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不同羽毛球训练模式和模拟实战时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分布,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方法:测定12名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在5种不同训练模式下和实战比赛中血乳酸浓度和心率,以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为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5种训练模式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5分钟运动员血乳酸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后(P<0.05),运动员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浓度在训练模式1、模式2和模式5中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5种不同模式中模式5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5分钟和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最高(p<0.05);(2)心率分布中,训练模式1和训练模式2下90% HRmax以上分布显著高于(P<0.05)模拟比赛;80-90% HRmax分布训练模式1、训练模式3和训练模式5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结论:5种训练模式在发展ATP-CP和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各有侧重,模拟比赛的强度接近比赛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羽毛球比赛全程录像拍摄分析,以及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分析羽毛球比赛的项目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浙江省羽毛球女一队的6名平均年龄21.9岁的女子羽毛球运动员。检测并记录该6位女运动员在2008年~2009年参与的6次教学比赛的相关指标,包括赛后即刻血乳酸浓度、比赛全程心率以及比赛中运动—间歇时间结构和移动。结果:结果显示羽毛球比赛对能量需求较高。比赛时间超过28min,由6.4s的运动与12.9s的间歇两者交替完成。整场比赛需要最大心率190.5次/min,平均心率173.5次/min。结论:羽毛球运动的根本是快,对非乳酸系统的无氧供能需求高,对乳酸无氧供能需求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间歇训练法可以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血乳酸的测定表明,直道栏主要是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弯道栏主要是以糖酵解供能为主。采用10秒运动,间歇30秒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采用1分钟运动,间歇4~5分钟,使血乳酸值保持在12毫摩尔/升,能提高运动员耐受乳酸刺激能力和糖酵解供能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体院60名学生不同短段落跑后的血乳酸值和100m跑后的血乳酸值的测定与分析,发现糖酵解供能能力在100m跑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短段落跑后的血乳酸值在随着跑距的延长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急剧升高的阶段。在本实验中,该阶段大约出现在45m~60m之间,这一现象对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材有着特殊的意义,血乳酸急剧升高之前的段落,主要由磷酸原系统提供能量。在短距离跑项目的选材中,可用该段落跑的成绩和血乳酸值共同评价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水平,成绩好且血乳酸值低的运动员应作为重点对象加以考察。血乳酸急剧升高之后的段落,主要由磷酸原系统提供能量。在短距离跑项目的选材中,可用该段落跑的成绩和血乳酸值共同评价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水平,成绩好且血乳酸值低的运动员应作为重点对象加以考察。血乳酸急剧升高之后的段落,主要由糖酵解系统供能。该段落的成绩好且血乳酸值高,说明其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发展速度耐力有潜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验、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测试心率、血乳酸、血尿素、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两种网球多球训练效果进行比较,阐述了多球训练在网球运动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网球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结果表明:4球×12组的网球多球练习,着重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时间结构与网球比赛实际运用一致,训练更有实用性。16球×3组的网球多球训练,着重发展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促使运动员在大强度比赛中保持技术动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麻正茂 《冰雪运动》2009,31(1):19-24,79
