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了洋务学堂研究的历史,对国内外学在洋务学堂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洋务学堂研究中存在并亟需进一步讨论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中体西用”的儒学变易思想为核心理论的洋务教育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裂变,为中西文化的融汇沟通架起了桥梁。首先,“中体西用”观承认中西二学相需并存,缺一不可,从而对洋务教育乃至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见解。其次,“中体西用”观认可了中西二学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刺激洋务教育在办学方向和体制上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冲击与突破,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某些创新性的变革。第三,洋务教育对西学的认可和引进,促进了我国近代官方留学生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之成为中西文化融汇的主要载体和社会变革的力源之一。第四,洋务教育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各类新式学堂及实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在随后兴起的洋务运动中,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免受对外交涉活动中洋人之“欺蒙”,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广州广方言馆等以培养外语人才为目的的洋务学堂相继创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新式学堂的培养目标不断地演进,以这些洋务学堂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也随之确立,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办洋务所需要的翻译、军工、实业等人才,在“中体西用”方针指导下,洋务派着手 洋务教育投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厚聘教习;宽待学生; 保障教学设备设施。洋务教育投资回报丰厚,它促进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出现;使中国走出 孤立与闭塞,进入世界性交往阶段,利用“交往”的伟力,推动传统中国社会的变迁;牵 引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以科举选士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历经千余年的演化,晚清已出现重重危机。由于科举选士标准与官学、书院教学内容长期不变,科举考试流弊加深,不能培养、选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应对“洋务”,挽救统治危机,清朝统治者开始兴办学堂,培养外语、军事、技术等洋务人才,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外语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洋务企业需要的人才。从分析新式学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和就业发展等特点入手,可以探讨洋务新式学堂的建设对职业教育近代化的启蒙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期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庆洋务启蒙学堂乃黎庶昌在川东道任内创办的培养洋务人才的机构。该学堂创办伊始至停办,共历三年余。作为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堂不仅培养了洋务人才,传播了西学,开通了风气,还为后来新教育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压力,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随着中国内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分化以及传统教育的废弛,晚清洋务学堂应运而生。晚清洋务学堂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即晚清洋务学堂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近代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洋务学堂是在旧中国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产生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观目的是造就洋务人才挽救清王朝的政治危机,但与中国传统学校相比洋务学堂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它对中国工业、军事和教育等领域走向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洋务学堂的兴办而发韧的.在清末主要模仿日本模式。以1922年《壬戌学制》为标志,转向模仿美国。其促成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13.
“洋务”一词是从“夷务”演变而来的.“夷务”或“洋务”的含义本来是相同的,即指外国的侵略及由此引起的中外战争和交涉.“借法”则是洋务派倡导的自强、新政、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新式练兵、科学技术,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派遣留学生、兴办学堂等.  相似文献   

14.
一、民国时期专科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专科教育发轫于清末的洋务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民国成立以后,封建君主制度的废止和共和政体的建立,为专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1912年10月,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1997年5月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近代专科教育建立和发展的 整个过程,并对清末洋务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民国专门学校、专科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以找出新中国专科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点。然后,论文分5个时期对新中国专科教育变革历程进行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历史考察的指标体系选取专科教育的发展规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发展看初中理科课程的改革浙江省温州市教委教研室余自强一、我国初中理科教育的历史回顾我国中学近代理科教育始于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当时课程名称为“格物”。19世纪后半期,各地的洋务学堂均开设格致课。“格致”这一名称在晚清流行,这门...  相似文献   

17.
蔡锡勇,同文馆毕业的新式知识分子,早年求学于新式学堂,对西学知识较精通。他积极参与张之洞的洋务实践,亲手创办的洋务企业和学堂有20多个,是张之洞办理洋务最为倚重的人才。他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全部奉献给洋务事业,为了洋务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从蔡锡勇的洋务实践过程分析,封建化的管理体制与企业运作要求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对于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洋务学堂的性质,史学界关注甚少。本文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洋务学堂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9.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举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