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殷商时期王畿之外分布有大量的方国诸侯,它们与商王朝之间是十分脆弱的主从关系,双方通过一定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习俗和规定来维系这种并不稳定的联盟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甲骨卜辞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确存在着诸侯朝觐商王以及商王礼待来者的礼仪内容,包括商王朝对朝觐者的迎入之礼、诸侯至王都之后所行的将币和助祭之礼、商王对朝觐者的赐命与飨燕之礼等。后世文献典籍所见的朝觐礼仪在3 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大多可见其史影,周因于殷礼的传统观点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变被动为主动,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反击战,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但劳民伤财,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昭宣时期,在以霍光为首的稳健派的领导下,汉朝坚持执行武帝"轮台罪己诏"的政策并对其作出若干调整,在汉匈关系方面,采取"剿抚并行"的方针,双方关系趋于缓和。昭宣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调整,基本明确了西汉中后期汉匈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贾谊是汉代最早系统论述儒家治国方针的人,对汉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尤其是荀子的礼治思想,继而形成了自己的礼治思想体系。贾谊认为只有实行礼治,才能最终实现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以贾谊的《新书》为主要文献资料,分析其对礼与法、礼与仁之间关系的相关论述,旨在揭示其礼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形成更系统、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小议赵充国     
本文述及汉朝上邽人赵充国,在攻击匈奴、安定边疆中的历史功绩以及他要河湟地区进行驻屯,所提出的“屯田十二策”,肯定了他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忠君爱国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自秦统一至于唐,我国政治中心基本都在关中长安地区(东汉、魏晋、北魏都于洛阳除外)。唐以后则开始了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过程,最后确立了以位于中原王朝东北部的北京为国都的政治格局。导致这一迁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肇始于唐、炽烈于后的边疆形势变化,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一、唐代边疆形势的变化导致幽州军事政治地位上升 自秦统一至唐代前期,中原王朝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偏西地区。在秦汉有匈奴,在隋和唐前期有突厥。汉初匈奴统一北方,东起朝鲜边界,西至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皆为其地,“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匈  相似文献   

6.
唐自安史乱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地方上形成了藩镇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和斗争,是中晚唐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讨论唐中央的削藩以揭示这一矛盾的全貌;并从而对安史乱后唐王朝能够在藩镇割据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其中央政权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作进一步的说明。一藩镇之存在,根本原因是因为藩帅握有一支独立的地方军队。因此控制军队是唐中央削藩的首要措置。  相似文献   

7.
论娄敬三策     
从史实出发,详细梳理了戍卒出身的娄敬,先后向刘邦所献的定都关中、和亲匈奴和强本弱末三策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自娄敬献言定关中被采纳以后,长安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中枢作用,后代多有继承,建都长达800余年,影响深远。鉴于西汉初期贫弱的局面,匈奴屡犯边境,娄敬审时度势,提出和亲政策,缓和当时剑拔弩张的政治局面,稳定了汉王朝的统治局面。而强本弱末的策略,对于抑制关东贵族和豪强,巩固关中政治经济实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燕地宦官中行说投降匈奴后,在与汉朝的交往中,不仅积极维护匈奴利益,还展现了他对匈奴习俗的认同与尊崇。中行说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对政治利益的迎合,其背后隐藏着燕代地区胡汉互动与民族交融的内涵。经考证发现,汉朝中不少习胡事者与燕代地域之间存在联系,燕代地区在西汉前期正处于匈奴势力的影响之下。该地区在经济形态上以畜牧为主,胡汉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汉人因政治变动时常亡入匈奴,胡将、胡骑也存在于燕代地方政权中。在此地域背景之下,燕代地区的社会风貌呈现出异于内地的情形,胡汉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民族隔阂,燕代之人也随着政治变化与个人需要来选择入匈或入汉。  相似文献   

