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面对当代高技术社会的伦理困境,当代技术伦理导向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整体论,其技术伦理思想分为技术伦理的社会制度环境、组织制度条件和技术主体道德三个方面,并以技术史和工艺学实证研究为基础,为现代技术伦理的社会、技术和人的协同发展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1):95-102
技术实践包括了主体、工具、客体三要素。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主体对"天道"的追求反映了主体的理想和谐。他们期望通过技术实践,超越技术实践,从而企及"技"之外的"道"。理想和谐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但却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具体而言,理想和谐可以具体化为各相关因素间的和谐,包括技术实践主体与他人间的伦理和谐,技术实践主体与工具的互融性和谐,技术实践主体、工具、客体间的有机和谐。  相似文献   

3.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对教师责任伦理的理解,较之传统意义上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责任或教师义务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教师责任伦理概念的厘清,内容的解析以及规约预设既是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理论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观师生双主体关系发展的要求,更是现代教师,职业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忽略了对象的客体性维度,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要走出这一主体性困境,必须呼唤社会实践中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沟通,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教材建设既要依靠制度的规约,也要深植善美的伦理精神。高质量教材是合科学性与合道德性、合工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教材建设的伦理基础和核心导向。进入新时代,我国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存在教材建设主体伦理责任缺位、教材内容设计伦理向度缺失、教材编审制度伦理规约未有效确立等现实困境。立足教材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在坚守教材建设国家立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总结教材建设的经验,探索教材建设的规律路径,树立教材崇善观念,完善教材编审规范标准,加强全过程的伦理审查,畅通教材反馈、监督和改进机制,夯实教材建设的伦理根基。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学技术以其复杂而强大的功能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其中的伦理责任问题不可忽视。现代教学技术从开发、设计到应用、推广的过程是多方人员和部门参与其中的过程,因而其伦理责任的承担主体涉及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他们在教学技术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内容和范围的伦理责任,而要把伦理责任落实到每个责任主体和具体的技术活动过程,则需要通过健全的制度安排、合理的评价机制、有效的教育培训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从技术伦理角度出发,依照“数据—算法—功能”运作逻辑,辩证分析了Chat GPT对学生培养的影响。总体来看,Chat GPT性能高效稳定、对用户友好且互动性强,具有较强的场景通用性,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技术工具;但Chat GPT也会引发对学生培养的反向驯化、认知弱化、偏见学习等诸多伦理风险。基于此,本文利用技术伦理中的“规约”思想,提出面向学生培养的人工智能“RED”规约模型,即通过综合运用制度规约、技术设备规约,以及课程设置规约,推动Chat GPT与学生培养体系间的动态平衡与互适。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已有的理论建构主要是规范伦理向度的建构.规范伦理向度建构面临着规范生成困境、规范有效性问题、规范与行动之间的逻辑距离、规范普遍性与主体差异性的矛盾等诸多困境.事实上,环境伦理在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不仅可能的,而且可以有效地超越规范伦理向度的各种困境.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思路包括传统德性伦理德目意义的拓展以及具有环境美德的新型道德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对人、物的存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由此产生的伦理困境,根据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拯救的思想,对物联网的拯救应考虑如下五个环节:一是技术的"本质"作为"存在并活动着";二是唤起沉思的思想;三是为天然的知识恢复权利;四是对物联网持理性态度;五是把物联网本身作为超越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略论当代伦理转型——当代伦理建设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伦理转型的几个基本问题:当代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当前“道德困境;现代伦理的基本价值与基本系统;建设之路。道德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交往活动,当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权威的交往方式的变革。新旧伦理道德交替和社会正义伦理建设滞后以及新的制度和规范与人的素质还有一段长期的磨合过程,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现代伦理的方式:个人权利伦理、正义伦理、契约伦理、职业伦理。建设之路:操作主体、操作程序与机制、道德精英、制度建设、道德教育、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1.
Global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modern future increase the role of ethical factors as regulators of actions in modern technology. This challenges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rom the 1960s, which was connected with the so called ‘normative tur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e.g. A Gehlen's, O. Spengler's and others) interpret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differently from moder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e normative turn’ concentrates mainly on social condition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with the view that technology is not neutral and technological devices are not ‘innocent’. It is also connected with the new role of responsibility in engineering, namely with a subject, object and instance of responsibility in this area. The new requirements are important for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a technological culture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forming of skills and attitudes. The formation of a technological culture means aspiration to the unity of those three elements. The modern challenges mean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se three areas; their unity will be expressed in responsible decisions and actions of engineers.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hould give foundations for proper and effective practice of the ethics of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技术观认为,技术的本质是解蔽,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同一性在于形而上学的崛起,主客对立、存在者的凸现及对存在的遗忘均在现代技术中有所表现。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现代科学源出于西方的形而上学,因其与技术的天然渊源,而技术又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故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通行的强势语言,结果是现代技术在全球畅通无阻。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无法使人回避技术,不过却有利于澄清人与技术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技术是技术的国际市场化传播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它昆连接传播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是主体与客体实现其价值的载体;与此同时,技术传播渠道与媒体的平台的构筑也直接以现实技术为基础。现代技术的特点对技术的国际市场化传播产生影响。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技术的特点及其对当前技术的国际市场化传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中技术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化生存阶段,关注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既是技术哲学界的使命,也是教育界的使命。本文侧重于从价值论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价值论强调价值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本质,并不是贬低实践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把“教育中技术的价值“理解为技术对于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实现的人的价值,本质在于手段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张务农 《教育研究》2022,43(1):81-90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学主体的阐释囿于现代主体哲学所揭示的理性主体与非理性主体之争,无法有效说明技术在教学主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无法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扰动进行合法性辩护。通过对现象学技术哲学及主体哲学发展的考察,发现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身体分析和后人类主义的超人假设,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主体理论。身体既是非理性主体反对理性主体的关键,也是非理性主体证明自身的依据,还是技术主体出场的必要过渡。超人假设则突破了人的局限,建构了新的人性论。由此,人与"技术人"之争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面对的新矛盾。规避教学主体的技术性建构带来的伦理风险,需通过人的认识自由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通过认知工具协同实现人类认知与机器认知的融合;通过人的理性、非理性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实现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技术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教学技术的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教学技术异化下的教学意义式微、对技术下的教学主体研究欠深入等问题。人自身成为对象的教学技术负荷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追求,教学技术的人文性正是教学过程中技术的应然属性。以人文的视角研究教学技术,就是要彰显教学技术中人的价值,进而把握教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向度。  相似文献   

17.
In the light of the modern idea of a sovereign and self-transparent subject,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relevance of Bildung . As a first step, (the early) Nietzsche's and Adorno's criticism of Bildung is explicated, a criticism based upon the thinkers' critical stance towards the modern epistemological rel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However, neither thinker abandons the concept of Bildung .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accordingly reconstructs Nietzsche's and Adorno's adherence to Bildung understood as a different relationship of subject and object within Bildung . In the paper's concluding reflections there is an attempt to assess the systematic educational consequences, and to shed light on the ethical relevance, of a non-transparent subject of Bildung.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技术时代的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层面对技术进行了剖析,对科学与技术、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了“沉思“与“追问“,从多侧面反映出其对技术的复杂态度.“思“在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沉思之思“来揭示技术的本质,并从“座架“中“救渡“技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人类文明传统的转换,也促发了现代社会的风险。在当代,科技革命成为风险社会的建构机制,风险社会成为科技革命的发展困境。为了有效应对新科技革命时代下的风险社会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公共治理成为科技社会的革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学校新型教育形态。通过对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教学困惑的反思,提出了时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进而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重建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