何抓住“新闻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眼”.就是最能抓住读感动读、读看后有回味的新闻事实。会议报道中的“新闻眼”是什么?是地方党委政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战略决策,是为民众办实事谋福利的特别举措,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差别竞争,是领导独具特色的洞察力,是广大读欲知未知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在平常的新闻语境中.新闻话语总是一副客观、简洁、平实的硬性形象,它总是在有意地躲避叙述中情感的渗透与评判,新闻事实过滤掉了生活与情感的气息,新闻人物成了记者笔下的道具与材料.你听不到他内心悸动的真正颤音,对新闻真实感的追求遮掩了生活的灵性.新闻变得冷硬。《大河报》“都市倾诉”版,为生活中的情感事件构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为冷硬的新闻话语灌注了生命灼热的气息,使新闻话语由“事件的真实”升华为“情感的真实”、“生活的真实”^①。在笔者看来,它至少从以下六个方面拓宽挖掘了新闻话语内涵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2.
字典对新闻的定义是“对于最近事件或先前未知信息的报道”。那么,行业新闻呢?套用字典对新闻的定义,行业新闻就是“对行业内最近事件或先前未知信息的报道”。新闻改革进行到今天,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恐怕谁都不会古老到把行业新闻简单地当作枯燥无味的行业工作报道。但是,不能说其遗风已荡然无存。另外,简单地以动态信息和服务信息来概括或涵盖行业新闻变革,也未免失之于肤浅。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14.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5.
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实践中,无一不与大脑和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发生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视与听的感官功能的“表现”尤为突出和重要,正因为有了记者身临其境的“耳闻目睹”和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的新闻篇章。 然而,众多“视来”的与“闻进”的,未必都是事实,是事实又未必是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也未必是重要而又感人的新闻事实。那么,在新近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受众未知、欲知而应知的事件中,怎样才能真  相似文献   

16.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17.
骆正林 《新闻传播》2006,(2):52-54,56
新闻是由事件构成的,电视新闻当然要给观众报道“事件”。世界每天都有大量新闻发生,但是电视在选择“事件”时,却为“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而苦恼。在社会空间内,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频道密度却在不断上升。这样的背景下,电视人被逼着从“文化人”向“儒商”转变,他们必须精通“事件营销”的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有人看。  相似文献   

18.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碰到的两个品种。有人注重事件性新闻的采写而贬低、反对非事件性新闻,认为它不是“纯新闻”,要把它“开除出新闻报道”之列。多年来的新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社会生活十分复杂,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受众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们既要向读者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也经常需要报道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当风起青萍之末的时候,当一个重大事件正在蕴酿过程之中、一切还是扑朔迷离的时候,当一些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当社会出现了一些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时候,也正是非事件性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大显身手的时候。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通常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9.
王玉婷 《青年记者》2007,(12):86-86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主格调;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20.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新闻摄影中所说的“典型性瞬间”,是指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能充分反映其新闻内涵的典型性瞬间图像。但在实践中,对新闻摄影的“典型性瞬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总的来说有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