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以此次调查为依据,通过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传习班与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的民间艺人依布拉音·牙合甫(自治区级传承人)的交流与学习为例,探讨了哈密木卡姆的传承方式,分析其传唱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哈密木卡姆在维吾尔族木卡姆中的地位及地方特色;哈密木卡姆在民间的保存状况和传承方式;如何运用木卡姆音乐进行国民音乐教育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哈密木卡姆作为维吾尔音乐文化的一员,与喀什木卡姆一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是以维吾尔文化为母体生成和发展的,都具有能够代表整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血缘”“地缘”等方面的差别,二者在风格和形态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笔者以对哈密木卡姆的实地调查及学术界对木卡姆的一些研究成果为资料,对两地木卡姆名称、唱词、音乐结构方面作一比较,分析哈密木卡姆的地方特色及形成原因。文章以两地木卡姆差异为侧重,对共同点论述较少,予以说明.一、名称的比较:从名称上较直观地…  相似文献   

4.
哈密艾捷克是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特有的一种弓弦乐器,也是哈密木卡姆伴奏中的龙头乐器。每套哈密木卡姆由一首散板序唱和若干首歌曲构成,没有独立的器乐段落。我们在实地调查中注意到,散板序唱部分唯一的伴奏乐器是哈密艾捷克。进入载歌载舞的歌曲部分之后,加入手鼓、热瓦甫等伴奏乐器,但伴奏中的核心乐器仍然是哈密艾捷克。在哈密木卡姆的演唱过程中,哈密艾捷克引导着手鼓和其它伴奏乐器准确地奏出每首歌舞曲,提示着速度的变化以及节拍、节奏型的变换,具有重要的指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媛 《华章》2011,(24)
"十二木卡姆"是集音乐、舞蹈、文学、说唱、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但是,其生存环境以及其传承现状令人担忧.我们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年轻一代,应树立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木卡姆(Maqam,Makam,etc.)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从中国的哈密附近到摩洛哥的塔尔法亚,在东西长达一万二千公里的范围内,四亿多人享受着这一文化盛宴。文章提供音乐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民族音乐学思考,并根据能够找到的外文材料,对境外的木卡姆的音乐结构做了综述和说明,解释了木卡姆的术语,以便给国内的木卡姆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十二木卡姆》的内容及唱词格律《十二木卡姆》中大部分“木卡姆”的名称源自波斯、阿拉伯语。对其语意的解释众说给云,较为统一的说法有:《西尕》意为“第三”,《恰尔尕》意为“第四”,《潘吉尕》意为“第五”。《拉克臆为“纯洁、自然”,《马扎勒》意为“高昂”,《乌夏克》意指“情人”,《纳瓦》意为“美妙”。其他几部“木卡姆”名称的意义尚在争论之中。《十二木卡姆》主要是依据音乐的逻辑连篇成章的,其中的每一部都没有完整的故事内容,前后连接的各段乐曲所填唱的诗词在内容上也完全没有联系。一般来说,每部木卡姆中…  相似文献   

8.
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以其独特的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本文通过对当前如何传承与保护这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几种有效方式进行梳理,着重阐述创作传承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十二木卡姆     
唐栗 《中学生百科》2012,(31):60-61
如果有机会去新疆,一定要去看一看十二木卡姆的表演,这种集音乐、文学、戏剧和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维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传说在16世纪,叶尔羌汗国国王阿不都·拉失德在草原上遇见了能歌善舞的女孩阿曼尼萨,一见钟情后将阿曼尼萨娶回宫中。成为王后的阿曼尼萨对来自于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最终形成了十二部套曲——十二木卡姆。流传至今有300多首,不停歇地唱完要24个小时。  相似文献   

