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燕 《教学随笔》2007,(5):13-14,9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理解“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等词。 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萨沙的心理变化。情感:有不甘为弱者、自觉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讲了萨沙与家人到森林中去,突然遭遇雷雨天气,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萨沙受父母的影响,主动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在教学时,应把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作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保护弱小的爱心,  相似文献   

3.
教材解读: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语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萨沙的家人在雨中传递雨衣的动人故事,萨沙由家人的行动懂得了保护弱小的道理,并将父母传递给他的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文章语言浅显,情感含蓄,道理明晰,易于让学生读文、悟情、明理。  相似文献   

4.
《我不是最弱小的》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中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飘摇的蔷薇花上。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在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森林里赏花聊天时突然下起了大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被大雨冲掉了几片花瓣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不再是最弱小的了。选编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最弱小的>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中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和信念.……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最弱小的>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中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和信念.……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讲了萨沙与家人到森林中去,突然遭遇雷雨天气,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萨沙受父母的影响,主动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在教学时,应把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语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萨沙的家人在雨中传递雨衣的动人故事,萨沙由家人的行动懂得了保护弱小的道理,并将父母传递给他的雨衣盖在了蔷薇花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说一说"你是不是最弱小的?你心中什么是最弱小的?"话题抛出后,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维宣说:"我妹妹是最弱小的,她晚上睡觉总是蹬被子,我每天晚上都起来给妹妹盖被子。"琬茜说:"西瓜是最弱小的?""西瓜?解释一下?"我疑惑不解地问。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一开始写到一家人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到森林里去。他们在林中草地上的野蔷薇旁聊天、看书,温馨和谐。师:同学们,天公不作美,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雨。但是在大雨如注时,父亲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却把雨衣又给了萨沙。我们都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雨前、雨后的蔷薇花,激发学生爱美、惜美之心。2.通过研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弱小”的情感和习惯。【教学过程】第一板块一回忆故事“发生”,扬起思维之帆  相似文献   

13.
《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耐人寻味的短文。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浓浓的爱。因为爱,妈妈把雨衣递给儿子托利亚;因为爱,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弟弟萨沙。一件雨衣在传递着亲情,传递着爱。也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五岁萨沙心底的爱,他不仅感到了被爱的幸福,更感受到了施爱的美好,所以才去保护去爱更弱小的蔷薇花。弱小的萨沙因为有爱变得勇敢,变得强大。一、从题目入手,统览全文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认读“弱”字。“弱小”是什么意思?蚂蚁和大象谁是弱小的?你还能以这样对比的形式举出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吴庆娥 《小学生》2013,(11):20-20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4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援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理解课文内容。2援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教学重点、难点:在感情朗读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相似文献   

15.
王乙芸 《江苏教育》2007,(22):23-24
苏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选人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选人时对文字作了改动。我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活动时,有学生质疑:“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呢?托利亚也是她的孩子呀!”我认为这个问题紧扣课文中心.可以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对课文中心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理解和顿悟。基于以上考虑.我抓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尽管托利亚和萨沙都是妈妈的孩子,但托利亚是姐姐.萨沙是弟弟,所以妈妈把雨衣给了更弱小的孩子——萨沙。学生的思考是建立在妈妈的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上进行的.托利亚和萨沙同是孩子,同是弱小的人,都需要爱护。但两个孩子也有强弱之别,所以妈妈才把雨衣给了萨沙。妈妈面对大雨,面对一件雨衣两个孩子内心所进行活动的描写被省略了。正是文中的这处空白,才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第四册(苏教版)中有一篇文章《我不是最弱小的》,两位教师同样讲述这篇文章,采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一位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把握,以体现“保护弱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线索,引领学生阅读,同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抓住萨沙的一句话“我不是最弱小的”进行分析,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妈妈对托利亚的母爱,托利亚对萨沙的兄长之爱,进而表现萨沙对蔷薇花的保护,突出“保护弱小”这一主题,教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从中明白了在生活中要“保护弱小”这一道理。而另一位教师教学开始也紧紧抓住阅读、讨论、分析这一…  相似文献   

17.
张新华 《师道》2006,(8):41-41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遇暴风雨,父亲把雨衣让给母亲,而母亲又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把雨衣盖在了娇嫩的蔷薇花上。根据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往往把“保护弱小者”设定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期望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养成“保护弱小者的美德”。我想: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仅仅让学生接受这种单向、狭隘的爱的熏陶,他们长大成人后会对爱有怎样的一种理解?弱小者被别人关爱就是天经地义的吗?弱小者被别人关爱就应心安理得吗?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对教材进行了再度开发,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18.
案例《:我不是最弱小的》师:你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吗?生:不是。师:从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请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生:(读画出的句子“)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师:这句话中出现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生:走、掀、盖。(教师板书)师:萨沙会怎样走?怎样掀?怎样盖?(教师在刚才板书的表示动作的词前加上括号)想想在括号里可添上哪些合适的词语,然后读一读。生1:萨沙慢慢地走过去……(学生不禁笑了起来)师:为什么笑?生2:如果慢慢地走过去,蔷薇花早就给大雨冲掉了。师:说得很有道理,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加?生2:萨沙朝着…  相似文献   

19.
师:通过学习课文,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中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他们都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那么,如果你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你愿意成为谁?生1:我想成为爸爸,因为他是最强大的,他可以保护所有比自己弱小的事物。师:(点头赞许)你很有爱心,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强者。生2:妈妈能保护萨沙,萨沙能保护蔷薇花。尽管他们的力量没有爸爸强大,但他们却和爸爸一样善良,所以我想成为妈妈或萨沙。师:说得真不错。我们都应成为善良的人,在生活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自觉地去帮助别人。(原以为学生的答案会到此为止,因为原先设定的“让…  相似文献   

20.
案例:《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你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吗? 生:不是。 师:从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清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