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现代医学、心理学角度入手,对鲁迅小说中各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变态心理及其社会根源进行分析,指出四铭、高老夫子等封建卫道士的虚伪,孔乙己、陈士成等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可悲,以及"狂人"、"疯子"等觉醒者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2.
玛蒂尔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塑造的众多悲剧人物中的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她不满现实的不公,奋力反抗,用自己的言行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文章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叩问命运、质疑命运。  相似文献   

3.
对《祝福》主题的观察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看法各异。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话语模式下,人们多以革命的眼光看《祝福,》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这样的观察,固然可以突出祥林嫂形象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但同时遮蔽了《祝福》的另外一些重要主题内涵。从“怀疑者”与“觉醒者”的角度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应如此理解《祝福》的主题: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有着深深的体味,他的心灵深处因之有着莫大的悲哀。他敬重那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的人,格外敬重那些能够在人生的痛苦中觉醒的人。《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先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思潮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兴起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大致贯穿了此后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从“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8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折射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生命哲学与体验(生命)美学的思想观点,对“五四”文学作了综合的考察。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的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其最具恒久价值的文学意蕴便是对爱与自由的追寻。对爱的向往,促使“五四”作家以各种方式来弘扬自爱、人类爱(他爱)及相应的女性精神;对自由的渴望,则促使他们把个人自由与自主的选择、创造视为人生的要义,从而在文学与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充实“自我”的生命体系。文中还对“五四”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内在联系,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鲁迅之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是从“身体”——这具体存在却又被人经常忽略的现象切入的。而这,正是鲁迅超越五四一代作家极显著的地方。《呐喊》中的诸多文本,都是通过展示各类“身体”——被异化的、被损坏的、被侮辱的身体,来传达其彻底的反封建的主旨的。正是通过这些“身体”,《呐喊》将封建宗法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邪恶展露无遗,将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精神上施加于民众的有形与无形的压迫加以“祛魅”。鲁迅文本关于“身体”的言说是具体的、夯实的,因而也是有力的。所谓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鲁迅而言首先是“身体”的自觉,在这样的意义上,《呐喊》完成了一次对封建思想文化最具解构力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奈保尔的代表作《米格尔大街》描写的是怪诞而肮脏的底层社会,刻画的是绝望而无助的小人物形象,揭示的是多变而悲惨的现实命运,构建的是滑稽而狂欢的乌托邦理想.这些小人物无奈选择在“第二种生活”中尽情狂欢,体验在现实世界无法获得的快感.狂欢散尽,小人物们不得不继续在无望与挣扎中艰难前行.从悲到喜,再从喜到悲,穿行于天堂与贫民窟之间的他们,一直在路上.  相似文献   

8.
林海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女人身上,以女性的婚姻、恋爱、家庭生活为内容,讲述了各种不同婚姻形态下的悲剧故事。林海音直面"女人不幸"的社会现实,其作品向我们揭示了无论在旧式婚姻、新式婚姻还是婚外恋形态中,女性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皆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9.
艾芜,原名汤道耕。一九○四年出生四川省新繁县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家庭。由于家庭的贫困和受到“五四”、“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出于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封建的包办婚姻,于一九二五年离开成都师范学校出走。从此,在整整五六年时间里,艾芜漂泊于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在社会底层过着自食其力的贫困生活。一九三一年春,因为参加缅甸的革命运动,被英帝国主义遣送回国。在国内,他怀着把他“身经的,看见的,听过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  相似文献   

