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     
《天津教育》2013,(15):3-3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哕唆!”“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你那一套早过时了!”“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说了别吃剩菜,怎么老不听?”“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  相似文献   

2.
何敏 《广西教育》2014,(1):65-65
一天晚上大概八点多钟,我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是何老师吗?”我说:“是呀。”“老师,您是不是又在备课、改作业了?记得早点休息,不要累坏了身体。”听这声音,我感觉像是曾经教过的学生小磊,但又不敢确定。于是我试探着问:“是小磊吗?”“是啊。”我不是在做梦吧?这怎么可能?小磊在班上可是一个脾气差、不合群,经常与同学打架的学生,平时没少挨我的批评,怎么会突然给我打电话,还这么关心我。可是,电话那头确实是小磊,那温暖的话语也的确出自小磊之口,此时此刻,我是如此的激动,因为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工作的这几年,你的教育有悔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最初的回答是“没有”。但静下心来想了想,似乎又没了自信,于是我不住地问自己:“你的教育有问题吗?”再仔细想想,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有太多的忽略、太多的不经意,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原来竟然是一个“悔”、一个“愧”。  相似文献   

4.
在宝坻区教育系统内部,李富旺被很多人称为“教育理论家”。我对这样的称呼颇感兴趣,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这位副局长是专门搞理论研究的吗?这位“理论家”与人们印象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又难免有些“脱离实际、迁阔偏执”的“理论家”有何不同?他又将如何破解“理论难以作用于现实”这道长久未解的难题?带着头脑中的一个个问号,我认真倾听、记录着李副局长关于教育的每一个论断,希望能从中解读一个“教育理论家”内心世界中蕴藏着的人生智慧和教育理想。最终,我得到了一个答案:李富旺并不是专门搞理论的,而是一直对教育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也并不是脱离实际、“自我陶醉”的“书斋学者”,  相似文献   

5.
星期四,我吃完午饭,就往三楼办公室走。刚走到三楼的拐弯处,发现一个身影在办公室门口徘徊。“是哪位同学?”我停住了脚步,仔细一瞧,原来是周亚同学。“周亚,找我吗?”我边问边迎了上去,他也发现了我,在原地不安地摆动着身子,支支吾吾好久也没说清楚一个字,脸上涨得通红,目光一直躲着我。“你一直在等我吗?有事你就说吧。”我拉起他的手,一起走进办公室,顺便给他倒了一杯水递到他手中,“先喝杯水吧。”这时的他脸上显得轻松多了,终于抬起了头,轻声地问:“老师,这学期的思想品德能给我优秀吗?”他是我班的特殊学生,每…  相似文献   

6.
学会欣赏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上初中的儿子期中考试后回到家中,妈妈问他:“考得怎么样?”他满不在乎地说:“挺好。”妈妈问:“怎么个好法?”儿子答:“我后面还有两个人呢?”妈妈心一沉,什么也没说。晚饭后,她叫过儿子,说:“你考得确实不错,我们再制定个目标吧,下次考试淋后面要有五个人,  相似文献   

7.
这是发生在某校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起冲突: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互抢帽子。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啥不听讲还捣乱?”学生:“他抢我的帽子。”“他为什么只抢你的帽子?”学生无话可说,只好反诘:“你为啥只批评我?”批评教育形成僵局,场面尴尬难堪,批评教育失效!  相似文献   

8.
蔡凤娟 《辅导员》2010,(22):I0005-I0005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那么,如何撬起“高效课堂”呢?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个支点——课堂反思!  相似文献   

9.
一天中午,我刚进教室,小旭就跑过来说:“老师.小伟送礼给我!” “送礼?”我一愣,“送什么礼?”  相似文献   

10.
李新 《上海教育》2006,(9A):30-30
我与《上海教育》结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 《语学习》编辑部组织的“中青年语教师沙龙”在大同中学举行第二次研讨活动,我作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发言。此后就匆匆退场了,准备回校上拓展课。一个诚恳的年轻人追了出来,说:“李老师,您刚才的发言有没有底稿?能不能给我一份?我是上海教育杂志社的。”说着,他就递上了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1.
微格情境学习完了《分数的意义》,徐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总结一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一个个把手举起来。一生:“我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就是分数的意义。”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一生:“老师,我来说。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一生:“我来补充。分数的意义是:分数是用来表示单位‘1’平均分以后得到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师:“还有谁来说?”一生:“我们还学到了单位‘1’的概念,知道了单位‘1’和自然数‘1’不同。”师:“还有吗?”学生们都皱起了眉头,再没有举手的。师:“想想…  相似文献   

