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教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的职教教师教育面临着“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双重挑战,游走于“学术性”与“职业性”两端的职教教师教育如何确定未来发展路径,需要对职教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理论基点进行分析。我国关于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学术性”与“职业性”是职教教师教育不可或缺的两面,两者不能偏废发展,因此融合“学术性”与“职业性”才是未来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未来需要探寻两者融合的固着点,探索建立职教教师的“职业知识体系”,并探究将“职业科学”作为职教教师“专业科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德国职教专业师资培养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三种,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本文仅对德国的培养专业课师资方面的做法作一简要介绍,并对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德国职教专业师资培养的特色(一)注重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德国的高等学校按培养任务不同分为三类,即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艺术学校,没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教师资的培养是由大学来完成的,但大学里并没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系。职师学生和工科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学习,在4年的正规大学教育中,他们所学的基础课和…  相似文献   

3.
经验与做法考察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普遍对职教教师具有严格的入职标准,非常重视他们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并建立了完善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为一体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德国德国对职教师资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以保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需要通过师范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三是一般要具备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有3年在企业的专业工作经历。德国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入大学教育阶段,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  相似文献   

4.
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将连续的大学教育变革为学士-硕士两个阶段,从而实现了教师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灵活转换。但同时,这一改革还保留了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一些传统,如对资格的严格要求,从而保证职教师资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  相似文献   

5.
职教教学改革新要求视角下的职教教师的专业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教教师素质特别是专业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职教教学改革新要求.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教育理论及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等四个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阐述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和职业技术专业能力,都应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为标准的基础上,论证了高职教师专业能力还应以"双师"有机融合为标准;并倡导学习和借鉴国外遵循职教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经验,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职能,在培养模式上与职业教育一样,都是采用专业教育方式。专业教育起源于职业,大学专业教育往往注重职业性,人文精神常因大学专业教育的职业性而被丧失。大学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性无可厚非,但人文精神不可或缺。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素质人才应当是“文职”兼优。大学专业教育需要超越职业性,不断开拓人文精神,达到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伦理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属性和课程设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教师资培养上的两个基本属性问题,即学科性和师范性、工程性和职业性问题.针对当前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其师范性和职业性.而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改革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制定开发与职教师资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整合专业和教育课程,改造专业技术课程,开发"劳过程导向的职业技术学科"课程;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论的开发和教学.  相似文献   

9.
德国职教教师教育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采用5年制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遵从职教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形成的逻辑构建"一主线、三层次、六模块"的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将企业、教学实践实习课程,贯穿于职教教师大学教育的始终。这对于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国职教教师教育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采用5年制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遵从职教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形成的逻辑构建"一主线、三层次、六模块"的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将企业、教学实践实习课程,贯穿于职教教师大学教育的始终。这对于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德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课程比较——以电气技术专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专业设置以职业领域为导向,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内容相对接.对两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专业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课程及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增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要求,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融合,教、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与理实一体等特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专业依托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以职技高师院校、企业、中职学校为主体,三方在明确“双师型”职教师资内涵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三平台、四层次、五证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的办学特色,强化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教育》2023,(3):35-35
入选理由围绕职业本科教育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等基本问题,基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试点实践,聚焦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怎么干”,从基础传承、总体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阐述具体做法、经验与思考。为职业本科学校办学起好步、走稳步提供借鉴。主要观点书中指出,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属性主要有教育性、职业性和高等性,分别体现了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类型特色属性和质量属性。职教本科的三个属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共同决定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发展方向、运行机制以及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4.
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模式(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大源 《职教论坛》2003,(10):62-64
在国际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领域,德国走在各国前列。其研究方法先进,内涵丰富,极具思辩色彩。经过长期理论研究及不断付诸于实践的过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模式,即所谓“职业性模式”。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模式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专业划分的核心思想———职业性原则,二是专业划分的基本方法———职业性方案。一、德国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核心思想———职业性原则1.职业性原则的基础———职业的概念与意义德国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核心思想———职业性原则,是建立在德国人对“职业”这一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德国高等职教的办学特色江西王明伦据国外资料分析,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相比,是有相同之处的,但办学模式各有特色。1.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根据1986年《德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协定》规定,高等专科教育不是大学的初级阶段,而是一个完...  相似文献   

16.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三个主体构成,职业性与双元机制是保障体系的核心.保障体系坚持以工作岗位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建立“双元质量保障机制”;“宽进严出”制度以及“双师型”教师群体保障了本科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内外结合的评估体系,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改善.质量保障体系使德国本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得到了制度保障,统一化的机制使教育质量更具可比性,从而构造了德国较为独特的本科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德国职业技术人才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德国职教师资的大学教育不仅有严格的入学条件、完善的教育结构和考试制度,而且很重视对教师专业实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其培养模式和理念对促进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与发展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研究职业及其规律为出发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特征。德国教育职业在职业分类体系中的清晰定位与分类、教育职业设置与更新的规范化程序与方法、教育职业自身丰富灵活的内部结构和统一严密的教育职业标准及其内容体系,保障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职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职业性模式基础上吸收模块化方案的长处,使专业富于个性化与动态性,并致力于构建专业间及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间的有机衔接,开拓不同教育途径及教育评估体系间的相互结合,促进专业的及时更新与实时化,进而实现职业性与模块化的融合,是德国职教专业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趋势。在与产品相关的服务领域、与媒体相关的工业领域、与个人相关的服务领域、与环境相关的工业领域以及与主题相关的服务领域所出现的新兴专业,在组织架构和内容架构上集中体现了这一融合具有的跨职业或跨专业方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焦点问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条件。完善职教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产学研”结合教师素质培养途径,强化职教教师培训与进修,职教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职教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是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