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灾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琦  陈洁茹  周文魁 《科教文汇》2009,(13):180-180
洪涝灾害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防治洪水灾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洪灾损失进行评估,是防洪减灾工作的理论基础。迅速合理地估算洪灾造成的损失,对于及时地进行抢险救灾和降低灾情损失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洪灾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为救灾和援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洪涝灾害的成灾机理出发,针对具体灾害评估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格网洪灾损失评估模型。建模时较全面地考虑了洪涝灾害特点和受灾过程中受灾体的变化等因素,可用于实际建模。  相似文献   

3.
牛方曲  高晓路  季珏 《资源科学》2012,34(2):359-366
基于中国县级尺度房屋结构、人口数据库、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研究建立了中国区域中长期房屋震灾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对中国各区域未来可能的震灾房屋破坏情况的损失评估,基于此实现对灾害损失的各种统计与GIS可视化表达功能。利用该评估系统,决策人员可直观的把握各区域的房屋震灾可能的损失情况,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和灾后应急机制提供可靠依据。由于采用了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便于不同的用户远程访问,促进了研究成果到应用的转化和应用普及。该系统的构建为研究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以往的研究多采用传统的技术经济方法评估灾害对某一产业或某一地区带来的直接损失,对评估灾害综合损失(包含间接损失)的研究较少。在列昂捷夫技术系数矩阵的基础上,借鉴了Haimes、Santos等人的方法,充分考虑产业经济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的技术经济关联性,提出了灾害影响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我国2008年度的气象灾害为例,分别计算了静、动态情形下的灾害综合影响值,筛选了对灾害较为敏感的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根据灾害的关联影响构建新的灾后捐赠机制,灾后应加快受损方的设备、工艺和技术等的更新速度,借助技术进步减少灾害的综合损失等。  相似文献   

5.
海冰灾害已经成为我国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的最严重海洋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科学评估海冰损失对于防范日益加重的海冰灾害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层次分析的方法,借鉴其他灾种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海冰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从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两个方面评估了海冰灾害损失,旨在为相关海域防范海冰灾害,减少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基于GIS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预测评估系统的架构进行了研究。将数学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以目前拥有的大量区域自然环境、地质环境、社会条件、地质灾害信息等基础资料为依托,利用GIS的叠加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模型进行区域地质灾害实时动态预测评估。并通过对灾害点所在区域的评估,获取灾点所在区的基础环境条件,结合灾点特征信息,对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评估,为防灾、救灾提供快速支持。  相似文献   

7.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强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2013,35(9):1884-18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高斯烟团气体扩散模型的基础上,采用Visual C#编程语言与SuperMap Object.NET进行组件式GIS二次开发,实现了基于GIS的二维平面毒气扩散范围模拟,并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毒气污染范围与城市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出毒气污染范围和浓度大小。本算法的实现对地震次生毒气泄漏灾害的数值模拟仿真、现场辅助决策以及灾后损失评估等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青岛环湾地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1-2007年基准站和自动站降水资料,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个方面入手选择指标,构建暴雨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基于GIS对青岛环湾地区暴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绘制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0.
采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的最新风险表达式,利用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按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方面,建立基于评价因子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山东省潍坊市为研究区域展开风险评估研究,利用GIS技术绘制潍坊市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潍坊市干旱灾害风险最高的区域位于寿光市;青州、临朐、昌乐和潍坊市区为次高风险区;安丘、昌邑和诸城三市县为中风险区和次低风险区;高密市的干旱灾害风险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频发。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6年,中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风雹和地质灾害为主,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近1.9亿人次受灾,1432人因灾死亡,274人失踪,给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这些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对我国灾害卫生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在灾害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从事灾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1953-2007年登陆或对浙江省有重大影响的台风历史案例数据,考虑影响台风灾害损失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台风致灾因子、承灾体暴露性影响因子与承灾体脆弱性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表示承灾体暴露性影响因素与承灾体脆弱性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处理,提取主成分作为RBF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从而建立预测模型。在2006年和2007年影响浙江省的2个台风的实际预测中,主成分RBF预测能够减少台风灾害损失的误差。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实际台风灾害损失预测,有效地提高预测台风灾害损失值的可靠性,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地理位置特殊,洪涝灾害频发,有50%的耕地、60%的人口及70%的国民生产总值处在江河洪水威胁之下,对农业的损失尤为严重。据统计,2016年安徽因洪灾造成全省农业直接损失约达183.3亿元。本文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以同马大堤防洪保护区洪水淹没信息为基础,将洪水特征分布图层与淹没区范围农业相关基础地理图层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利用确定的洪灾损失率,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农业洪灾损失评估。  相似文献   

14.
GIS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产生了多种专题性的地理信息系统,山地灾害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时间,而将GIS应用在山地灾害中时间仍然较短。GIS在山地灾害领域中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山地灾害预报和评价的准确性和便捷性。探究将GIS技术运用于山地灾害频发的泉州市,分析建立GIS山地灾害防治系统的机理,GIS也将在山地灾害运用中获得更多的开发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胡晓东 《内江科技》2009,30(6):73-73
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灾害形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由于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本文综合性地阐述了GI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对GIS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本文以尼尔基水利枢纽移民搬迁安置(嫩江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对其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预测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5-2009年日照市三个气象观测台站年平均雷暴日和2005~2009年雷电灾害损失资料,结合日照市地理、土壤、人文和气候等特征,提出了雷击密度、雷电灾害频数、经济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作为日照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并进行了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日照市雷灾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不仅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还受地方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也取决于当地采取雷电防护措施的状况和防雷技术水平,日照市市区属雷电灾害高易损区,五莲县属雷电灾害较高易损区,莒县属雷电灾害中易损区。  相似文献   

18.
王锐 《科技与管理》2009,11(4):25-28
通过对防汛抗旱会商系统关键技术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建立黑龙江省防汛抗旱会商系统,对于提高防汛抗旱会商效率,减轻洪灾、旱灾损失,促进黑龙江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江河都出现了“小水大 灾”的现象,致使同频率洪水条件下洪灾加剧,原有防洪规划适应性变差,给江河治理带来 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种种证据表明,近年来的“小水大灾”与江河泥沙冲淤有着密切的关系 ,撇开泥沙运动来研究洪水灾害防治不易找到治本之策。因此,开展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 及其防治研究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就该项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简要展 望主要预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1927-1937年湖南省自然灾害不断,省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应对,不仅注重临灾治标和灾后救济,也通过改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切实做好防灾工作,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