10.
心理分析在近年的文学研究界是颇为风行的方法,但较为系统、较有份量的批评专著尚不多见。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李继凯著《新文学的心理分析》颇值一读。该书分“综论篇”、“比较篇”、“透视篇”,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创作、从作家到读者,以心理分析为角度对新文学作了全面的把握,得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结论。在对“五四”文学进行考察时,作者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认为这才是“五四”文学的“超时代”的价值所在。就是说,“五四”文学给渐将衰颓下去的国人生命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人们开始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而这正是社会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从生命活力的演化来考察社会的进展,的确能够简洁而富有想象力地抓住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主要特征,并折射出这种社会历史的演进趋向。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梁静 《职大学报》2002,(3):49-50
“看”是男人的权力,“被看”是女性的命运。女性主义写作不甘于“被看”,勇于“观看”,终因构成“看与被看”秩序的历史真相和社会基础未有根本改变而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13.
道德变革是五四思想文化运动中最为沉重的话题,也是新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冯沅君,以叛逆的爱情为旗帜,追求“人”的意志自由,高扬“五四”提倡的“人的道德”。但是,由于五四先驱者们道德变革思想理解的局限,使得冯沅君及其笔下的女性在反叛旧道德、追求新道德的路途上,表面呈现绝决勇敢的姿态,其实深陷怯懦。  相似文献   

14.
中 国现代作家关于域外题材的创作 ,是“五四”新文学所开拓的一个完全崭新的处女地。在这些开垦者中间 ,巴金是最勤奋同时也是成绩最大的一个。巴金关于域外题材的创作是非常广阔的。他写过论战后西欧社会的混乱景象与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 ,写过法国、波兰、意大利、西班牙和朝鲜的革命流亡者艰苦的斗争生涯 ,写过俄国囚徒渴望自由的悲恸心绪 ,写过日本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世界 ,也写过被压迫民族的青年为复仇而行刺的传奇故事。这里有的是男女青年不幸的爱情遭遇 ,老年人孤独寂寞的晚年生活 ,当代欧洲人民普遍存在的反战情绪 ,甚至还有 18世…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分歧较多、争议较大的领域,这些争议的焦点,常常集中于“五四”小说思想倾向的积极与消极、创作方法的归属等一些基本问题。我们经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研究者尚能自圆其说、论证有据的结论,往往较容易地被另一研究者寻找到足够的反例,指出其不足与偏颇。然而,大部分人几乎又是同时从这一时期不同作家的小说中,呼吸到“五四”时代强烈的时代气息,感受到他们创作中所共有的倾向和基本特征。探寻这一倾向和特征,是廓清“五四”小说研究复杂局面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有助于有关分歧和争议的解决。笔者认为,“五四”小说迥异于其它任何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没有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实践论“审美活动经验”,以洞穿形而上学这一内在意识建制为取向,并涵括对象化的审美经验。该审美“动词性”视角以劳动为价值始基,通过物—人感通的架构,促进感通秩序的生成: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性和谐和审美道义。区别于天命、神义的形上统筹,劳动始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敞开提供物—人双向解放、陶冶的理论前提和造命逻辑:劳动工具及其语言行动是承载社会联动和历史薪传的人类硕果——劳动即本即体,是超越特定规律和有限目的的践行方式和普遍形式;自然感性和社会感通的基础同构是马克思审美感通概念延伸向社会改造的历史动力。基于物—人同构而人—人同构的内在逻辑,实践论美学在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和资本逻辑弊端的前提下,反观实践活动自身自然—宇宙美学的受限经验,介入命运共同体的感通架构与人文信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女性创作的视角出发,描述“五四”时期女性创作在女性表现领域、精神探索上的特点,探求女性作家对自身命运从觉醒、抗争到迷惘的精神历程,“五四”女性创作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发展史上具有开启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境”的核心在“意”字,即“创造性”和“意念性”。“意境”应该是画者主观想象的结果,是存在于想象的意念之中而实施于画面之上的。同时,“意境”的营造又与人对自然情境的观察、体悟密切相关,“意境”不是凭空想象的结果,它是生活经验和一种理想化形式的流露,是可以被别人感知和认同的。  相似文献   

19.
冰心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内容广泛涉及家庭和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军阀混战问题 ,等等。这些小说的一个共同倾向 ,就是通过对社会、家庭、婚姻、恋爱、人生等问题的描写 ,从不同的侧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反映人们对社会、人生、家庭、婚姻等问题的思考 ,反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精神 ,尤其是突出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的种种苦闷、烦恼与感伤。本文试图对冰心早期“问题小说”中的这种感伤情调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