9.
位于舟山群岛普陀海域的桃花与马秦山,是我国古代航海地文导航时期,从西方进入中原王朝江南腹地最重要的地理标志。这一组岛屿的名字,先是随着汉代末期南海佛教之路的开通,遍传西域佛国诸邦,继而由一度称雄西域的突厥人传至波斯湾沿岸国家。宋代,突厥哈喇汗王朝以"桃花石"、"马秦"为华夏中央政权的代表性称谓,载入《突厥语大词典》。揭示这一段史实,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自汉末至唐宋时代东西方航海交往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对中央威权的依赖是河朔藩镇进奉的内在原因,其进奉有定期岁贡和临时进献两种形式.河朔藩镇对中央的进奉说明其与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仍然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范畴,而不是与唐王朝并立的对等政权.  相似文献   

11.
匈奴族唯一一首民歌《匈奴歌》中的“嫁妇”应为“妇女”,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谓“嫁妇”应是他个人记忆有误;所谓匈奴统治者“发动”或“挑起”匈汉战争说,同汉文史籍记载背道而驰。《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悲叹失去河西走廊地区水草丰美的牧地,也蕴涵一缕对直接间接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浑邪王和侵略者的怨望和仇恨情绪;牲畜“不蕃息”、无“酪”可饮,无肉可食,这对匈奴人无异于断绝了生路,因而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面容惨淡,这是《匈奴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嬴秦族起源于山东。唐虞之际因功赐姓嬴氏 ,被封于秦。夏末归商 ,参加过灭夏的战争。在商代“嬴姓多显 ,遂为诸侯”。商末以来 ,嬴秦子孙中有西迁今山西者 ,有西迁陇右者。西迁陇右的嬴秦子孙 ,遂成为西周王朝镇压西戎的一支政治力量 ,并在与戎狄的斗争中被封为诸侯 ,建立了秦国———这就是后来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王朝的前身  相似文献   

13.
在三千多年以前,殷商王朝的末期,爆发了一场由周武王领导的讨伐商纣王的战争。武王伐纣的旗帜一树起,四方诸侯都纷纷响应。为了使战争更有取得胜利的把握,武王九年,武王率领队伍向东征伐,以此来检验各路诸侯的态度。当队伍来到孟津时,不期而会的有八百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  相似文献   

14.
以武术文化的渊源为视角,记述了秦末以刘邦率沛人起义抗秦所成就的一批陪臣与武将,国武功过人屡建奇功,创建了酉汉王朝的雄伟基业,从而印证了沛人尚武精神最辉煌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齐国经过改革后,国力大增首先称霸,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齐国既想摆脱周王室控制,又想利用王室达到号令诸侯的目的。周天子虽说徒有虚名,但其声望还是起一定作用的。周王室与齐国之间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猜忌的复杂的矛盾和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革裹尸     
瑶瑶 《阅读》2023,(27):24-27
<正>品读典故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注释:(1)援:指马援,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东汉开国功臣,官至伏波将军。(2)匈奴、乌桓:均为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袭扰边疆,与中原王朝敌对。  相似文献   

17.
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与唐王朝建都于西安,为了巩固政权及保卫京城,都曾着力经营与国都属于同一自然地理区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在两王朝前期,随着国势的强大,都城日益兴盛,并带动了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也因农牧业兼营的生产结构未受到破坏。但西汉巫蛊事件及唐安史之乱后,这两个王朝国运丕变,汉、唐长安城受到破坏而衰落,使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衰退,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央王朝看到了贵州地理位置对稳定云南具有重大军事意义,故而将贵州纳入了直接管理。为了切实有效管理贵州,采取了以安抚为主,以剿杀而辅的手段。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儒家化的渗透,从而实现其“以夏变夷”的王化目的。但是贵州在全国的地位仍处于次要地位,当中央王朝遇到其他重大问题时,往往放松对贵州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9.
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社会政治矛盾仍然尖锐。汉武帝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采用了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指导,这也使得儒家思想自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社会化思想的角度出发,董仲舒的"性三品"观点是汉王朝顺利实现社会分层,并且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采取不同的社会控制方式的重要前提。这个观点认为,只有按照正确的分层采取与之相应的社会控制手段,才能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古代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受华夏文化的影响。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始着意经略朝鲜,初设苍海郡,继则以武力征服,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此乃建立大一统汉帝国之必然举措。战争虽给人民带来痛苦,然客观上促进了中朝经济文化的联系。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朝鲜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