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赵艺 《顽皮娃娃》2009,(1):I0006-I0007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孝”治天下,当“忠”与“孝”不能两全时,大爱之人往往舍“孝”而取“忠”,这是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感恩。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孝的教育,就是让宝宝成人后懂得爱的回报。  相似文献   

2.
建设新时期的孝文化,将孝文化的建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是“爱”,而“爱”的核心是奉献。爱的教育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孝的教育可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特内涵。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3.
孝道教育在构建社会和谐、涵育公民素养、打造廉洁文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转型过程中孝道教育应该处理好阶段孝与终身孝、物质孝与精神孝、生前孝与身后孝、贫贱孝与富贵孝、愚昧孝与智慧孝等五对关系。  相似文献   

4.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5.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6.
论孔子孝道和当代大学生的关爱与责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当代大学生的关爱和责任教育已刻不容缓。文章指出孔子孝道的核心是培养爱和责任,同时还指出“孝”是培养大学生关爱及责任意识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从大的方面讲,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等;从小的方面谈,可以爱学校、爱家庭、爱自己身边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就提倡“仁者爱人”,“仁”就是人,“仁心”就是“人心”,就是仁爱之心,爱人之心。富有“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爱心”是传统美德的基础,更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但丁说的“爱是美德的种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忠,无以谈孝;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责任,…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长篇小说《孟宗的故事》:孝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孝的践行——孝敬长辈、忠君为民的统一与游离;孝的弘扬——“极端之举”与“回归自然”的选择,认为该书给当代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青少年进行“孝”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孝者德之本”,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在现代,“孝”教育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孝”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段绪春 《考试周刊》2009,(5):188-189
我国孝亲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但由于政治、经济、家庭结构及各种文化的影响,孝意识正被国人渐渐淡忘,所以重提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孝的内涵、孝教育的意义及孝教育途径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冀孝教育能够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1.
孝与忠是陈白沙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孝”是“孝悌出于天性”的内在情感的孝敬之心,“忠”是“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孝与忠相辅相成,均建立于深厚的、普遍的“爱心”之上。陈白沙以孝与忠为核心内容、以爱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汇》2009,(3):F0004-F0004
望江中学在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着眼于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开辟双语孝爱文化园,编写孝爱文化校本教材,并结合有关学科开展孝爱教育活动;同时大力引导学生实践孝爱教育理念,经常组织师生开展各种献爱心活动。  相似文献   

13.
浅谈“强迫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强迫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所使用的,是施加在受教育者意志之上的教育教学手段。“强迫教育”在提高人们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需要方面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强迫教育”与民主管理、主体教学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是继承孝传统、弘扬孝美德的需要;是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需要.从孝道入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让他们感悟孝之道、拥有孝之心、实践孝之行.  相似文献   

15.
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在当前社会和教育领域中都是十分热门的话题.文章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入手,探讨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的起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沈阳张凤志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小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语教学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可见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由于情感教育的苍白与失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或缺,因此,现代社会呼唤有效的感恩教育。这就需要在不同的领域体现不同内容的感恩意识的启发,对父母感恩,以“孝”为前提;对他人感恩,以尊重为基础;对国家和社会感恩,以责任感为落脚点;对自然感恩,体现生态伦理观。同时寻找进行有效感恩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来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学生"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中学生的新变化加大了"孝"教育的难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四是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五是没有专门的"孝"教育教材.文章针对"孝"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更新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孝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五、制定专门的"孝"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学生"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中学生的新变化加大了"孝"教育的难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四是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五是没有专门的"孝"教育教材。文章针对"孝"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更新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孝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五、制定专门的"孝"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