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认识月相对应的农历日期和出现时刻、方位都需要建立在对月相观察的基础上。所以课堂上的月相演示和室外的月相观察只有做好顺序上的合理安排,才能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获得相应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师所要做的主要是月亮运动方向的演示和月相的规范画法。这对于学生课前观察的概括以及课后观察的巩固都是生动的、有效的。有利于通过月相认识月球的绕地运动。  相似文献   

2.
月亮圆缺虽是一种常见天象,但其形成原因却不易为学生理解,是教学中一大难点。本月相演示盘课堂演示,直观地呈现月相的变化过程,说明其形成原因。现就月相演示盘的结构、制作原理、演示项目和使用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月相演示仪     
(1)装置图(如图1) (2)特点和用途 在教学中可以直观、快速地演示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情况。在六年级《月相变化》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照演示可以容易地记录下一个月的月相。然后通过观察和比较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通过使用本教具能大大降低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4.
月相、日食、月食演示仪福州市仓山第二中心学校游炳进一、原理根据天文观察(天文望远镜动态系统原理)和光的反射等原理设计制作。=、特点和用途1.本教具由于把人的观察点(眼睛)移到地球仪的面表上观看其他星球,故能较逼真地演示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天体运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感到学生学习第五册自然《探索月亮的秘密》一课时,对于月相变化在道理上易接受,能理解,但缺乏直观的演示,而实际观察需要时间较长,困难较多。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结合教学实践制造了这一教具。  相似文献   

6.
月相变化(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五课《探索月亮的秘密》中的一部分知识。月球是学生易于观察而且很感兴趣的一个天体,但关于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又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所以一些教师自己动手制作了月相变化演示教具,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知识。 笔者于1988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优秀简易自制教具展评期间以及前不久在武汉市和湖北省参加自制教具展评期间,先后见到十多件此类教具。足见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从中也感到有关设计与制作尚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1特点和用途 (1)特点 通过本教具的演示,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实时模拟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从中测量到各种有关数据。把抽象的天文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趣。  相似文献   

8.
月相仪教具的改进与制作梁世哲(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在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五课《探索月亮的秘密》一文的教学中,有关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用课堂讲解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倘若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中提供的说明月亮圆缺变化的示意图(即月相图)去解释月相的变化,亦难...  相似文献   

9.
许多演示实验因仪器体积有限或实验现象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这里介绍三个改进方法,供参考。 一、家庭实验法。就是将要做的演示实验于几天前当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制土仪器自找材料,在家里试验。一般,学生在家里难以一次试验成功。不管学生的试验成功与否,上课时他们再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更有兴趣、能更认真地观察,对实验理解更深。这个方法的更大好处在于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能极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脑动手,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生物、小学自然都有演示实验能按此法进行教学。 二、习题法。就是教师将所要做的演示实验当习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已准备仪器和实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自然课中有关日、月食一节及教学参考书中,对地球和月球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本影锥体、半影和伪本影现象及日、月食成因是通过示意图讲解的。 现有的三球仪产品只能演示日、月食产生的原因,但不能演示本影锥体和半影现象,更不能演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全食、月偏食及月半影食现象。 在晴天阳光下通过凸透镜、一个大球(用以模拟月球或地球)及白色投影板,可以清晰地演示本影锥体和半影现象。如果再加一个小球用以模拟月球,可做月食实验,能直接观察到月全食、月偏食和月半影食现象;当用一个大球模拟月球,投影板用于模拟地球表面,可做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相似文献   

11.
地球引力演示仪 《地球引力》一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引力难以直接感知,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难上的逻辑推理课。“地球引力演示仪”不仅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地球引力和引力的方向,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一、结构简图 见图1。 二、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 1.外壳 取一只塑料玩具球或一只废皮球,将其用刀剖成两半,再在它的上下两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以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专业特长为核心的出发点,提出"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特长+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理论与实践互相补充教学模式,按照"老师理论讲授→课堂教学演示→实验课指导→学生个人实训"等实践教学与指导,实施"三结合四阶段"的实践教学方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步教学法",即讲、做、测、补四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3.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多年来 ,我自制了实验仪器用于优化演示实验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点滴经验总结如下。1 敢于改造敢于打破常规 ,对演示效果不明显、可见度低、操作不方便或数据处理繁琐的实验进行改进。( 1)使实验内容生动、形象化。高二电学中“短路”的实验 ,教学中一般用一小段市售的保险丝来演示 ,可见度小 ,现象不明显 ,难以在学生脑海留下深刻印象。为此 ,我在常用电线中抽出一根细铜丝代替保险丝 ,并在细铜丝上沾一层焊锡膏或松香 ,演示时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铜丝冒烟、发红 ,然后熔断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演示实验在自然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获得科学结论,进而认识自然规律。在分组实验条件不充分情况下,演示可代替分组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直观性 儿童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理性材料,新知识的教学要建立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演示上。 1.实验时要保证全班同学都能看清实验现象。实验用的仪器尽量大些;演示桌高度要适当,使全班同学都能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2.实验的主体部分尽量突出,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应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名称及其用途。 3.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可把产生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月相成因的内容是教学的难点之一,研制教学模型是必要的。虽然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怎样使学生看了能一目了然,清楚了解月相成因,作一番探讨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图像丰富,是新的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在封面、底面、扉页上都增加了大量彩图,课文中也穿插了不少剖面图、示意图、漫画等,教师手中还有一些挂图,幻灯图片,有时还需制图.那么,如此众多的图像在实际教学中作用如何呢?现归纳为如下几点:1、图像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图像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比文字表述更直接,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讲到时区、日界线部分,当然首先要从地球的自转讲起、逐步说到时区的划分、区时的含义及简单的标法,日界线的规定.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口头讲述原理,由于思维方式及能力的差别,特别是初中学生总有一些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理解不了或不能准确理解这些内容,致使他们因听不懂而感到这堂课没有什么趣味可言.理解力强的学生也会因学得吃力学得被动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把图像利用起来,会较好地改变这种状况.先利用地球仪(立体的图像)结合第一册课本的地球自转、公转图示,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清楚地看到:一般说来,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之后,就可以  相似文献   

17.
浮沉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件教具。在演示者的控制下,浮沉子可随意地做到上浮、下沉和悬浮。其基本原理是:浮沉子内的水在外部和内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压入和排出,从而改变了自身的重量。笔者利用这种现象以及水能导电的性质,制作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浮沉子。它不但在上浮、下沉和悬浮过程中能自动旋转,而且其内部放置的微型发光二极管,在演示过程中还能随意地点亮和熄灭。这样的浮沉子极大地增强了演示的趣味性,而且更有利于理解浮沉子的原理,深受学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向学生直观地展示电流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电磁演示实验中的难题,其关键问题是得不到足够大的电流。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做此实验比较理想的教学仪器。原有电流相互作用演示器材的缺陷是:①演示效果不明显,只有导线中间部分的微小弯曲。②电流过大、容易过载,演示实验难以做成。为此我对这个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成功制作了一种新式电流相互作用演示仪。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从科学态度和规范操作上给学生以示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如果把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讲、学生边做,再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更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讲授高中物理课本下册自感现象时,在一节课内要做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两个演示实验,一般用两个示教板(两个实验电路)来完成。这样就需要在课堂上临时拆线和接线,浪费不少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印象。笔者经过认真地研究,把两个演示实验设计成一个电路,装在一个示教板上,演示时,通过开关的“一开一关”即可完成。改进后,既操作方便,节约时间,又能给学生一个深刻完整的印象。现将几种改进方案介绍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