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奠基作品。小说基本情节取自1827年《法庭公报》贝尔德情杀案件的素材。最初标题《于连》,校印期间定为《红与黑》,并加副题《1830年纪事》。  相似文献   

2.
论《红与黑》的心理动力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新弗洛伊德主义解读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以证实《红与黑》对人类灵魂的展示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了诸多经典范型,并建构了完整的心理动力学体系。作为"写给未来的书简",《红与黑》的激情张扬与理性节制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人们对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杰作《红与黑》与《巴马修道院》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另一部作品《红与白》却不甚了解。如果说,副题叫做“一八三○年纪事”的《红与黑》是因为对王政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作真实的描绘而受到注目的话,那么,作者在《红与白》中以同样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真实感再现了由大财阀统治一切的七月王朝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真实图画。由于司汤达在这部作品中对资产阶级民主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由于这部作品所显示出的卓越精湛的艺术技巧,使得《红与白》象《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一样,在文学史上占有不朽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杨永钊 《现代语文》2006,(12):50-51
文学鉴赏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中,能给一代代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塑造出了真实细腻、个性解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作品,有着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爱情,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自然与亲情、友情一道成为小说家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类生活、表现人类复杂感情世界、探索人生意义的一个重要领域。从《伊利亚特》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红与黑》到《安娜.卡列尼娜》,从《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从《伤逝》到《青春之歌》,汇成了一条爱的长河。爱情,永远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路遥,这个从黄土地上成长…  相似文献   

5.
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奠基作品。小说基本情节取自1827年《法庭公报》贝尔德情杀案件的素材。最初标题《于连》,校印期间定为《红与黑》,并加副题“1830年纪事”。《红与黑》围绕主人公于连在维利埃尔小城、贝藏松社学院、巴黎上流社会三个生活场景的个人奋斗经历和爱情悲剧,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期广阔的社会风貌,抨击了贵族的专  相似文献   

6.
《红与黑》问世160年来,对它的评论焦点几乎全都集中在对主人公于连的认识上。人们却很少谈到这部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品的浪漫主义成分。国内较有影响的一些外国文学教材,在分析《红与黑》的艺术特色时,也都忽视了这一问题。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从时间上说,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法国后期浪漫主义几乎是齐头并进的,雨果的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同《红与黑》几乎是写于同一年。多数早期批判现  相似文献   

7.
从于连形象、寓言性场面、心理描写,作品中“高墙”和“梯子”的畲义四方面入手,论述《红与黑》的隐喻和象征。  相似文献   

8.
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成熟之作───《红与黑》师墨说到批判现实主义,人们往往会提起前期的巴尔扎克、狄更斯,后期的托尔斯泰、易卜生,想到《高老头》、《老古玩店》、《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这些文学巨匠以他们优秀的作品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上了艺术的...  相似文献   

9.
《红与黑》生动地呈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于连所经历的种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生存困境。从悲剧及悲剧意识出发解读《红与黑》 ,我们发现于连悲剧所呈现的这种生存困境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意味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无法逃避的悲剧式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对《红与黑》的解读大多受到了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基于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学说对《红与黑》做文本的阐释,则可发现他者在人物的欲望当中扮演着重要甚至决定一切的角色,由此应该认为《红与黑》是一部介体欲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3.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6.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7.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18.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简约与精约内涵:简约就是用简单的创意设计手法表达最本质最理念的艺术效果,精约是更讲究、更直接、更彻底的"简约"设计;剖析了二者共性与特性:简约与精约都是形式的现代化和简洁化,强调功能工艺的精致和效果的完美,将空间美感与神韵真实的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性的真实之中;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应用:简约力求以简单的方法,精当的建筑元素来获得建筑的力量,力量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约则提倡文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重。  相似文献   

20.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