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同源异型盒基因Six1是Six转录因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不仅与细胞生长发育以及器官的分化有关,并且也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及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Six1可通过某些蛋白调控细胞周期,通过组织,血液系统及多种方式方法调节癌细胞启动,诱导细胞迁移,维持和调节细胞的生存发展,抑制凋亡损伤.研究Six1基因与肿瘤的关系,将帮助我们了解肿瘤的发展机制从而更好的进行肿瘤防治和肿瘤诊治.  相似文献   

2.
杨洁 《华章》2012,(13)
细胞周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由细胞周期素(Cyclin)依次激活相应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所推动.对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有助于阐明肿瘤的发生以及终末细胞的分化,将为治疗肿瘤和诱导终末分化细胞的增殖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多梳蛋白家族(PcG)是一类染色质水平上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调控靶基因的转录因子,其主要功能是使其靶基因转录受到抑制进而沉默。PcG通常以多梳蛋白复合体(PRC)的形式存在,目前研究的最多的是PRC1和PRC2。PRC1在PcG对其靶基因进行转录抑制发挥着主要作用。本综述主要论述了哺乳动物中PRC1核心成员CBX蛋白在多梳蛋白调控基因转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对胚胎发育、细胞记忆、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等过程的影响。创新要点:现已有大量有关PcG在表观遗传水平对其靶基因进行修饰转录机制的综述报道,且以PRC1和PRC2为整体来介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文章也屡见不鲜。然而,关于PRC1核心成员CBX蛋白在哺乳动中的同源蛋白CBX2、CBX4、CBX6、CBX7、CBX8对哺乳动物个体发育调节及肿瘤发生过程的分子机制并没有系统的论述。本综述主要将这五种CBX蛋白在转录分子水平上的所发挥的功能进行相关的介绍,并且总结了CBX2、CBX4、CBX6、CBX7、CBX8各自最新的研究进展,体现出五种CBX蛋白的共同功能、各自独特的功能及彼此间的相互联系。重要结论:总结了在哺乳动物中的五种CBX蛋白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形成等过程中独特的功能调节机制以及整体的相互作用,发现CBX作为PRC1的核心组分在基因表观遗传调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已有15个年头了,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走入认识误区的问题,现汇总如下。1何谓原癌基因的抑制状态有这样一种说法,致癌因子的致癌作用是使原癌基因由抑制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从而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而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126对原癌基因作用的描述为: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进程。于是有学生便认为,原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处于抑制状态,其作用为调节细胞周  相似文献   

5.
朱玲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381-381
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一套保证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和染色体分配质量的检查机制,通常被称为细胞周期检查点。CHFR(checkpoint with FHA and ring finger)基因是最近新发现的一种有丝分裂前期检查点,在正常组织中广泛表达。许多研究表明CHFR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细胞分裂存在有丝分裂应激时,CHFR通路激活引起Plk1的泛素化并降解,控制Cdc2激酶的活性,阻止细胞于有丝分裂前期,它的表达增强细胞对应激的生存能力。本文对有关CHFR基因结构、定位及其对细胞周期调控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CH1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调控细胞周期时三磷酸腺苷(ATP)和活性氧(ROS)的作用机制。创新点:构建了稳定表达PGC-1α的CH1细胞株,并系统地研究了PGC-1α调控细胞周期是通过ATP和ROS调节CyclinD1和CyclinB1的行使功能。方法:以慢病毒质粒pBABE为载体构建了PGC-1α稳定表达的CH1 PGC-1α细胞株(PGC-1α),同时转染空质粒pBABE作为对照(PB),结合RNA干扰CH1 PGC-1α中PGC-1α的过表达(Si),测定了ATP和ROS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细胞周期和免疫印迹检测了CyclinB1/D1的表达,并进一步分别用寡霉素抑制PGC-1α细胞中的ATP生成,用H_2O_2处理细胞以增加外源ROS水平。然后检测ATP和ROS改变后,对CyclinB1/D1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明确ATP和ROS是否参与PGC-1α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GC-1α的细胞株(图1和图2a),与PB对照和RNA干扰PGC-1α比较,过表达PGC-1α具有升高ATP、降低ROS和促进细胞周期的作用(图3和图4)。进一步用寡霉素抑制ATP合成后发现CyclinD1明显下调(图5),而加入H_2O_2增加外源ROS后发现CyclinB1显著上调(图6)。通过本实验我们提出PGC-1α调控细胞周期是通过升高ATP水平抑制CyclinD1表达和降低ROS水平促进CyclinB1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Skp2表达与膀胱移形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73例膀胱移形细胞癌进行组织学分级及分期,另取22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各例组织中Skp2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7%(37/73),Skp2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显著相关。结论:Skp2是评估膀胱移形细胞癌恶性程度,估计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厚朴酚(Mag)对热应激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修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首次在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热应激模型中证明厚朴酚可明显降低细胞损伤程度,且此作用与细胞周期G1期相关。方法:本试验采用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五组:对照组(37°C,5%CO2),热应激组(42°C,3 h),热应激+厚朴酚低浓度组(5μmol/L),热应激+厚朴酚中浓度组(10μmol/L),热应激+厚朴酚高浓度组(20μmol/L)。