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54页《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例1。从教材编排的系统性来观察,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下: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上册)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并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五年级(下册)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李素霞 《考试周刊》2014,(75):66-67
<正>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是比较顺当的事情,因为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到二年级又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而且,学生从生活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确定位置的事实性知识,积累了用"序数"表示物体位置的初步经验。按理说,这样的内容教学起来应该是极其顺畅的,可是在我听过的几节课中,教学并不顺利。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基  相似文献   

3.
张敏 《贵州教育》2013,(8):31-34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上的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笔者执教这一课时,通过具体情境中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4.
"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能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相似文献   

6.
陶静 《江苏教育》2006,(10B):36-37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0~41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确定位置的经验,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掌握了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能够描述较大空间范围内物体的位置,并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相似文献   

9.
教材学情策略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用"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一年级时已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在生活中也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他们已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不过,这些经验在学生脑海中有的比较清晰,有的比较模糊。这节课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时间:2007年10月教学地点:东南大学礼堂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在二年级"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它的准确性、简洁性。2.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体验数学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题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猜一猜、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确定位置体系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学生先前经历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所在位置,用方向词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和行走路线,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等四次“位置确定”,其知识结构在学生思维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体系,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将学生的经验体系进一步拓展,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通过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等共同参与描述二维空间中某一位置点的位置,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4页例题、"练一练",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积累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  相似文献   

15.
《观察物体》属空间与图形领域,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使学生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使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探索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第一段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7.
<正>本节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实际,综合教育教学这几方面,整节课我以学生的各种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4页例题"练一练",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科学性。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9.
背景《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4-85页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时位置,渗透坐标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位置"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和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基于现实的需要,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用有序数对来刻画二维空间中某点的位置。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如"靠近讲台的为第一行""靠近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