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教授《信陵君窃符救赵》,给学生解释“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一句时,颇觉困惑。教材是这样解释的:“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了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我对第一个“椎”的解释没有疑义,而对后一个“椎”是动词的解释存有个人的理解。我觉得,此句中的第二个“椎”字也可理解为名词。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把《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的“(朱亥)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晋鄙”注释为:“拿出袖子里的铁椎,用铁棰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笔者认为,后一个“椎”在句中用在动词“杀”的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用作动词。王力的《古代汉语》指出:“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1995年第7期发表了成永笔同志《〈信陵君窃符救赵〉注释辨正》一文。该文对《信》文注释作了3条辩正。其实,《信》文注释还有一条很值得商榷。课文对“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注为“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该注释译文不准确,后一个“椎”注解不对。原句应对译为“袖子里笼着四十斤铁锥,用它打死了晋鄙。”原句虽采用意译,但差别较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不同的学校听过不同的老师讲初中语文<乡愁诗二首>(作者余光中、席慕容),也曾在<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9期)上看过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让学生写"乡愁是……"的诗句作为该堂课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设计的初衷,大概是想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尝试这种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可是这个设计在教学实际中却未必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中节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根据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资料”,此旬译为“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对此句,我有些疑义,晋鄙为什么要举着手看公子呢?是举手指着公子吗?从上下文中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判断,何况晋鄙  相似文献   

6.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卢优卫 《现代语文》2004,(9):29-29,2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有西晋名文<陈情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此句中的"庶"字是一个难字,在高中课文中是第一次出现,对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陌生的,但是此字如何翻译对这一句能否正确理解又非常关键,这就要求课文作出详细的注解,给学生以帮助.  相似文献   

8.
教例: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3课<林海> 我在教学本课第二段第三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投影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相似文献   

9.
“椎”辨     
“椎(Chuí)字在高中文言文中出现了三次。《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出现两次:“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订鬼》中出现一次:“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朱亥用的椎(锤)是什么模样?课本注释未作交代,容易使人想当然:锤嘛,不就是“长柄,柄端有一个金  相似文献   

10.
<藤野先生>(现行课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一课中,有"寓居""寓里"二词,均表示住的地方.可是,鲁迅为什么用词不同?具体含义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说"禅"     
罗朝英 《现代语文》2006,(8):121-122
今"禅"为一个多音多义字,"禅"的读音有三种:shan(去声)时战切、去、缐韵;chan(阳平)时连切、平、仙韵;tan(阳平).在<说文解字>中,只记载着:shan(去声);在<康熙字典><辞海>中,记载的读音为两种,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shan(去声)音;而在<汉语大字典>中记载有三种读音,一为shan(去声)音,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tan(阳平)音.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3.
曹权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王安石在其<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句的翻译是:"……常常是在险阻偏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000年11月第2版,第159页)在本课"课文说明"有关"词类活用和句式"部分的解说中,也有这样的解释:"险远,险远的地方."(2000年11月第2版,第156页)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进入课的尾声时,特级教师许卫兵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相似文献   

1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高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时的说一句话.课本对"越国以鄙远"作了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这五个字包含了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现象:"鄙"和"远"都是词类活用.其中,"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鄙"释为"边邑",原本是名词(学生在初中就已学过"蜀之鄙有二僧"),注释说"这里用作动词",即"鄙"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认识当无异议.但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作一般动词,也可以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鄙"在这里肯定不是作一般动词.那么,它到底是意动还是使动呢?对此,注释并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16.
本学期,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里面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部武侠小说,分别排在第五课和第六课,并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这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读本(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次出版.  相似文献   

17.
<秋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起初,编者是把<逍遥游>(节选)放在这一单元里,后来,由于一线教师反应强烈,认为把庄子<逍遥游>这样内容艰深的文字放在高一年级的教材里,和学生的阅历与心理认知能力不符,于是把较为浅易的<秋水>前移,把<逍遥游>放到了高二年级的教材.  相似文献   

18.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练习题:"这样"指代什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把这一答案一字不漏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前不久遇到好几套试卷,都考了此题,均采用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标中的一个误判及其负面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两课标")在阐述课程性质时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其负面效应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