为了掌握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比赛过程的负荷特征,应用心率团队训练系统、血乳酸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摄像等方法,获得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负荷信息。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每次上场运动时间72s左右,间歇时间2min左右,净运动时间约30min。运动员心率较长时间处于最大心率的高百分比区间,各局比赛后血乳酸均达到10mmol/L左右,血尿素、肌酸激酶和血睾酮比赛前后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我国男子冰球比赛的负荷特征为: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为主要供能系统,比赛过程的时间模式可概括为“72:2:30”,运动员达到个人最高心率、血乳酸最高达到17.1mmol/L、心脏负荷总量达到7000以上,比赛负荷较大。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综述及逻辑推理对极量强度运动后血乳酸产生机制提出质疑。指出:1)100m跑后血乳酸浓度升高并非运动中糖无氧代谢直接供能所产生;2)糖无氧代谢产生的ATP与快速合成CP有关。3)极量强度运动后血乳酸升高机制的新认识:极量强度运动时平时,产生乳酸的组织代谢加强;糖酵解释放ATP合成CP的过程加快;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心理紧张;肌激酶反应加强;CP的再合成与糖酵解过程偶联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重剑运动员赛前训练血乳酸的测试,评定不同训练手段对提高专项对抗能力的作用和效果,为教练员进行针对性训练、科学安排训练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击剑队重剑组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血乳酸指标对不同训练手段后的即刻、5min后的血乳酸值进行监测,并与全国比赛的有关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个别课、条件对练、站桩练习、团体实战后即刻BLA与全国比赛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个人实战后即刻BLA与全国比赛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重剑运动员在发展ATP-CP系统供能能力基础上,应当重视糖酵解供能能力训练,尤其是一定量的最高乳酸训练;2)不同的训练手段重剑运动员所表现出的BLA结果各不相同;同一种训练手段,不同的运动员所表现出的BLA也有差异;3)个别课、条件对练、站桩练习、团体实战四种训练手段的运动强度较低,均不是提高重剑运动员赛前专项对抗能力的理想训练手段;4)个人实战训练手段中,在对手安排和比赛气氛的营造上,应使之更接近全国比赛,以满足比赛时对大强度负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运动时,血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血乳酸的升高和运动强度直接相关。血乳酸一直被国内外当作评定运动时人体无氧代谢过程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有的学者曾观察了冰球比赛中秘比赛后血乳酸的变化,并把它作为评定冰球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对如何提高冰球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深入的研究。为了探讨冰球  相似文献   

10.
能量代谢的传统理论一直认为长距离速滑项目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我国速滑教练员多以此供能理论为依据,制定长距离速滑训练计划并实施训练。通过二年多大量的血乳酸日常监测发现,我国长距离速滑训练中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多在2—6mmol/L之间,而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长距离速滑比赛后运动员的血乳酸峰值已超过了12mmol/L。这种训练和比赛中能量供给的差异使我国长距离项目运动成绩难以提高。因此,建议在长距离速滑训练中增加糖酵解供能和耐乳酸方面的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中国式摔跤女子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征,对20名中国式摔跤女子运动员Wingate无氧功率、尿肌酐排放总量、专项训练后血乳酸进行了测定,运用SPSS13.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女子中国式摔跤运动中专项供能特征为磷酸原-糖酵解系统混合供能;中国式摔跤运动能提高人体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力量素质越好,则其竞技能力越强;中国式摔跤女子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较低,不利于代谢产物的清除,不利于运动后的恢复;运动员训练水平越高,则无氧代谢能力及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法、访问法、实验法对在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交叉训练中,男子运动员的血乳酸值与耐力、专项速度耐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交叉训练使运动员耐酸能力提高,糖酵解的供能能力增强,对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三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运动员的比赛特征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找出奥运会男单羽毛球运动员比赛的获胜规律和比赛特征,为我国羽毛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第30-32届奥运会男单比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奥运羽坛格局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格局(日本、印尼、丹麦等国崛起);(2)男单比赛时间、间歇时间、局时间朝更长时间发展;(3)男单比赛以磷酸原供能为主,糖酵解供能为辅。糖酵解供能在羽毛球男单比赛胜负中将逐渐扮演重要地位;(4)自我效能获得与提高感有助于比赛获胜;(5)当今男单比赛呈现出5段特征,5-9拍限制阶段为争夺博弈最激烈的阶段。杀球依旧是得分主要方式,网前球的争夺将对比赛胜负产生重大影响。建议:(1)中国羽毛球男单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加强年轻球员的培养,避免出现断层现象;(2)培养运动员树立体能重要意识,增加体能训练;(3)增加糖酵解供能训练比例和次数;(4)增加智能及心理训练;(5)增加网前球以及杀球的练习比例。注意5-9拍限制阶段增加进攻,减少失误。  相似文献   

14.
