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2.
读者之声     
▲四川中江县广播电视局陈爱华: 今年的《新闻与写作》第7期刚到手,正赶上我要采写一篇本县召开农村庭院经济会议的消息。于是我根据贵刊上《小议会议与会议新闻》一文所讲的写法,从会议内容选题入手,捕提新闻主题,写出了《我县采取措施发展农村庭院经济》的新闻,避免了单调的会议报道,受到好评。希望贵刊多登一些写好会议新闻的范例文章及编辑知识。▲云南省东川市广播电视局聂树荣:  相似文献   

3.
重视会议报道,写活写好会议新闻,是党报新闻改革的老话题,但要真正做起来并把它做好,却并非易事。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获二等奖的作品《集思广益编制好“十五”计划国家计委问计于民》,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迈出的可喜一步! 这篇获奖消息是一篇以会议为题材的现场短新闻,一起笔便以寒冷的天气与现场热烈气氛  相似文献   

4.
据人民日报内部刊物《编采业务》透露,该刊编辑室按照编委会的意见,和报社各个部的同志一起,从最近两年来的人民日报上,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和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上,选择了100多篇写得较有特点的新闻,经过几轮筛选,选定20篇左右,加以简单评点,登在《编采业务》上,供报社同志研究、参考。该报总编辑谭文瑞还为此写了一篇短文,请大家都来研究一下新闻。报社编委会下这样大的功夫,在全报社提倡研究新闻(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新闻,消息),这是改进报纸,提高报纸质量的扎扎实实的举动,是值得在新闻界称道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写的消息,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共20篇,在20篇消息中,报道新闻事实的11篇,报道我党发言人谈话、声明和往来电报的9篇.此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还收兼有评论和消息两种性质的新闻述评4篇.这些作品,是我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史上的一笔宝贵财产,不少篇章多年来被人们奉为新闻写作的经典作品.那么,它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十一月二十八日播发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在这个新闻界群英荟萃的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公认这是一篇在改革浪潮中新闻改革的成功之作。在二十九日的大会上,会议主持人拿着报纸兴奋地告诉大家,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写了一篇很好的大会开幕消息,接着他念了消息导语,把消息推荐给到会的  相似文献   

7.
从新闻角度出发写新闻要从为读者提供消息的角度出发,要善于从公告或会议中找新闻性强的东西,把它写成使读者感到新鲜的消息,读者就会欢迎。1979年11月,《解放日报》收到一条新闻,写的是上海市人民银行召开储蓄代办员会议,推动储蓄存款业务的开展,写了领导人的讲话,当年头十个月储蓄存款增长情况,几种主要副食品提价以后储蓄存款继续上升等等。编辑同志看了认为,这篇稿件是一个一般会议新闻,不会引起读者多大兴趣,是否采用很值得研究。但是,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9.
读到《新闻知识》今年第3期上《精彩别致尽得风流——消息[民主兴杂文盛]赏析》一文,有些不同意见,写出来供大家议论参考。新华社记者这篇消息写得确实别致,结构自由,文字活泼,取材尤见刻意创新。这无疑是应当肯定的。但我认为有一点重要的缺憾;作为一篇评奖活动的消息,只在末尾带一句“评出一、二、三等奖共25篇”,这样写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四化”建设的飞腾时代,干部和群众都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把新闻写得更短一些,这似乎已是一种时代的需要了。但如何写好短新闻,从理论上谈得不少了,许多人要求提供实际事例,以便能具体地学习。远的不举,从最近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日《陕西日报》一版《西安蔬菜市场真活了》是一篇较好的短新闻,值得一读。这篇消息不到五百字,是短新闻。但光是短,那是形式,是不能成为好新闻的,还必须有活材料,有新意。看这消息中写有卖菜的大嫂,跑上海的列车员和从咸阳来卖菜的菜农。  相似文献   

