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历史语境、西方文本镜像与华裔女作家笔下,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叙述方式具有现实符号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三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存在内在精神之间的传承关系,这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作品与其生存心态和文化心态之间的多元对应关系.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女性群体形象的出现既是华裔女作家女性视角下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关照,也是华裔女作家对西方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认知定式的抗争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朱亚梅  郝玉英 《海外英语》2012,(19):224-225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3.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4.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5.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看,"华女阿五"打破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偏见,冲出了唐人街父权制的天罗地网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人格上获得独立,这对于在美国文化中被压制、被妖魔化的华裔女性而言,"华女阿五"的形象提供了具体而存在的文本,可以积极建构美国文化的华裔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进行翻译,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整体上说美国华裔文学翻译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翻译中对文化因素考察不足就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拟从文化角度,以几个知名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为剖析文本,对其翻译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文坛相继出现了一批华裔英语作家。在他们创作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道家思想或道家哲理。目前,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绝大多数仍流于表面或单向的探索,尚未从整个价值体系和哲理性高度来梳理华裔文学所体现的文化现象,也尚未归纳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全球性意义。以颇具代表性的文本为研究基点,可以看出,在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回归和弘扬并光大华夏道家的思想;加拿大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寻根溯源,努力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凌宇 《海外英语》2013,(5X):216-217
《上海女孩》是华裔美籍作家邝丽莎2009年的新作,小说以珍珠和梅这对姐妹花的生活经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该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后殖民主义中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学理论,对该作品中"他者"的身份认同问题加以解读和探究,他们经历了身份不确定时的迷茫和焦虑,最终意识到只有保持与故土文化的联系,消解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才能在"第三空间"中重新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小说《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隐喻特征,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隐性渗透。论文以身份构建理论为研究依据,以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为研究对象,围绕身份认同、华裔父辈的历史脉络和新一代华裔的自我和谐人格的构建进行论述,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对两代人身份追寻之路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加深对华裔美国作家身份主体性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化,戏剧翻译也成为了国际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戏剧文本的翻译类似于小说和诗歌的翻译,不仅涉及到原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转移,还涉及到文本语言以外的诸多元素。而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美国华裔作者们,他们翻译的戏剧作品将会有不一样的研究价值。基于此,以赖声川著名话剧《暗恋桃花源》自译英译本为个案,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华裔文学中的戏剧翻译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现在的华人学研究领域内,面对众多堪称经典的学作品(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却没有统摄一切的通行标准。这个现状本身不容否认。而在是否有必要的把汉语和英语写作纳入统一个标准或标准系统内来进行评判,又众说纷纭。华人学的发展已经在要求华人批评界拿出相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18.
热播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女性的真实写照。从该剧中的主妇们身上可以看到中美女性在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中国女性相比,美国女性更加独立自主,思想更加开放,对人更加坦诚,宗教信仰对她们生活的影响也更大。这些差异也体现出中美文化上的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U.S. school (N = 159) and a Chinese school (N = 183), this study compared Internet use in school and at home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explored what affected students’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examined how students’ Internet use related to their learning. Results reveal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nline activities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were found in school, but not at home.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pedagogical practices in these two cultural contexts led to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in school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b)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chool/home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e for American students, but not much school/home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Chinese students. (c) There were salient similarities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most popular activities they engaged in online. (d) Internet us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hool had some influence on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pecific subjects.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发展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华裔的社会地位。从19世纪中期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20世纪中期的近一百年期间,在美国的华裔舞台形象经历了智力上被幼儿化、外貌上被妖魔化、文化上被另类化的负面化的过程。这些形象广泛见诸于美国社会。匡正华裔刻板形象的努力是促成美国华裔戏剧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些负面形象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华裔舞台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说明华裔舞台形象的负面化与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华裔戏剧的相关性,并说明戏剧舞台不仅是华裔的表演平台,也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文化诉求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