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3.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陈石 《海外英语》2013,(6X):128-129
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该文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个性,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至于不可译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引起的,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应该从是否可译或者不可译转移到翻译的可译限度以及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转化的问题上来。该文首先运用范畴理论分析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并给出其认知理据,进而探讨实现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认知途径,顺应—关联理论。  相似文献   

6.
从饮食文化看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沸沸扬扬的文化热至今意犹未尽。基本分为两派:文化是可译的。也是需要译的;文化是不可译的。理论的争论和实践的迷茫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译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实践中文化的翻译是四面楚歌。本文以饮食文化为例,阐述了文化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卡特福特提出的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论中文化的不可译性为基点,以《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中英对照本为分析文本,旨在从语音、词汇、句子及语篇层面来举例分析,说明文化的不可译性并提出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文化的不可译性逐渐向可译性方向转化,以便促进和加强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层面看翻译的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跨化交流活动.不同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翻译的限度问题.本分析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产生的根源,并认为可译和不可译是相对的,不可译总是处于向可译的动态转化中.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伴随了整个语言翻译发展的历史。本文在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语言的可译、不可译、有限可译之间的转化和互补,揭示了语言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并促使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自人类翻译活动产生以来,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国内外语言学家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是否可译的问题,本文将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不可译性是翻译过程中的难题之一。其形成的原因表现在语言文字和物质文化差异方面。在翻译实践中,可以采用功能对等及用脚注的策略把不可译转化为可译。  相似文献   

13.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可译性"则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力,不可译渐渐变成了可译。本文简单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可译趋势及不可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贺芬芬 《海外英语》2011,(10):186-187
翻译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领域,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就是其中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的命题。该文从讨论诗歌是否可译出发,提出这一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必将在翻译理论实践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性,属宏观理论研究。取称名、方法论、认识论和可译与不可译性的二元对立连续体等四个视角,文章考察了话语行为、交际过程、语境构成、知识跨度、认知层次、内容策略、对等标准,提出翻译世界综合体概念。用柏拉图和波普尔的认识世界考察翻译世界,作者认为翻译的理想标准对个案研究具有必然的普遍性价值。宏观认识让所有翻译都可能,因此可译。虽然翻译个案有自身困境,暂时不可译,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互动中会变得可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引入翻译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了两者各自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透视了造成可译性限度的各种类型,从而说明了翻译这门艺术中的确存在不可译的现象,然而这种不可译不是绝对的.可译性的三可,即原文可理解、译者可表达、读者可接受,始终是历代翻译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一直深受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们的关注。对于不可译的处理,译界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作为翻译策略的一种新取向,创造性翻译(creative translation),简称创译(transcreation)特有的文本再造功能可以帮助解决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5,(5):52-55
长期以来,文学家和翻译家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存在着激烈的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四位译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8首的不同翻译,探究了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论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