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可以说不——书价忧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书价可别有暴利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这个书香悠远的文明国度,爱书、读书、用书、出书、藏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与书籍血脉相连的民族,却倏忽步入了书业的尴尬,书人的困惑。尴尬和困惑如警灯,闪烁在世人面前——1985~1995,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欢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因人而异,而且光菊花也还有 “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千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  相似文献   

3.
周蔚华 《现代出版》2010,(6):F0003-F0003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至今,我一直伴随书籍成长和发展,读书、写书、教书和出书,离开了书我就失去了未来的方向和存在的价值。读书,我与智者对话,分享他们的智慧;写书,让读者分享我的感受;教书,把他人的智慧和自己对这些智慧的领悟让学生认知,并启发他们的思考,增长他们的才智;  相似文献   

4.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5.
出版工作是一项科学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从事出版工作必须具备严谨、细致、求实的作风。但是,眼下在一部分出版工作者中,浮躁的心态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轻学习。按理说,搞出版工作最应该读书学习,也最有条件读书学习,但往往是书很多,读得少。不但书读得少,就连有关的政策法规都不想多了解,用时髦的话说“凭着感觉走”。问其原因,或说“没有时间”,或说“静不下心来”,有的甚至说“没有什么好学的,方针政策有领导把关就可以了”。 抢热点。这几年,有的人热衷于抢热点出书,一会儿抢明星的书,一会…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一个重要的出版现象,是出现了许多出书热点:数理化书热、外语书热、武侠小说热、琼瑶小说热、生活书籍热、气功书热、纪实文学热、丛书热、辞书热、谢尔顿小说热、岑凯伦小说热、西方思想书籍热、写名人的书籍热,等等,等等。  相似文献   

7.
出书与做人     
出书与做人南方把出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人会觉得有些牵强,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又是一个今天不能不面对的现实。说到出书与做人,人们的眼前自然就会浮现出鲁迅、邹韬奋、茅盾、郑振泽、叶圣陶、巴金等等一批出书人的楷模。鲁迅把出书看作自己投身革命的...  相似文献   

8.
出版改革的目的是多出好书改革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出版改革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多出书,出好书。这里强调一个“好”字,因为书籍能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本好书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产生高尚的情操;一本坏书诱使人们堕落腐化,走上犯罪的道路.出版事业要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知识,积累文化,推动改革与开放方面发挥作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不能不讲究出书质量,不能不强调一个好字。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近年来有些出版社片面追求数量,狠抓利润。为了利润(或者叫经济效益),有的出版社抢出与本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图书定价制度,发行量大的书经济效益高,发行量小的书经济效差、往往亏本。这导致了竞相出版热门书、重复多滥,学术理论著作、专门科技书籍等则出书难、买书难,使出版工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了很大矛盾。要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加以改革。按图书出版成本定价,或书价随行就市,都是不宜的办法。按成本计算定价,也远不能反映实际价值,却产生了不少弊病。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警句,任何人都可以举出几条。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等。但我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谈谈书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学院里教书,自然是以书为生,离不开书。由书作纽带也就认识了书界里的人:读书人、藏书人、出书人和著书人。 去年,给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有感于他们花边杂志知道得多而学术理论著作又读得太少,给他们开了一个长长的读书目录。出于打基础的想法,目录中所列几乎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一些“名”得不能再“名”的社会科学名著和本专业的一些基本著作。过了段时间,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读书的体会,不料听到的回答竟是异口同声的“找  相似文献   

12.
多出书、出好书,这句话对于搞出版的人来说,是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可以说。它是出版界的追求,广大读者的渴望,出版改革的目标,编辑工作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据《世界图书》统计:我国从西汉至五代,共出书23000多部,270000多卷,而宋代出书则达11000部,124000多卷,相当于历代出书总数的将近一半。宋代出书,不仅数量多,印制质量也高。宋代把雕印书籍的技术质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版图书,历代视为珍品。宋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书籍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手段。宋代图书贸易也很为活跃,销售渠道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图书品种不断增加,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在当时和对后来产生重大影响的书铺、书肆等等,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图书发展时代。本文就宋代的图书发行事业作一初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吴伟的有书,是意义深刻的有书,包括了30多年读书、教书、编书、写书、出书和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优秀图书。一生为书几乎是她生活、工作和职业生涯的主体,也是她执著的信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叛徒     
书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希特勒却粉碎了这块基石,成为读书的叛徒。希特勒喜欢藏书,痂迷读书,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但他却走向了人类的反面。读书固然重要,但须慎读,这是反思希特勒读书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云五的一生与读书、教书、出书紧密相连,他嗜书如命,读书得法,对于读书目的、读书方法都有独到的见解。读书使得王云五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全而博的知识结构是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出版家之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拉赞助”出书的书外行为殷靖华当今社会流行“拉赞助”,其名目繁杂,新招迭出,往往令人瞠目结舌!而“拉赞助”出书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说,拉赞助出书有优良型与恶劣型之分,那么本文评析的只是后一种。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意在书外、功在书外的非出版意识的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读书方式正在美国兴起,这就是“听”书。虽然这样美国人看书的时间逐年减少,但“听”书(有声书籍)的时间则有所增加,使有声书籍业呈现一片兴旺,市场逐渐扩大。所谓有声书籍,就是将读物化成言语,用录音带录起来发售。以前,有声书籍少人问津,许多顾客视为“盲人读物”,不屑一顾。然而后来渐渐发觉它的好处,出版商指出,现代城市人生活繁忙,没有时间和精神去阅读书籍,有声书籍只需用耳去听,容易消化,不花精神,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图书出版事业发展很快,不仅数量上有较大增长,出书门类也有所开拓,图书质量有所提高。这些都是令人高兴的。只是图书评论工作还比较落后,大批好书包括许多在图书评奖中获奖的书籍和读书活动中推荐的好书都未能得到评论界的青睐。这种状况已经  相似文献   

20.
读书之乐     
张雷 《记者摇篮》2005,(12):10-11
中国人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群体,凡事大都强调其功用,这也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不够昌盛的原因之一。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很多功利主义的功能,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轿”,你看,这金钱、高官、美女竟然都藏在貌似高洁的书籍当中.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金钱、高官、美女”都是俗物。当然,古人也有将读书的功用看得很了不起的,且似乎属于“主旋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或者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