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其题跋上的时令称谓也非常丰富,有月令、季令、节令之分。月令,是对每一个月份称谓。一月通常称:正月、端月、初月;二月通常称“仲春、仲阳、如月;三月通常称:暮春、末春、晚春;四月通常称:孟夏、首夏、初夏;五月通常称:仲夏、超夏;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七月通常称:孟秋、初秋、新秋;八月通常称:季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称谓歧视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女性多侮称.说女性多侮称首先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多侮称还体现在女性美称与侮称的不平衡上.第二、称谓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属.亲属称谓男性为中心;社会称谓男性为中心;两性称谓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不平衡.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是汉民族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文化传统在汉语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及名字称谓与后世有很大区别。通常男称氏,女称姓。通过研究与虢国女性贵族称谓有关的铭文,总结出虢国女性贵族称谓形式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妇女自称;二是他称,包括父母称呼女儿、丈夫称呼妻子和其他形式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古人的名字很讲究,对人的称谓也常不一,古人常以字、别号、溢号、排行、官爵、出生地等来称呼。 1.称字 柳宗元,字子厚,所以人们常称他柳子厚,韩愈就有《柳子厚墓志铭》。李贺,字长吉,故称李长吉,所以他的诗集名为《李长吉歌诗》。 2.名字并称 先称名后称字,名与字并列在一起称呼。曹丕《典论·论文》对“建安七子”的称呼即是如此。“晋国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称谓是模糊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在其存在的特定时期,为了区分不同的年代、地域、性质和掌权者,产生了国家称谓即国名。因此,国家可以灭失,而其称谓却可青史永存。苏联解体后谈及解体前的苏联称“前苏联”,我认为这是模糊的认识。其模糊性有以下几个表现: 第一,把国家称谓和国家看作是同一历史概念。 历史上同一称谓的国家形式存在时间最长的罗马帝国不过千把年,短的如巴黎公社只两个月,可它们的称谓可以万万年。我国夏、商、周、秦、汉、唐,众多古国朝代早已灭亡,可称谓永传,没谁改叫“前夏朝”、“前唐朝”等。日本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称“大  相似文献   

6.
宋代官民的称谓有些是沿用历史旧称,有些赋予旧称以新的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许多新的称谓。宋代的称谓按其性质可分为尊称、卑称、通称、美称、恶称、谬称等六种。本文对各行业的通用称谓,亲属间的称谓,士大夫和妇女的行第、名讳等作了系统的叙述,对研究宋代的社会与民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写作人称与指代人称常被混淆,其实二者根本不同。指代人称,意即指示替代具体个人的称谓,反映的是人际关系。指代人称按其施指主体与受指客体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人称(自称)、第二人称(对称)和第三人称(旁称)。第一人称表明主体和客体是同一  相似文献   

8.
鄂东北方言关于父母的称谓尤其是关于母亲的称谓是很复杂的。本文介绍了各种称谓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主要称谓作了考证,认为鄂东北方言中此类称谓很有特色:古今称谓并存而以保存古“楚人”、“江东”等的称谓为突出特点,纷繁的称谓有着与明代以前的行政区划基本一致的使用地域的差异、使用者年龄的差异、面称引称兼用与只作引称的差异以及构成要素的文白读差异。  相似文献   

9.
鄂东北方言关于父母的称谓尤其是关于母亲的称谓是艰复杂的。本文介绍了各种称谓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主要称谓诈了辛证,认为鄂东北方言中此赛称谓很有特色:古夸称谓并存而以保存古“楚人”、“江东”等的称谓为突出特点,纷繁的称谓有着与明代以前的行政区划基本一致的使用地域的差异、使用者年龄的差异,面称引称兼用与只诈引称的差异以及构成要素的文白读差异。  相似文献   

10.
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词和非亲属称谓词数量多,系统庞大;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支配人们如何使用称谓词的精神指挥棒。作者还指出文化具有二重性,汉语的传统称谓词也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或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见到对古代帝王在史书的记载上,在课本中,在年表里,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如有的称“××帝”;有的称“××祖”、“××宗”,有的又直称其年号等等。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称谓呢?它是怎样来的?有什么内容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来源和区别,对我们学习或讲授中国古代史,是会有帮助的。本文就其不同称谓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按照社会关系称谓的语义语用范畴进行了分类论述,把它们分为:一、泛称社会关系称谓;二、借称社会关系称谓;三、职务职业社会关系称渭;四、俗称社会关系称谓。章认为社会关系称谓的变化能迅速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化的发展情况和社会集团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称谓在汉语表达中常以其特定的变称形式出现,且每种变称形式都各有其表意特色,外来语姓名称谓也受此影响而“汉化”。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心态、语体风格等都对它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把未婚年轻女子称为“千金”,旧时更有“千金小姐”之称。但据史书,“千金”原本是称谓男子的。宋·李延寿《南史》中记载:南朝时宋人谢庄之子谢胜自幼聪慧异常,10岁即能赋文,时人谓之神童。宋孝武帝对谢胜大加赞赏,在巡游安徽当涂时,“敕庄胜从驾”;谢庄对其子谢胜十分钟爱,常抚谢胜背曰:“吾家有千金!”这是用“千金”称男子较早的例证。当然,以后也有父母对最喜爱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称谓有多种,用字称谓和用名称谓是其中两种.称名称字有一套严格的规范,通过称谓也可看出与被称谓人之间的关系,对被称谓人的评价及态度. 一、称人称字表尊称,称人称名表轻视 现在我们称呼第二方的代词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用字称人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6.
称谓,是联系人们关系的纽带。现时中的不少称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如我们常用的称配偶的对方“爱人”这个称谓,港澳地区意指是“情人”;“同志”,这个在我们国家最普遍的称谓,澳大利亚人则认为是指“同性恋”者。因此,了解称谓的地域色彩是十分必要的。称谓,除具有地域色彩之外,还有显现的时代性。有的人物之间的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消亡了,如“丫环”“小老婆”等;有的虽然现在  相似文献   

17.
“姑舅”是河湟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称谓,其义项主要包括姑表、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称和年龄相仿者之间的互称两种。河湟“姑舅”称谓是古代“舅姑”、“姑舅”、“姑”、“舅”等称谓的现代遗留,后来在拟亲属称谓制度的现实实践中,“姑舅”称谓的指称范围不断延展、扩大。  相似文献   

18.
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称谓词是人际关系中身份、地位、角色的称呼 ,受特定的交际语境制约。称谓词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的变化要受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称谓词运用得体与否 ,直接影响着言语交际的效果 ,强烈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观念。关注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不仅要分析称谓词变迁的原因 ,更要注意称谓词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语用问题。一、社会称谓词的文化流变社会称谓是社会成员职业、职务特点的文化符号 ,是反映非亲属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交际符号 ,社会称谓的变化直接受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的影响。(一 )职业称谓雅致化。职业称谓是根…  相似文献   

19.
地望称在历史上是颇为常见的称谓,大致从唐宋开始,随着古人别名的普遍使用,其他称谓法(如地望称、官爵称、排行称等)也普遍得到了时俗的认可。用地望相称,既表明了对故土的感情,也反映了“父  相似文献   

20.
论称谓的元语言性质及元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称谓是人际角色关系定位的主要符号标记。称谓系统中的称谓词如同公理系统中的初始元,在语言系统中充当元符号的角色;称谓符号不仅对人际关系、人类文化而且对人类言语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和描写,从而使其在本质上具有元语言性质和元语用功能。研究称谓的这些特性,对进一步认识称谓现象的本质乃至人类语言的本质及使用规律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