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周振坤 《科教导刊》2020,(2):168-169
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成为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室内设计行业中,绿色设计理念遵循的是降低能耗、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保健康是室内设计追求的目标,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在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和诉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应贯彻绿色设计理念,充分运用环保材料,发挥出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功能,以及绿色植物的益人作用。本文对绿色设计原则及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阐述,希望为广大设计师今后应用绿色设计理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顾磊 《华章》2012,(16)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等因素而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候也随之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低碳”理念的应运而生,为缓解不断上升的温度和减少能源的浪费注入了新的动力.尤其在室内设计中,通过运用低碳节能的原理、方法,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构建经济环保的室内环境甚至扩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室内低碳创新设计必然会引领人类生活步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年,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高校应承担起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责任,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统筹绿色低碳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实践,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使大学生成为未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坚力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国家的号召。文章在分析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价值的基础上,发现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面临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老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评价单一、低碳教学氛围不浓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方式、推进社会实践、关注素养评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五个对策,旨在让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好地融入高中思政课,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培养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低碳、环保、绿色、节能意识比较淡薄,低碳理念和行为教育亟待加强,循环经济利用方式有待创新,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本文直面校园低碳生活现状与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践行低碳理念,建设绿色校园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增强职业教育教材对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在分析此类教材中融入绿色低碳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教材建设的理念与策略。职业教育教材中融入绿色低碳教育理念应包括:在教材目标上,强化绿色低碳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材内容上,绿色低碳产业与职业教育相融合,遵循国家教学标准;在教材结构上,对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教材编排合理;在教材更新与评价上,对接绿色低碳产业升级,教材动态修订。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教材中融入绿色低碳教育的策略,具体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动态优化;企业产业作为融入主体编排教材;设计立体多元融入方式;配套开发活页式、信息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碳”目标,以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基本原则,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挖掘“双碳”目标与宏观经济学传统理论的契合点,探析了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理念,诠释了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摆脱困境的政策选择。在讲授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绿色低碳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践行节俭,引导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绿色低碳经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室内设计不仅要追求语意表象与内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设计思想理念。设计是用除文字以外的形象语言和用造型手段来表现设计师的思想,让人们从中得到某种感受或是某种感悟。现代室内设计的“简洁”设计理念;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自然”设计理念。“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是从设计哲学的高度上来认识和理解设计的本质和意义,强调“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提出"绿色设计创意",即以室内设计生命周期观点,将室内设计流程分为设计沟通、装修施工、使用维护与室内拆除四个阶段,对各阶段所面临之绿色课题进行分析,将3R绿色观念融入于各阶段中,提出因应的绿色策略为:减量计划、节能设计及再生设计(设计沟通阶段);减量施工、回收再生及建材选用(装修施工阶段);降低耗能、资源利用及低碳生活(使用维护阶段);垃圾分类、材料分离及回收利用(室内拆除阶段)。在室内设计流程中,经由落实研究提出的"绿色设计创意",得以让业主、设计师及工程承包商重视永续的议题,期望达到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何剑 《考试周刊》2013,(73):160-16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通过对低碳环保的概念及内容和在室内设计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的论述,深度剖析低碳环保在低碳设计、室内设计、室内的绿化设计、室内家具设计等应用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室内设计风格和装饰材料的运用及低碳环保设计对它们的要求,并结合地域特点和装饰材料工艺等对低碳环保室内设计进行论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欧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较早开始探索和实践绿色低碳教育。在绿色新政背景下,欧盟的绿色低碳教育理念、目标和行动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才培养规律、适应绿色转型需求、紧跟国际社会动向,可以为我国发展绿色低碳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理念精神,2022年10月26日,教育部发布《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在政治、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教材教学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是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而让成长中的青少年理解“双碳”理念,并把这一重要理念化为自觉的行动和意识,仅靠讲授相关概念知识是不够的。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借助项目化学习策略,探索在校园推进“双碳”目标落地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中由于绿色低碳理念渗透不足、绿色属性体现不够、绿色考核机制缺乏导致的学生绿色低碳意识薄弱、绿色低碳技能匮乏等问题,文章围绕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考核评价方法优化等内容,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理念融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途径,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助于促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建设的加强,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绿色低碳理念已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建设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不仅要靠哪些组织、哪些部门,更要靠全社会的努力。然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在此条件下,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议,通过对低碳经济的理念进行充分的应用,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们非常支持的一种做法。同时,低碳经济在室内设计领域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日益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分析低碳经济与贵州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在贵州省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绿色世博,低碳生活,这是上海世博会最鲜明的一个特点。然而,我们真的了解低碳吗?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体现低碳?让我们在观博中了解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绿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室内绿化设计不但能够对室内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调节室内环境,营造诗意的生态空间。室内绿化设计是真正的绿色低碳设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基建工作中树立低碳理念,弘扬低碳文化,贯彻低碳制度,重视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对高职院校绿色基建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刘依婷 《上海教育》2010,(15):74-74
这节课将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渗透到课堂中,让这项环保活动的理念转化成学生自主的实际行动,并带动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世博绿色出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