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三辅是京师地区名号,同时也是京畿地区三位行政长官的合称。唐以前,习惯上称陕西中部地区为三辅,但是,由于史籍记载残阙乖谬,对于三辅建置沿革自东汉以来即混淆不清,给历史地理、职官制度等专史研究造成困难。笔者不揣疏浅,欲廓清这一历史疑案真象。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位于长安京畿地区的三辅郡虽有明确的疆界,但并非从来就辖有其边界以内的全部县邑.与三辅平行,一度还存在过一个隐形郡--"太常郡",管辖位于三辅之中的诸陵县.太常作为一郡至少存在了大半个世纪,对西汉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汉的酷吏,《史记》、《汉书》的《酷吏传》已有精彩描述,学术界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西汉的酷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西汉酷吏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们多活动于京畿地区,尤其是京师所在的三辅地区。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论及。揭示西汉酷吏在京畿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西汉京畿制度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西汉酷吏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太常郡,《汉书·地理志》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勾稽史书,却发现西汉京畿地区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地方区划。一太常郡及其由来太常,位居西汉九卿之首;太常府是秦汉以来重要的政府部门之一。《汉书·百官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西汉的太常职掌除沿袭秦制负责宗礼仪、选试博士外,汉初又增加了一项重要职事,即管理皇家陵园,统辖各陵县。西汉太常兼管皇家陵墓所在的县邑,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独有的制度。太常作为中央官府,兼掌陵县,则具有了一级地方行政权力机构职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汉陵县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陵县作为西汉特殊地方行政组织,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西汉陵县的设置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强本弱末”,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同时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使陵民“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西汉一朝从高、惠到文、景,再到武、昭、宣计7帝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徙民充实人口。西汉陵县不同于一般郡县,虽地处三辅之地,但直属于太常管理,陵县令的禄秩也高于一般县令,与郡守相当。而陵民负担则与一般郡县相同。尽管陵县有巩固中央集权、开发关中、繁荣京师的作用,但其后期表现出不利于治安管理、田地资源紧张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致使元帝终废置陵县,诸陵邑也分属三辅。  相似文献   

6.
"京师难理"是历代封建政府的共识。西汉京师是政府治安管理的重点地区,但偷盗、劫持、杀人等刑事案件与主守自盗、贪汙营私、受赇枉法等经济犯罪却比地方高。探其原因,不仅与京师的特殊社会结构有关,而且与长安管理体制漏洞、政府迁豪政策以及现行秩序不公平(特别是财富分配不均)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最早的书市,出现在西汉后期的长安。汉武帝曾下令征集图书。在朝廷的倡导下,书贩开始活跃起来。在长安城东南的太学一带,有一片槐树林,故长安书市又称“槐市”。书市逢初一、十五最为热闹。《三辅黄图》载:“相与买卖,雍容揖让,或议论槐下。”这是中国书市的雏形。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宜州处于广南西路西北地区,相当于今之广西河池地区大部和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之地。宜州是西南诸蕃与中央王朝联系的中间交接点。自西汉王朝在该地区开建制之端,历代均有建制。当赵宋王朝在西北边事紧张、国力极弱之时,宜州成为宋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前沿阵地。此时宜州建制得到空前的发展,弹丸之地有羁縻州十六,县六十三;宋王朝还曾以该地为主体,单设路级行政单位黔南路。  相似文献   

9.
一、西汉军事制度概述西汉军事制度因循秦制又有所损益,到汉武帝时代逐渐定型。 1.中央军西汉的中央军可分为宫廷禁军、宫城近卫军、京师长安及畿辅驻军三类。宫廷禁军负责宫廷门户和宫内的警卫以及天子出入仪仗。其中给事禁中者为中郎、给事宫中者为郎中、给事宫外者为外郎。武帝时代禁军又增加了“期门郎”(平帝时更名为“虎贲郎”)、“羽林郎”和“羽林孤  相似文献   

10.
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韩东育一“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西汉王朝,统治层有一个很强的“正己以正人”的理念,即:“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①然而,这种导向本身也同时向天下昭明,天下无道之弊...  相似文献   

