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传播与电视节目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本身是一种传播,是大众传播.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获得什么效果),其中,获得什么效果联系着传播的目的.传播到底有什么目的?这个问题在电视从业者看来并不构成问题,然而越是基本的传播诉求,越是在我们的传播实践中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2.
王安琪 《今传媒》2023,(5):118-120
本文在分析“5W”传播模式和PDCA循环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向动态循环传播体系,改进和丰富了“5W”传播模式,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个环节以及传播全环节分别引入PDCA循环,并提出了对应的传播策略,旨在提升健康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新闻传播方式中,微博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兴的微博新闻传播方式中,传播过程5W模式的各个环节呈现出新的特点.笔者以传播过程的5W模式为视角探究微博在当前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进行解读的提前下,基于5W传播模式并结合传播的主客体关系,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特性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和传播特性有更加合理、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5W传播理论模式,分析了麦家作品《解密》拉美成功传播的作者、译者、出版商、文本、媒介及受众等核心要素,及其接受与文化传播效果.结合《解密》拉美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多元主体参与、与跨国出版集团及拉美本土知名出版社合作兼顾、基于市场需求构建中拉翻译合作机制、培养中国文学阅读"意见领袖"等策略,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成功走进拉美,推进中国形象海外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蒋学东 《出版科学》2018,26(3):78-81
拉斯维尔"5W"传播模式为研究信息传播提供强大指引.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提升,促进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5W"模式的核心内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为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媒体融合的特点、本质和内涵,综合利用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型媒体的优势,在学术信息传播五大要素方面深刻领悟媒体融合趋势对信息传播的巨大影响,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变革了传播的过程和结构,为健康传播提供了机遇,但也造成了诸多困境.本研究基于5W传播模式,重新审视新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新媒体在推动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丰富化、传播渠道立体化、受众参与方便化、传播效果广泛化的同时,也造成伪专家权威盛行、虚假健康信息扰乱视听、恶意营销大行其道等诸多困境.要借助机遇,摆脱困境,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传播资源,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成为当前旅游城市参与异常激烈的旅游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潮州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旅游城市,塑造和传播潮州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成为发挥潮州文化资源优势的有效竞争手段。基于拉斯韦尔"5W"过程模式对潮州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传播策略,对塑造和传播潮州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芳莉 《今传媒》2013,(1):66-67
在精准营销的背景下对传统5W传播模式进行科学批判,进而提出6R传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科背景和媒介背景;对6R传播的各要素进行深入解读构建6R传播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丁敏玲 《新闻世界》2009,(10):144-145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借助于影视载体的隐性广告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影视隐性广告同样也要符合5W传播模式,坚持慎用巧用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广告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其外译与跨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兴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语料库分析为依据,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视角,设计了中国非遗外译跨文化传播的四大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非遗外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环境下,中国科学院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以官方网站为基础,多渠道协同发展的科学传播体系.本文以中国科学院13个院职能机构、12个分院、114个研究单位以及4个公共支撑单位为分析对象,以拉斯韦尔5W经典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16年5月31日前开通公共账号的84个微信公众平台,为构建合理的传播体系、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间手机的变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1世纪初期是手机发展的飞速时期,在短短十几年间,手机的外观、功能等都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特别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丰富了手机的种种功能,手机APP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中,其中聊天工具是手机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软件,而微信就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聊天、社交APP,成为APP市场中的主力。微信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聊天体验和新颖的聊天环境,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自身功能的优化中不断的发展,微信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用方式,带给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本文将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具体的探讨一下微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陈月明 《新闻界》2012,(2):22-26
中国共产党成立90余年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出色的宣传事业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宣传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中国共产党构建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体系。1941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充分体现了党的宣传传播智慧,其中提出的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5W模式——"一般办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不仅时间上比拉斯韦尔的传播5W模式早,而且内容上也不逊于传播5W模式。70多年过去了,"一般办法"的宣传5W模式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依然值得新闻宣传工作者和传播工作者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网络危机传播从修辞学上来看分为了"网络的危机传播"与"网络危机的传播",因此在建构网络危机传播模式时应该要考虑到这两方面。文中从"网络的危机传播"与"网络危机的传播"这两方面对网络危机传播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时代危机传播所体现出来的新特征进行了讨论。最后囊括网络危机的传播和网络的危机传播两点内涵,同时借鉴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建构了网络危机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的谣言传播形态各异、危害甚烈,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扼制和治理突发事件的谣言传播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认为,突发事件的谣言治理需要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同时入手并施,并需要树立"程序"观念,设置科学合理的程序提升辟谣效果。最后本文分析了7W传播模式,并指出因循7W模式,设置科学的程序能够有效地扼制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5W传播模式为理论指导,在阐述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实践现状与瓶颈的基础上,构建基于5W传播模式的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理论框架,并提出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的5W传播路径:集聚校内外机构红色教育优势,培育多元化推广主体;设计基于用户画像的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方案,结构化管理推广对象;分层分类开发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细化推广内容;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推广渠道网络,实现推广渠道立体化;强化红色文化阅读服务全过程绩效管理,实现推广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微博信息传播的5W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的新宠,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从传播学5W模式的角度对微博这一新的传播活动的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五要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微博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MOOC以其开放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在高等教育领域大放异彩,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为广大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本文在运用传播学"5W"模式的基础上,对MOOC的兴起及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归纳传播技术给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革新,并提出中国MOOC发展的推进策略,以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庄育飞 《图书馆论坛》1999,(5):28-29,27
1 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人们在对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对传播的构成要素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研究传播要素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传播由谈话者、说的话和听者三要素构成。一直到1984年,耶鲁大学哈罗德·拉斯韦尔教授在《传播社会的组织与功用》一文中提出的“五W”传播模式(见图1),这是人们最常引用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Who)、信息(What)、传播渠道(Whichchannel)、受传者(Whom)、传播效果(Whicheffects)。  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