采用MTS法复制热应激模型及厚朴酚药物浓度筛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热应激造成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及不同浓度厚朴酚缓解细胞周期阻滞情况;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热应激造成的细胞损伤情况;利用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Ed U染色后,热应激对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及不同浓度厚朴酚的修复作用;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热应激对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影响及不同浓度厚朴酚对细胞周期基因调节作用,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热应激对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及不同浓度厚朴酚对细胞周期蛋白修复作用。结论:流式细胞术显示热应激造成IEC-6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96.5%),而三种浓度厚朴酚均可以缓解细胞周期阻滞现象且呈剂量依赖性(5μmol/L88.8%,10μmol/L 81.0%,20μmol/L 73.5%)。热应激导致阻滞细胞分裂的G1期基因p21、p27和Rb显著上调(P0.01),显示细胞周期阻滞,不同浓度厚朴酚下调这三个基因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分裂的G1期基因E2F1、CDK4和cyclin D1表达显著下调(P0.01),显示细胞周期阻滞不能正常增值,厚朴酚有效上调这三个基因表达水平。热应激导致G1期阻滞细胞分裂蛋白p21及p27上调显著(P0.01),厚朴酚有效下调p21及p27蛋白表达,且在20μmol/L浓度时效果最佳;而G1期促进细胞分裂蛋白p Rb、E2F1、CDK4和cyclin D1(CCND1)在热应激下表达显著下调(P0.01),厚朴酚具有一定上调以上四个蛋白的作用,且在20μmol/L浓度时效果最佳。厚朴酚作为天然成分药物,通过缓解热应激造成的IEC-6细胞G1期细胞周期阻滞,具有缓解热应激造成的细胞损伤能力,有望作为预防畜禽热应激的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干/祖细胞由于其具备的自我更新和多谱系分化能力,因而被视为生物体发育、稳态和再生过程中的一类重要细胞类型。干/祖细胞自我更新和多谱系分化之间的平衡是由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命运决定之间的协同调控来完成的。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周期状态可以决定细胞的命运,体现在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状态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和功能。目前,随着高分辨率的表观基因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学和细胞周期实时标记系统的开发,我们对细胞周期如何调控细胞命运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总结了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命运决定和功能异质性的分子机制,以及通过操纵细胞周期进而影响细胞命运转变的研究进展。这些发现将加深我们对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其在转化医学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新型抗凋亡基因Survivin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Survivin是一种新型凋亡抑制因子,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3和Caspase-7的活性而阻断细胞凋亡过程。指出Survivin选择性地表达于胚胎发育组织和大多数肿瘤组织,而正常成人分化组织中不表达。认为Survivin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的发展和血管形成有关,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除了广为人知的抗凋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控细胞周期的非凋亡功能,但是机制却不清楚。作者前期研究发现Bcl-2可以通过阻滞G0/G1期进入S期的进程调控细胞周期,可能与低水平的三磷酸腺苷(ATP)和活性氧自由基(ROS)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其潜在调控机制。创新点:基于Bcl-2通过ATP和ROS调控细胞周期的前期发现,本研究首次利用蛋白组学方法系统研究了Bcl-2调控细胞周期的潜在机制。方法:联合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血清饥饿同步化处理的Bcl-2过表达和对照组细胞株,并结合蛋白组学中差异蛋白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进一步明确Bcl-2调控细胞周期的潜在机制。结论:蛋白组学结果显示,在1.5倍差异下共有169个蛋白发生了上调,120个蛋白发生了下调。通过GO和KEGG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富集到多个通路,主要集中在呼吸链和核糖体相关信号通路。这些结果表明Bcl-2可能在翻译水平影响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进而调控细胞周期。本研究为进一步靶向Bcl-2调控细胞周期抗癌药物研究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SIRT1属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的组蛋白脱乙酰酶家族成员。通过对不同蛋白底物去乙酰化,SIRT1参与了细胞代谢、细胞周期以及DNA修复等多种生理过程的调控。许多研究表明:SIRT1在肿瘤中的功能具有两面性,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SIRT1的高表达促进了疾病的进展;而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SIRT1的活化却能抑制肿瘤干细胞。本综述回顾了SIRT1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肿瘤类型中SIRT1的表达水平以及相应的调控机制,并探讨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和B细胞淋巴瘤-2(Bcl-2)在调控细胞周期中的相互关系。创新点:首次证明在血清饥饿时PGC-1α负调控Bcl-2,并且认为Bcl-2可能通过招募PGC-1α降低细胞中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以调节细胞周期。方法: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接触抑制和血清饥饿处理的NIH3T3过表达Bcl-2的细胞中PGC-1α的表达,并且分别检测了用Bcl-2和PGC-1α的小干扰RNA(si RNA)降低U251细胞(内源性高表达Bcl-2和PGC-1α)中的Bcl-2和PGC-1α的表达,最后用免疫共(co-IP)检测了二者的关系。结论:本实验中用两种细胞同步化的方法(接触抑制和血清饥饿)处理了Bcl-2过表达的NIH3T3细胞时发现PGC-1α高表达,用Bcl-2的si RNA处理了U251细胞时发现PGC-1α的表达降低,但是血清饥饿处理了U251后发现Bcl-2升高而PGC-1α降低,而且PGC-1α被si RNA降低后Bcl-2反而上升,最后用Bcl-2抗体免疫共沉淀了PGC-1α蛋白,这些结果说明在血清饥饿时PGC-1α负调控Bcl-2行使调节细胞周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端粒酶是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DNA的末端 ,由串联重复的DNA序列与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由于端粒能保证线性染色体DNA完全复制 ,并防止染色体端—端融合 ,重组与降解 ,故它对稳定染色体的结构并保持基因完整有重要作用。在含有端粒酶的细胞中 ,由端粒酶维持端粒的长度。单细胞真核生物因含有端粒酶使其端粒的长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且不受培养条件与培养时间的影响 ,这些细胞具有调节端粒酶活性的机制以保持端粒的长度。