11.
自夏朝以来,我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都有自己统治的中心地区和都城。但是,历史上的古代都城并没有全部遗留下来,随着历史的演进,有的经受不住大自然的威力,沧海桑田,渐被湮没;有的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而趋于衰微。在所有王朝的都城之中,建都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有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这是我国的六大都。六大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长安作为地方性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王武丁时期,为了应付鬼方而建立了“丰”。周文王伐崇作丰,及周武王营镐,也是在这个地方。长安建都就始于西周的丰、镐。此后的秦、西汉、…  相似文献   

12.
迁豪入陵县是西汉频富特色的政策,自高帝至昭宣一直施行。它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发展成一套完善的陵县制度。西汉通过设置陵县,有力地打击了地方分裂,增强了京师实力。西汉中期以后,随着豪族的强大、君主的软弱、儒家伦理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困难,这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陵县制度的最终被废。  相似文献   

13.
<正>贾俊侠等所著的《两汉三辅研究:政区、职官与人口》(长安历史文化丛书)于2019年3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融合了历史地理与职官制度,对两汉时期三辅的政区、职官以及人口沿革史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览全书,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作者把研究对象置于两汉三辅的立足点上意义重大。从《两汉三辅研究:政区、职官与人口》的书  相似文献   

14.
自赵充国率兵进入河湟屯田,汉王朝在此建县设郡后,汉语就已扎根于河湟。河湟汉族来源于中原各地,自西汉以来汉族一直是河湟地区的主体居民,汉语一直在该地占主导地位。河湟汉语随本地政局的变化和中原移民的到来而不断演化,青海方言的形成不会晚于东汉末年。青海方言与甘肃方言关系密切。而河湟汉族来自于明初的南京,青海方言形成于明初,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之友》2014,(11):F0002-F0002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长安     
唐代长安是我国历史上“六大古都”之一。①先后在这里建过都的王朝有:西周(鎬京,1134——771B.C.)、秦(咸阳,221——207B.C.)、西汉(长安,204B.C.——24A.D.)、前赵(长安,318—329A.D.)、前秦(长安,351—383A.D.)、后秦(长安,  相似文献   

17.
秦皇朝统一中国后,今商洛地区属秦的“内史”地,安康、汉中员素的“汉中郡”(战国楚怀王置,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又置,以汉水而得名。治所在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市东,拍境相当今秦岭以南,湖北保康县以西,粉有河、珍珠岭以北地区)。西汉景帝时,将案的“由史”地分量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l财年),又分右内史东半部署京兆尹,今商洛地区属京兆尹管辖,东汉亦然。西汉时将汉中郡治所由秦代的南郑移至西城(今安康西北),辖境如秦代,东汉皇朝时,又将汉中郡的治所移回南郑。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大发展的阶段,也是陕南…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汉羌时战时和,羌人不断迁徒,西汉羌人内徒主要安置在陇西、金城等沿边诸郡县,到东汉内徒羌人已安置到安定,汉阳等地,甚至迁到三辅和四川地区,羌族在秦汉时期大多已进入阶级社会,由于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已经走上了畜牧兼农耕的道路,手工业1、周边贸易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古代"宜春县"的名称与行政设置自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开始,中间除了王莽到东汉初期二三十年间将改名为"修晓县"和东晋孝武帝太元时期(373-396)到隋开皇十一年(591)两百年左右改名为"宜阳县"外,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直到今天"宜春"作为地级行政单位名称依然在使用.其延续的时间将近两千年,这是比较少见的,也可见其稳定性与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宜阳"这个名称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今宜春市袁州区就有"宜阳大道";2007年成立了一个新区,名曰:"宜阳新区".宜春县自隋开皇十一年(591)东迁五里后,倾向于认为于唐初迁回原址,但尚未找到确凿史料,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对西汉护羌校尉的设置时间和其属官作了探讨,认为西汉护羌校尉有一个由临时设置到常设官职的转变过程;其属官有司马、从事等。此外,西汉时期还有护羌使者、主羌史、主羌使者、护羌都吏等其它羌吏,年代跨度从宣帝一直到西汉末。西汉王朝最晚从宣帝开始,就在西北边疆羌族地区建立了包括护羌校尉以及护羌使者、主羌史、主羌使者、护羌都吏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护羌、治羌的边疆民族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