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晓云 《新闻界》2014,(2):41-44
网络群体性事件正在成为公共性问题讨论与解决的互动平台,本文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并指出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批判的氛围和公共议题的趋向。在此基础上,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剖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网络媒介、各类社会问题和具有批判意识的社会公民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构性力量。由此,在公民精神的宣传与引导、理性公众舆论的培养、政府畅通民意与"官意"的交往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价值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侯卫谦 《新闻世界》2012,(6):238-239
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行为动机的盲目性、公众情绪的多变性,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然而,1993年我国发生群体性事件数量为0.87万件,2005年上升到8.7万件,2006年则超过9万件,其后数量保持上升势头。因此,找出形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成为社会尤其是政府的一项工作重点。本文主要对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分析公众心理动机及公众心理参与特点和表现,并进一步给出引导和规范群体心理的具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案。  相似文献   

3.
周洋 《新闻前哨》2010,(9):39-4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解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从"更新危机传播理念"、"完善危机管理组织"、"搭建网络对话平台"、"改进危机传播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4.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3):186-187
近年来,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目趋复杂化,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新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此类事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临 《东南传播》2010,(7):26-28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也已成为观测我国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其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及其舆情引导的角度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涛 《现代视听》2012,(4):47-52
本文结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历史与国内外的研究重新对其进行认识,并将其定义为中性事件。从5个角度揭示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的根本原因、制度原因、思想原因、技术原因和直接原因,并阐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演变的机制,对微博将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影响力最大的网络因素做出预测,提出了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4条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博 《大观周刊》2012,(13):32-32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结构失衡、政治制度供给不足、政府失信有关。从制度和机制着手,构建政府和公民合作机制,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完善公民参渠道、完善公民维权渠道是治理群体性事件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能随时随地针对各种事件利用网络发表评论与意见便可能出现网络舆情。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特殊性关系到人们健康甚至生命安危,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再者网络媒体中言语评论的高度自由,网民组成整体的相对年轻化、知识层次的差异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还不够成熟,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评估还不够全面,极易出现极端扇动群体性事件的负面言论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监测体系、应对机制的建立,对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是中国在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剧下的一种现实表现。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能否进行很好的危机公关,不仅决定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和事件最终的妥善解决,而且关乎政府自身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对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如何有效进行危机公关提出了建议,即转变危机公关理念、建立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中要做到3C原则。  相似文献   

10.
刘芝铭 《大观周刊》2012,(41):94-96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期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相对集中爆发的阶段.社会稳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压力。中国的农民负担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压榨和利益诉、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农村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冲突更加剧烈,形势更加复杂,处置难度不断增大,给农村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各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造成的后果各幂相同.但是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村群体性事件最终都指向了基层政府,从侧面反映出基层政府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不足。因此.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从各个方面提高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学术信息传播是社会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交媒体上学术信息的传播机理,有助于研究人员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文章首先对学术传播的发展历程及模式演进进行研究,其次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及要素,最终得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传播模型及传播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下,知识主题的演化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于对学术界成果数量的趋势分析,并未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相互影响纳入研究范围的情况,引入协整分析和Granger检验方法,建立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相互影响的因果分析模型。最后运用于"云计算"这一特定知识主题,用实例验证主题流行度的演化机制与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意义]归纳总结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现状,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关键词检索和引文追溯两步骤的文献收集方法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系统阅读、分析,归纳研究主题,并进行论述。[结果/结论]将收集到的63篇文献按照其研究主题,归纳为用于科研目的的在线社交网络功能与分类、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使用动机研究、内容创建和获取行为研究以及群体行为研究。认为未来深入研究可以从在线社交网络科研过程嵌入机理、基于全局数据的行为规律研究、持续使用机制及信息服务系统改进实证研究4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分析当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实践特点,即传统文化活动占据主导,新技术涌现并运用;指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明确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性、科学性,健全推广机制机构、创新形式等方面提出推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数据库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策略建议。首先从知识传播的角度,论述一流学术数据库的建设比一流学术期刊建设更加迫切和重要;然后从我国现有学术数据库的基础、技术和经济支持能力及市场拓展前景三个方面论述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数据库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策略建议,即明确世界一流学术数据库的内涵,站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整合多方力量以形成合力,以中文学术期刊走向国际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立场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决定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目标、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图书馆学研究立场主要有图书馆立场和用户立场两种基本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是图书馆立场,但这种研究立场并不具备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意义。尽可能地站在用户立场上去研究图书馆,这既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图1。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7.
网络学术性期刊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周黎明 《编辑学报》2002,14(5):335-338
期刊的电子化网络化是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加强学术期刊网络化的研究,特别是研究和解决好传统学术期刊与网络期刊的合力发展问题、网络期刊的传输格式等技术问题、网络期刊的引证参考问题、网络期刊的安全与版权问题等等,将会大大加快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医学期刊优秀稿件数量下降、刊载论文学术质量滑坡.如何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是医学期刊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作者尝试组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开展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不仅起到了引领学术发展的作用,而且为期刊组织到高质量的论文,有助于提升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古代大量的藏书题跋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论文着重讨论了从题跋看古代藏书的版本情况,期望于古代藏书活动、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科研之本,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科研工作群体,其学术诚信建设更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而学术诚信建设是学术期刊应承担的社会职责。文章在分析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期刊视角提出了事前的预防与引导机制、审稿完善机制、责任编辑学术诚信负责制、导师学术诚信负责制、学术诚信控制机制等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建设机制,以期全方位预防和遏制医学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净化学术环境,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