在正常的人体中 ,除了胚细胞、生殖细胞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等少数细胞外 ,其他的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flotillins在相关细胞进程中的作用、在多种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及其在肿瘤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图1以示意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flotillin-1和flotillin-2的蛋白结构;表1对flotillin-1和flotillin-2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异常情况、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进行汇总;在图2中,以模式图的形式展示flotillin-1和flotillin-2在肿瘤细胞中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导致肿瘤细胞出现的不同表型。许多研究表明,flotillins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分期和转移密切相关。转移标志着肿瘤由局部病变发展为不可治愈的系统病变,是肿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其机制尚未完全阐述。因此,对其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有助于促进恶性肿瘤分子诊断、预后和精准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在细胞周期运行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功能,是控制细胞增殖分裂的重要因子。而肿瘤细胞往往具有增殖失控的特点,所以CDK及其相关通路的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其治疗中具有相当大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多种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与CDK相关,CDK也可通过调控下游的与DNA合成、DNA损伤修复、细胞分裂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来控制细胞周期的运行。目前关于肿瘤中CDK的研究比较深入的主要有CDK2、 CDK4和CDK6,靶向CDK4/6的抑制剂已经在临床得到应用,针对CDK通路相关的治疗及不同的联合用药策略也正在开发中。  相似文献   

17.
细胞程序性坏死是一种受到严格调控的细胞坏死形式,其发生依赖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激酶RIPK1和RIPK3以及RIPK3底物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MLKL)的活化。由于细胞膜破裂,发生程序性坏死的细胞会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分子,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程序性坏死参与调控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肿瘤细胞程序性坏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激活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细胞程序性坏死也被发现能增强髓系细胞诱导的适应性免疫抑制,进而促进肿瘤发生。此外,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会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细胞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及其在癌症中的复杂作用机制,并讨论了靶向程序性坏死调控蛋白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城疫病毒(NDV)感染对小鼠肉瘤S180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通过NDV体外感染小鼠肉瘤S180细胞,经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小鼠肉瘤S180细胞的增殖状况;经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NDV体内感染后荷瘤鼠腹水中S180细胞分裂周期各时相的变化、细胞凋亡情况及细胞表面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DV体内、外感染对小鼠肉瘤S180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NDV体内感染后荷瘤鼠腹水中S180细胞高表达p53蛋白,细胞凋亡率增加,G2/S期细胞减少,增殖指数(PI)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DV感染可增强小鼠肉瘤S180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影响其细胞周期,诱导其凋亡且有较强的杀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双向电泳及质谱技术分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蛋白质组的影响,探讨引起心血管毒性的潜在机制。创新点: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人类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而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的第一道防线。本项目应用蛋白质组技术研究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并从DNA损伤的角度探讨了心血管毒性机制,具有较好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可为的危害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及思路。方法:培养HUVEC细胞,分为正常组(正常培养的HUVEC细胞)、处理组(50、100μg/mlPM_(2.5)处理HUVEC细胞24h)。双向电泳技术建立各组细胞蛋白质组图谱,质谱技术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NA损伤产物8-OHd G的水平,荧光标记技术分析DNA双链断裂的形成,并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DNA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经处理HUVEC后,31个蛋白表达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图2,表1),其中8个蛋白质参与了DNA的损伤与RNA的编缉,7个蛋白质与细胞凋亡有关(表2)。进一步实验表明:能够促细胞凋亡(图5),提高DNA损伤产物8-OHdG的含量(图6),促进DNA双链断裂位点的形成(图7),调节损伤修复相关蛋白(Mer11A、Rad50和Rad51)的表达(图8),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加HUVEC细胞内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的水平(图9)。综上所述,能够通过调节一系列蛋白的表达,加重HUVEC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增加DNA损伤,促进细胞凋亡,造成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SIRT1(sirtuin 1)通过对肿瘤抑制蛋白和DNA损伤修复蛋白去乙酰化而使之失活。因此,SIRT1早期被认为是肿瘤促进因子。近来研究又表明SIRT1在某些肿瘤中表达降低且SIRT1缺乏导致遗传不稳定和肿瘤发生。超表达SIRT1可降低癌变风险。SIRT1的这种双重作用可能与其组织中SIRT1上游和下游因子的时空分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