11.
石坚 《当代传播》2005,(1):79-80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写得不活是难以吸引读者的。 一个新闻记者,如果不善于把新闻写活,那么,他在新闻舞台上则是一筹莫展。 一家新闻媒体,如果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少有活新闻面世,就可能逐渐失去读者,甚至在竞争中败北。 原刊于《新疆日报》的消息《我的心和祖国一起跳动》,先后获十四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2.
郑有胜 《记者摇篮》2009,(7):29-29,54
在新闻写作中,消息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体裁,它篇幅短小,简洁明了,是每一位从事新闻工作者必修的基本功课。因为消息短小、简洁,要想写好消息,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精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就是一篇上乘的精品佳作。  相似文献   

13.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14.
芨藜 《声屏世界》2013,(4):72-72
几个月前,我应邀采写了一篇"重要"的消息《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某区55名"无户头"居民喜领养老金》,说的是某区采取特别措施,让55名没有办第二代身份证或第二代身份证信息有误的居民在春节前高兴地首次领到了养老金。消息见报后,我自鸣得意,认为自己有幸获得一条"大鱼",写了一篇高扬主旋律、凸显正面效应的好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为了帮助学员学好新闻写作课,特请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的万联众选录了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供大家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原载1987年12月28日《石河子报》,被评为当年全国地市县报好新闻作品,收入《地市县报好新闻好通讯选评》一书时,有关同志还写了评析。万联众同志这次提出的改写要求是:(1)构思一条吸引人的新闻导语;(2)尽力把新闻主体写充分;(3)要讲究提行分段艺术。尔后,万联众同志作了示范改写并写了《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消息的思考》一文。发表在今年8月15日的《学员报》上。改写,是练习新闻写作,提高水平的有效手段。我们转载的目的是请读者思考:假若让你改写这篇消息,你将怎样改得更好一些呢?  相似文献   

17.
《重庆晚报》2003年9月5日 刊发的《大足县三驱法庭集体编 假案》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 奖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 这篇仅520字的消息,是一篇实施 新闻舆论监督的短新闻佳作。 一是导语"抓人",让读者 "一见倾心"。消息导语要写得有 诱惑力,要能"抓住人",让读者 一见倾心,最好能达到清代李渔 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 目,仗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古城焰火,百年奇观》(见陕报1990年10月13日1版)这篇消息见报后,我社许多同志都反映写得很出色。一位副总编还专门写了评语张贴在评报栏里。这篇消息是记者亲身观看了焰火表演之后写的,因而可以说是一篇精采的现场新闻;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从笔法技巧上看,又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览全篇,这篇作品至少有三个特点:优美的散文笔法;独到的布局谋篇;浓郁的现场实感。  相似文献   

19.
时下,各类征文评奖活动此起彼伏,经久不衰。如何将征文评奖活动这一干瘪枯燥的消息写得精采别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近日读到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写的《民主兴杂文盛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佳作如林》的消息,深为作者驾驭新闻体裁的高超技艺所折服。对于这类消息,让普通作者来写是很难脱于窠臼的。他们大概只会就事论事,按照新闻的五个要素,将这次活动的时间、收稿用稿及评奖情况叙述一番了事。而郭玲春同志对这则消息的写作,跳出了“正宗”的写作模式,独出心裁,把这则消息写得新颖别致,不同  相似文献   

20.
《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以下称《决堤》)是中国青年报1998年8月8日在一版刊发的。 这是一组将真相告诉人民的独家新闻。 这是一组记者在风口浪尖上发出的现场短新闻。 这组在8个多小时连续发出的系列消息,在第九届(1998年)中国闻奖评选中被评为特别奖,并被评为'98抗洪救灾优秀新闻一等奖。这组消息的社会评价,经历了从"违反新闻纪律"到荣获中国新闻奖的颇具传奇的过程。或许,我们先来听听这组消息的作者贺延光的追述,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和评析。 8月8日下午,贺延光得知九江大堤决口,他和南京军区《前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