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格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词汇。在伦理学或道德领域,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人们常用“人格高尚”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质出众。在法学领域,人格是某一个体作为人的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心理学家则认为,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充满竞争、挑战的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造就一批为国出力的人才。我们一定要夯实学生良好品格的基础,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纪的主人。一、人格的内函与外延人格即是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的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品德是人格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所谓人格,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也称为个性。它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发展。入世以后,我国面临的最大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中央提出人才战略。而基因工程等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就要以开发人的智能、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奠定基础作为自己的目标。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应包括人的道德规范、创新品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人格化教育强调一切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成为一种具有创新品质、奉献  相似文献   

5.
人格,就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释)。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灵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据我国青少年的现状和实际,人格教育的目标应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培养,是教育者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塑造、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健全的人格、以忠于真理、思想解放、追求创新、个性和谐、心胸坦荡、坚忍不拔等品质为标志,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自尊、自爱和自信。健全型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是青少年优良人格所追求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全型人格,进而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完善,这  相似文献   

7.
个人软实力强调个人在学习、交往、适应环境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个人所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责任感等因素.在《嘉莉妹妹》中,主人公嘉莉靠着自己在个人能力、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等软实力方面的优势,实现了由乡村姑娘到女明星的人生蜕变.然而,成功后的嘉莉却时常感到落寞空虚,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她的软实力不够强,缺乏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指导,把金钱至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因此不可能获得完美的幸福.嘉莉的个人成败经历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诸子百家道德思想的精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精神、情感和礼仪的总和。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塑造其健康人格,使他们具备走向社会的优秀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道德楷模作为品德培育的重要载体在个体道德品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士绅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方道德楷模,体现着传统儒家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气质,比任何道德学说更深刻地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成为民间道德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在个体品德塑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性的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二是个性的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个性的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着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不可能找到两个在个性方面完全相同的人。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人就会在各种心理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例如:有的人很容易发脾气,而有的人却很少发脾气;有的人特别富有表情,而有的人却非…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塑造健康个性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个性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健康个性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时空的变化、不同项目对人的身心素质的不同要求、锻炼的社会组织形式等,对人的反应和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促进气质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的完善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能锻炼和塑造人的健康个性。  相似文献   

12.
心理人格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心理的认知能力、调控能力、适应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应的能力构成,决定着个人的个性特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人们的行为不单纯受思想、立场、观念的支配,而且也受到自身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理,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登纳也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4.
双性化人格是指个体同时具有女性和男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双性化人格被誉为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基于此,首先对双性化人格理论按时间线索进行简单介绍;而后着重论证双性化人格在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和创造力方面的优势表现,以此来说明双性化人格被誉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名副其实的;最后从双性化人格对人的影响、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以及双性化人格的培养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个性,就是指个人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求异思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其地位日益凸显。文化内涵着一个城市的精魂,文化外现着一个城市的气质。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未来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谁能保持其文化的先进性,谁就会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必然与其它物种类似,不断地接受着自然环境对人的选择;与此同时,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具有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智慧和影响自然、选择自然的能力.人在接受自然的选择和选择自然的"博弈"中,推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替.  相似文献   

18.
人格的定义众说纷纭,概况各种说法,人格大致上包蕴着三层含义:身心特质组织、个性和性格.本文将在个性这个侧面上论述个体人格.个体人格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形成的,亦即说,个体人格的最终稳态化是个建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我们知道,影响个体人格的主要因素有遗传、身体状况、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这几种因素交错地综会地影响甚至规定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只就社会环境对个体人格的作用谈一点心得,并兼及个体人格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人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空间中,而具体的社会空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两大特征.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制度、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构成了个体的人生存其间的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正是通过这些内容.每一个特定的社会向其成员提出的精神道德风貌方面的要求,构成本文所涉及的社会基本人格.还可以再进一步指出,每个特定社会都有基本的人格目标和理想的人格目标,并试图以各种途径让其成员向这个目标靠拢.比如,从古至今所提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社会基本人格;六十年代迄今,一直大力倡导的雷锋精神,即可看作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之一.社会基本人格和理想人格,对个体人格发挥着不间断  相似文献   

19.
"双实双崇"的文化品质,即"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崇尚学术,崇敬学者"的文化品质。哈尔滨理工大学以此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品质三个维度体现理工科院校的精神内涵。其意义在于影响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范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其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因此以"双实双崇"文化品质作为指导,在实践中切实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以及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理工科院校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理工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与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这两位作家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他们从文明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把人视为文明的受害者并向自然寻求安慰的看法同为霍桑与勃朗特所持观点.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一致认为:现实中,文明之爱将最终获胜,因为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作用,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的束缚;精神上,自然之爱独具魅力,虽死犹荣,生命的意义在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无限追求中,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