12.
看轻自己     
一个小伙子非常苦恼:“老师,我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大家都说我没用,又蠢又笨。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3.
下午课问,我从初一年级的教室前经过,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后面传来:“李校长,李校长!”我回头一看,是一个女生。我俯下身子问道:“有什么事吗?”她仰着脸对我说:“我想问您,为什么我们表演的时候,您不看完就走了呢?”“嗯?”我没明白她的意思,“能说具体点吗?”  相似文献   

14.
偶尔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这样一则短文: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题这样问到:“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一位学生写到:“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一个极富诗意和创意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看完这则短文,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学十几年的教师,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对创新教育的思考: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吗?我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了吗?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全民族创新素…  相似文献   

15.
一枚戒指     
史维 《家教指南》2006,(4):59-60
一个小伙子非常苦恼:“老师,我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大家都说我没用,又蠢又笨。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突然问我:“爸爸,同学要抄我的作业怎么办?”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一时感到很难回答。于是,我反问女儿:“老师知道同学抄作业的事吗?”“不知道”。“那他们父母知道吗?”“我哪儿知道?”孩子还告诉我,如果不让同学抄作业,有些同学就会不和自己玩儿;如果让他们抄作业又怕老师发现挨批评。看到孩子进退两难,本着“两弊相比取其轻”的态度,我教给女儿这样一个办法:别人抄作业你可以不管(不是这样的问题不该管,而是小孩子还不具备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你自己绝对不能抄同学的作业,因为抄作业就像…  相似文献   

17.
球迷儿子     
刘松 《陕西教育》2005,(2):30-30
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突然问我:“爸爸.你爱不爱足球.什么时候知道世界杯的?了解哪些球星?”我不爱足球,但1982年就知道有世界杯.至于球星说不上几个,我不经意地说道:“你问这些干什么?”儿子笑而不答。这一问.倒使我发现了“新大陆”,儿子开始迷球了,正在寻找知音,  相似文献   

18.
下面是一个学生写的作文。想起明天要交周记,吃完晚饭就一头扎进我的小屋。打开本子,拉开架子———突然觉得脑袋里空空的。这个星期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几乎什么也没干,让我写什么呢?突然,想起老师说的话:“平庸材”照样能写出好文章……“对,就写平庸吧。”于是,我开始翻腾记忆中的“平庸”:吃早点,差点迟到……发作业本,没听见上课铃响……听同桌讲题……外语考试……给车胎打气……这些连一点意义都没有,写个什么劲儿呀?……我就这样一边苦苦地翻腾,一边摇头叹息。抬头看看表,呦,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写一个字呢!…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娜夫人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时曾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母亲准备带她5岁的女儿做一个为期两天的野外旅游。临行之前,母亲告诉女儿应该带些什么东西,为了培养女儿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母亲让她自己收拾行李。到了野外之后,女儿发现不仅自己的衣服带得太少,而且忘记了带手电筒。那天晚上天气似乎特别冷,女儿对母亲说:“妈妈,我觉得冷,衣服没有带够……我能用一用你的手电筒吗?”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这里的天气和城里一样,没想到这儿冷多了,下次再来,我就知道了。”母亲说:“是的,你应…  相似文献   

20.
家有顽儿令我煞费脑筋,十多年(今年12岁)的斗智斗勇几乎将我逼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直直的嗓门不但敢冲着家里的每个成员叫喊,连学校的老师也一个不怕,小小的年龄逆反心理已经很强。老师问:“好不好?”他一定回答:“不好!”老师问:“下次能做到了吗?”他一定扯大嗓门喊:“不能!”……作为一个教师时常要麻烦那么多同事,真是羞辱难当。想想我已经算是一个极其严厉而有教育经验的妈妈加老师了.我从不溺爱纵容他,有什么缺点都立马指出并作出令其改正的策略:在学校我也从不多加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