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但道德建设却相对滞后.鉴于此,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必须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基础上,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而加强"以德治国",关键还是要加强广大干部的"政德"建设,提高各级干部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
"德治"之德就是马列主义."德治"的提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形式上使马克思主义更易让中国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柏拉图都处于奴隶制衰落时期,为建构理想的社会秩序,他们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之道.首先,孔子的"以德配天"与柏拉图的"建国神话"都是在为德治的必要性提供论证;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们观点相异,不过都承认可以通过德治使人向善.其次,他们分别将"仁""善"视为德治的核心,前者是对亲亲爱爱的人际关系的阐释,后者是超越了现存秩序的最高理念.最后,他们将德治的实现寄托于德才兼备之人,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贤人政治,孔子的"圣人"是理想道德人格的化身,柏拉图的"哲学王"却掌握着超高的治国智慧.正是这些相似却又不同的政治智慧使得德治在东西方历史上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主要有以下原因: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道德调控手段的弱化、功利化趋势增强以及其它个人因素.家庭暴力违背了人道原则、平等原则以及爱情和责任相统一原则.应当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德治"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作用得失参半;文化作为传承思想道德的载体,对"德治"的成败得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新的历史时期,以德治国只有大力发挥先进文化的支持作用,才能使党中央这一重大的治国方略得以持续有效地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两个主要手段,二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国家治理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的平衡,历来是执政者思考的重点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因此,通过"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则成为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本文从新时代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入手,对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7.
魏晓玲  赵明 《保定学院学报》2002,15(3):10-11,15
落实"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应在理论上科学认识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德法并行,相辅相成,德治为基,法治为首.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落实在教育战线上,有一个“以德治教”的问题,进而落实到具体的学校上,有一个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德治”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伦理思想的发祥点.周之代商,其“维新”之处不仅表现在西周“天命”观上的变化,更体现在西周“德治”观念的自觉.与殷商神权政治不同,周人开始注重人事进取精神.始于“德治”观念自觉,西周社会上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君王道德、道德榜样、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礼制等内容.以“德治”思想为基石,西周社会最终得以确立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惠爱为核心的“德治”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实施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新方略,我国已开始新的治国里程碑。教育是实现治国方略的重要手段,为充分发挥好这个手段,笔者论述了法治与德治、法治与教育、德治与教育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治国中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