10.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的第五个木卡姆,即潘吉尕木卡姆的共342首歌词,在《普遍性的特点》,《个案性特点》和《对歌词释义的分析与研究》的题目之下,进行了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普遍性特点》这一节里,陈述了在潘吉尕木卡姆所包含的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个部分里,有作品的古典诗人的诗歌数目以及所占份额,属于民间文学的民间长诗,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及其基本特点等。在《个案性特点》这一节里,阐述了在本潘吉尕木卡姆歌词里有作品弹唱的各个古典诗人的诗歌和格孜尔,在语言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独特建树等。《对歌词释义的分析与研究》这一节里,则用讲道理摆事实的科学方法,较细致的研究与探讨了怎样才能正确无误地解释属于察哈台维吾尔语的木卡姆歌词的词义这个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1993年新疆木卡姆团演唱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录音中的《拉克木卡姆》进行测音所得到的大量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拉克木卡姆》在不同音区内形成不同的音列特征,V级音在不同音区形态不同,及其中各乐音在不同的旋律进行中所呈示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双重乐感”视角下的新疆十二木卡姆高校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双重乐感"的宏观视角出发,通过对"双重乐感"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哲理思考,在与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之下,针对具有综合艺术特征的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高校艺术教育传承创造性地引入了符合音乐人类学的文化综合传承理念的"全息式"音乐教育传承策略,以期能够遵照已逝恩师周吉先生的临终遗愿,在教育传承的过程中保护新疆各地木卡姆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于"维吾尔木卡姆"这一民族音乐瑰宝,如何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生存、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新疆艺术学院创办的木卡姆表演专业,对维吾尔木卡姆这一民族民间音乐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传承方式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6,(3):48-53
阔克麦西热甫是一种在新疆哈密地区流传的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形式,在传承变迁中出现了传统传承模式与国家传承模式。通过对阔克麦西热甫的举办场次、参与人员、仪式结构以及音乐的传承方式四个维度分析了其传承模式的变迁。提出大力提高文化持有者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进一步挖掘和阐释阔克麦西热甫的文化内涵以及构建多元参与主体互动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代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既有传承模式保守、封闭、低效,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意向浅淡三大现实困境。现代学徒制能够以产教融合促进民族技艺物化产品的市场运作、以心理认同的构建激活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以规范的教育体系确保技艺传承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三大困境的突围。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传承民族技艺过程中,还需要防范传承过程过度工具化导致民族技艺文化内涵的旁落、对传承人的专有技术进行必要的产权保护、依托规范文本及信息技术推进技艺传承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6.
"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在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价值研究"是国家社科部课题《广西民歌传承人保护机制与方法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建设,本课题以民族音乐表演方向《民歌演唱》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于本土民歌传承人的培养问题,探索在高等艺术院校如何教学才能有效培养本土民歌传承人。本文通过对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内涵的阐述,论述其在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应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数字简谱源于法国。17世纪法国天主教“芳济各”教派的僧倡苏埃蒂最早正式提出了这个记谱法,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群众唱宗教选美诗。到了18世纪中叶,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深感五线谱记谱方法的复杂,造成了群众学习音乐的困难,于是他大声疾呼要简化记谱的方法。1972年,他在法兰西科学院作报告时,提出了数字记谱制度。接着,他又在《论现代音乐》一文中,具体地阐述了这套数字记谱制的内容。1967年,他又把数字记谱制度编入自己的《音乐辞典》中。然而,当时由于遭到音乐界许多专业人士的激烈反对,数字简谱未能一下子在群众中得到推广。以后,数字教…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文化部制定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给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带动了民间艺术的相关研究。而河南省传统民间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人才老龄化严重,缺少传承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政府保护意识淡薄,管理不规范;地方民间艺术故步自封,创新发展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应采取如下措施:丰富多元化的传承方式,加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加强相关部门的保护工作,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艺人提升自身能力,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四位一体"即为:理论、表演、创作、管理四个方面共同作用于一体.在菏泽大平调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对于传承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四位一体"角度深入,全方位的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体系.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从菏泽大平调传承现状出发,对丰富相关传承人才类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具体的文化传承环节中,不同传承人才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地方应该加强菏泽大平调"四位一体"传承人才体系的打造工作,深化菏泽大平调理论性人才、表演性人才、创作性人才、管理性人才的塑造,为菏泽大平调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人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