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一:浮不起来的马铃薯。教学片段一:教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让学生猜测:把这两个马铃薯放到水槽里,会沉还是会浮?学生的猜测有三种情况:大的沉,小的浮;两个都沉;两个都浮。多数学生认为跟马铃薯的大小、轻重有关。师:多数同学认为跟马铃薯的大小、轻重有关,是这样吗?现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师教学《岩石的风化》。课始,他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很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接着,教师一句“对这两块岩石你有什么疑问吗”引爆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岩石,普通岩石这么重、这么坚硬,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松,轻轻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带着这样的兴致和疑问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我不禁为这位教师情境创设之精妙叫绝!如…  相似文献   

3.
读了刘红丽老师执教的《浮和沉》一课的课堂教学实录,感到有两点明显不足,提出来供执教教师和各位同行参考: 1、学生做实验记录的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在让学生分组实验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前,边讲边演介绍如何做实验记录,这是可行的。但后面又要求学生“书中表格上没有的物体可以照着黑板上的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强调课堂师生互动,其中要有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但在教学实际中却并非如此,如何实现对话,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  相似文献   

5.
战玉香  谢毅 《山东教育》2004,(25):44-44
一、创情激趣1郾引入教师先板书“()+98”,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数,教师脱口而出说出得数;再板书“()-98”,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减数,教师迅速说出得数。学生提出: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呢?师: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小窍门,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好吗?2郾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评析]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奇”,感到“疑”。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悬念,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活动。二、合作探索1郾出示例1113+59师:仔细观察,第二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放手让学习小…  相似文献   

6.
〔教例一〕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 ,有一道巩固性练习 ,填空 :1236=()(),此题的标准答案是 13,是一道学生认为没有兴趣的封闭题。但教师却以游戏的形式 ,开放了学生的头脑。教师先自己说出一分母 ,再请学生说出分子。教师依次说出的分母为18、9、72 ,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快说出了相应的答案。接着 ,教师让学生反过来考老师 ,并说 :“只要你随便说出一分子 ,我便能说出分母”。学生一听 ,纷纷报出分子 ,教师很快说出相应的分母 ,并解释了原因。这时 ,一名“调皮”的学生报出了“7” ,想考一考老师。教师敏感地发现 ,这…  相似文献   

7.
[教学案例] 浮力及其测量是九年级物理"浮力"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教材空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呢?一位教师由课题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能感受浮力的生活场景时:有学生介绍自身游泳时的感受,在水中身体受到向上的浮力,踩在池底时脚底感到更舒服了:有学生介绍白天鹅浮在湖面上的现象,通过受力分析可知天鹅也受到向上的浮力.在学生介绍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橡皮筋显示出浮力效果?并让学生们做了一个拓展活动,用橡皮筋吊着重物,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再把重物浸入水中时发现橡皮筋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8.
案例1: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有一道巩固性练习,填空:此题的标准答案是1/3,是一道学生认为没有兴趣的封闭题。但教师却以游戏的形式,开放了学生的头脑。教师先自己说出一分母,再请学生说出分子。教师依次说出的分母为18、9、72,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快说出了相应的答案。接着,教师让学生反过来考老师,并说:“只要你随便说出一个分子,我便能说出分母。”学生一听,纷纷报出分子,教师很快说出相应的分母,并解释了原因。这时,一名调皮的学生报出了“7”,想考一考老师。教师敏感地发现,这又是一次“开放”的机会,便回答:“老师暂时还没有想出分母,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出分母。”  相似文献   

9.
执教者:刘叔固老师新课一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给动物分类:让学生观察幻灯映出的鸽、牛、蛇、鱼、蛙,说出这五种动物各代表哪一类。即鸽子是鸟类。牛是哺乳类,蛇是爬行类,鱼是鱼类,青蛙是两栖类,并请学生说出各类的特点。师:这五类动物各属各的类,有没有共同点呢?(映出幻灯复盖片:五种动物体内出现脊椎) 生:它们都有脊椎。师;根据这一共同点,这样的动物取个名字叫做什么?  相似文献   

10.
师生乐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学生学的结果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记得在一次地区评优课上,我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为了突破中间问题,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将“240公斤苹果”换一种说法。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说出:“有4筐苹果,每筐60公斤。”可学生怎么也说不上。我心想,糟了!这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同学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而逐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由于片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算法多样化”而走入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一、“算法多样化”旨在尊重个性,而不在于算法的多少在一节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中,计算“4 1”时,教师让学生“摆学具想算法”。学生用小棒先摆出4根,又摆出1根。教师要学生说算法时,学生回答:“把摆出的4根小棒和1根小棒并起来,数得5根,所以4加1等于5。”教师问:“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学生未能说出新的算法。于是教师把教材上提示的另外两种算法(接着数;数的组成)讲授给学生。课后,有权威人士指出这位教师的做法就叫“算法多…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看到有这样一种情况:让学生去做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立即听从,乐于接受,而且完成得很好;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却无动于衷,懒于接受,即使被迫做了,也是马虎了事.于是人们就说,前一种教师在学生中有威信,后一种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教师的威信,就是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它表明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美好的亲密关系.教师的威信十  相似文献   

14.
一、分辨图形,揭示课题。 教师用幻灯出示锐角、钝角、直角三种角的图形,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之后,教师又出示下图,要学生观察图形、回答问题:屏幕上有哪几种图形?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现在的师生关系犹如太监与皇帝,教师要谨慎小心地伺候那些小皇帝。我倒觉得教师是护花使者,只要教师用心照料那些小苗,花一定会开得灿烂。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有利于发挥教育的功能,才能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走近你、尊敬你、相信你,从而使教育教学收到最佳效果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些尝试:一、要充分信任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心地善良并积极向上的。在学生贪玩好耍的背后有一颗上进心,在调皮捣蛋的背后有一颗善良心,在撒谎骗人的背后有一颗诚实心,在摘…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身上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向师性,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教师对学生的爱起初往往是单向性的,可是当教师主动、真诚而反复地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时,它就会激起学生情感的“回流”。近年来,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尝试给学生悄悄地递小纸条,让小小的纸条传递师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以何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教师回答后学生又有什么反应,这些方面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会影响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态度。课堂中,教师唯有让自己的回答充满尊重、信任、趣味,唯有让自己的评价充满智慧,才能使课堂生成变得精彩。  相似文献   

18.
1、悬念导入法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切的心理特点,上新课前教师设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把学生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的浮力》,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放到装有水的水槽里,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这种探索情绪和心理状态中,开始诱导学生研…  相似文献   

19.
【教学案例】 浮力及其测量是九年级物理“浮力”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教材空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呢?一位教师由课题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能感受浮力的生活场景时:有学生介绍自身游泳时的感受,在水中身体受到向上的浮力,踩在池底时脚底感到更舒服了;有学生介绍白天鹅浮在湖面上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最近,学校正在组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我有幸听到了一位年轻老师的自然课,深有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做实验,观察各种物体(如橡皮泥、木头、塑料等)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问: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呢?学生纷纷动手实验,有的把橡皮泥压成饼形,有的捏成船的形状,还有的捏成碗的形状。这时,我发现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的做法与众不同。她把橡皮泥粘在一个塑料小圆柱和一个木头小圆柱的中间,橡皮泥借助它们的浮力,竟然也浮在了水面上。我不由为她独特的创造力暗暗叫好。实验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