采用Wingate无氧试验法,用894E奋力蹬车10s、30s、60s以及在839E上用递增负荷的方法对国家速滑队运动员的无氧功、无氧阈功率、运动后3min、6min、9min血乳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s、30s、60s无氧功试验以及运动后血乳酸的测试能较好评价速滑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同时也反映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和无氧能力;无氧阈功率能较好地反映速滑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可用于对训练效果的评定和对训练过程的监控;在评价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时,应优先考虑其无氧功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15.
本现察了17名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在参加全国自由式摔坟冠军赛当中,随着比赛的进程其赛后血乳酸最高值呈现出运渐上升最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这提示摔政运动员肌肉的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会随着比赛的进行发生一定的下降。这一现象还提示我们摔跤运动员无氧训练的安排要有针对性。另外,应加强全国比赛过程中摔跤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备战第2届亚洲室内攀岩运动会的国家队运动员进行赛前的身体机能评定,寻找适宜的项目训练规律,为大赛中更好发掘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水平提供理论和指标依据。研究对象:参加第2届亚洲室内攀岩运动会的7名国家队运动员。方法:赛前针对不同的运动负荷,对运动员的血乳酸和心率等指标进行实时检测。结果:血乳酸与心率等指标变化规律显示,攀岩是以速度力量为主导性的运动竞技项目,供能方式主要以磷酸原为主,同时糖酵解供能也占有一定比重。结论:攀岩速度赛项目主要以发展无氧代谢能力为主,以ATP-CP供能比例最大,乳酸能系统供能比例次之。因此在训练中积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增加磷酸原能源储备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的调控能力将是该项目制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罗旭明 《体育科技》2010,31(1):50-53
短跑是田径运动竞赛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人体运动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情况下完成极限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氧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无氧耐力,无氧耐力的运动表现为速度耐力。速度耐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短跑成绩,比赛最终的名次。采用文献资料法,就短跑运动员运动过程的能量供应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速度耐力的能量供应系统,探求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短跑的速度耐力是以糖酵解供能为基础,影响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强弱的是运动员机体的糖酵解供能的优劣,而速度耐力取决于短跑运动员肌肉的糖酵解能力、抗乳酸能力以及脑细胞耐酸性的能力,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的控制训练负荷和间歇时间,能有效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羽毛球平抽挡技术是羽毛球比赛中一个重要的回球手段,主要运用于双打和混双项目,由于赛制和技战术等多方面的演变,该技术在单打比赛中出现频率逐步提高.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据分析法对抽挡技术在女子单子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以2017年世界锦标赛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三口茜、奥原希望、辛德胡等6名选手的比赛进行平抽挡技术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女单运动员平抽挡技术的运用和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贾萍  王健 《辽宁体育科技》2002,24(5):8-8,19
血乳酸测定表明,跨直道栏是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弯道栏是以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依照能量供能的原理结合专项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能使运动员速度能力和专项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不同训练水平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磷酸原、糖酵解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方法:对27名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进行10 s、30 s和60 s无氧功测试,记录相关功率指标及运动后血乳酸.结果:磷酸原和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有明显性别差异,男子10 s、30 s和60 s的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和疲劳指数均明显高于女子,但男、女运动员的血乳酸无明显差异;男子优秀组运动员10 s、30 s和60 s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但优秀组和普通组间相对最大功率和相对平均功率无明显差异.女子优秀组10 s、30 s和60 s的最大功率显著高于普通组,但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和疲劳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与散打相比,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表现出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但与自行车、举重和体操项目相比其无氧代谢能力较差.结论: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具有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且男子明显高于女子;不同水平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具有明显差异,男、女优秀组分别明显高于普通组;结合中国跤运动员10 s、30 s和60 s无氧功相关指标,测定运动前、后的血乳酸变化,能更客观全面地反映优秀中国跤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