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逐渐让位于服务行业,情绪劳动逐渐成为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第三种劳动。教师作为高情绪劳动者,教师的情绪劳动有利于构建积极的教学效能、营造动态的工作环境以及变革压迫性的情绪规则。辩证审视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与问题,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当前教师情绪劳动存在教育工作环境复杂导致高强度情绪消耗、学校组织关怀缺失造成情绪资源难以补偿、教师情绪素养不足影响教师情绪调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教师情绪劳动的优化策略,即"整合教育环境,建立科学减负体系""关注教师情绪,优化组织补偿机制""提高情绪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绪劳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生理心理处于急速发展阶段的群体,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复杂的情绪问题,其情绪劳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作为高情绪劳动者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提高情绪智力,成为其职业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五个层面论述了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现状,采用《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问卷对安徽省202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在情绪劳动的表面行为、主动深度行为、被动深度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有差异;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专业对情绪劳动策略有显著影响;工作因素中的所教学科、收入水平、从教原因、是否参加过培训对情绪劳动策略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小学教师使用被动深度行为策略最多,其次是主动深度行为策略,最少是表面行为策略;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受个体和工作中的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师教育存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分离的格局,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为实现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有效的整合,需要强化政府在教师培养与培训整合中的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采取高校内部实施面向终身教育的管理模式,推行“三位一体”的师资培养培训模式,积极吸收中小学优秀教师来优化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6.
王大磊  李娜 《教育评论》2023,(3):119-123
新教育公平是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更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与教育逐渐回归本质的趋势不谋而合。在新教育公平视角下,教师权威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目的性与手段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特征。当前中小学教师权威面临存在的合理性遭质疑、教师的教育公平观滞后、教师感召权威弱化等困境。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凝聚团体共识、彰显法理权威,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专业权威,践行伦理关怀,重拾感召权威等途径突出重围。  相似文献   

7.
教师需要自我实现的快乐,这种快乐一方面源于社会的肯定,另一方面则源于教师的自我价值认同。社会的肯定是外在的,自我认同是内在的。对于主体的发展来说,内在的价值认同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教师这种职业幸福感的来源,就是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收获成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劳动是依靠自己的爱心、品德、学识、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教师要承  相似文献   

8.
改革进程中教师报酬与人力资本市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首要资源,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的机制与模式,特别是教师劳动报酬的机制与模式,不仅深受政治、文化体制的影响,更受劳动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大变革时期,更要研究如何为教师人力资本“定好价”,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劳动工资体制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人力资本市场,规范和完善高效合理的教师人才市场的形成与运行。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情绪劳动失调的风险。为了降低教师情绪劳动失调发生的频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对教师行为进行约束,还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使教师明确情绪劳动的相关要求。基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劳动存在着:缺乏“关系”意识,难以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缺乏“共情”意识,难以培养具备关怀能力的学生;缺乏“对话”意识,难以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应该培养教师的关系意识,构建师生间良好的关怀关系;培养教师的共情意识,满足学生真正的关怀需要;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师在承担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期望与现实的背离,如何解决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困境,需要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并相应地在教师培训和加强高师与中小学联系方面寻求具体的解决途径,从而实现对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发展学校: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发展学校是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抓住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可以积极主动地应对当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发展学校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突破口在于推进高校与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上的合作,树立正确的合作理念,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确立合作行动的主要内容与共享双赢的方针.在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借助良好的外部策略环境创设,能彰显其丰富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研能力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强化观念转变,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与教育科研的关系;需要强化培训、指导服务,教给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需要强化机制建设,引导教师把工作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强化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学会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3.
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情绪劳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一般来说,人们较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却往往忽视教学其实也包含着情绪劳动这一事实。从情绪劳动与教师职业关系的角度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组织、个体和情境是影响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应从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薪酬设计体现情绪劳动的质量等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教师从事着情感劳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前,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情感挑战: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心理脆弱感和应对无力感;教育对象和交往过程的特点决定了情感劳动的三重困境;制度性考核与评价压力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情感博弈。为了迎接挑战,教师很需要“情感韧性”。情感韧性是一种涵盖两个层面、三个向度的情感素养:在能力层面,它包括适时调节消极情感的情感抗逆力与恢复力、合理协调个体情感状况与社会文化规范的情感平衡力,以及在“关系”中寻求多元情感支持的能力在内的情感能力;在修养层面,它指的是形成稳定的教育情感内核。为了培养兼具“安顿自身情感”和“促进育人效果”功能的情感韧性,教师需要:做好充分心理预期,提升教育技艺,以增强克服脆弱感的底气;通过刻意练习转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以提升情感的张力;借助教师共同体丰富情感知识与实践,以使情感劳动更有智慧。  相似文献   

15.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大事。课堂与教育关系十分密切,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步运行。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大课题。它不仅需要教育外部环境的强化管理,更需要教师职业人的内在努力,道德的,品质的,意志的,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求专业发展的规律性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于瑮 《广西教育》2008,(2):20-21
在当今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情境教育、愉快教育等概念不断推出,越来越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这标志着业界人士对长期以来较多地关注从认知角度来探索教学中带来的缺陷的醒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在职场中的情绪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管理好情绪,是教师心理的不断成长、成熟和职业生活历程的永恒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对健康真诚的呼唤。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对策在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积极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提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专业化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的群体之一。本文概述了个体因素、情绪劳动、职业压力、人际关系和组织特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介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及身心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梳理了中小学教师的被援助需要、职业倦怠改善意识以及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双向应对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重新定位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调整和改革,探索和开拓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途径,关注中小学教师培训民主和机会均等,寻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社会协同,并利用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20.
教师情绪劳动是个体为表达组织所期望的情绪而付出的努力、计划和控制,是以主体情感、价值事由和实践形态作为重要向度的劳动。随着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些教师劳动评价问题亟待破除和化解。“教师劳动是万能的”“教师为多得而劳动”“事事皆是教师职责”等评判的存在,使得教师劳动面临着主体错位、事由失当、形态泛化等偏差风险,容易造成教师的情绪劳动过度。为此,需要从凸显劳动主体地位、技术赋能劳动分类、政策机制保障劳动形态等维度,推动教师劳动评价的理性回归,以期增强教师的组织认同,助其产生积极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