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玲彩 《教书育人》2007,(10):13-14
什么是惩戒 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需要惩戒这是不争的事实。放眼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他们的教育惩戒是有板有眼、上纲上线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合法的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的真正目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惩罚的原则时说,“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这又让我想起新加坡一位原中学…  相似文献   

3.
在推动教育惩戒从理论预设走向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亟须以生为本,做到有情可循、有理可据、有法可依。一是将合道德性作为教育惩戒的价值追求,在坚守“教育爱”的前提下,通过“同情共感”引发学生内在的规则意识,使其自觉形成社会秩序感和道德责任感;二是将合理性作为教育惩戒的核心准则,实施中做到关注年龄分界点、注意分寸临界点、捕捉态度转变点;三是将合法性作为教育惩戒的实施要旨,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错误行为性质,选择适切的惩罚形式并掌握合理力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5.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实现从最初的“零容忍”政策下的教育惩戒到“恢复性”和“支持性”教育惩戒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从反应和惩罚模式转变为预防和纠正模式,表明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从对问题行为学生的严厉惩治到注重惩戒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修复,再到对学生问题行为预防与干预的转变。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模式在转变过程中实现了问责重点的转移、预防机制的建立、惩戒队伍的专业化和行为数据的完善等,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惩戒与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可见教育并不排斥“惩戒”,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利来巧妙地实现教育的目的。惩戒教育、是通过实施批评、处罚等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从而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包括中国教育报在内的各大报刊杂志连续好几期都热烈地讨论了教育惩戒问题,对此有很多肯定的、赞成的意见。笔者也认为教育惩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必要的辅助的教育手段。它是指教育机构或教师依法对屡次严重违规违纪并在“温柔教育”、正面教育无果的情况下的对学生实施的以教育为前提、以惩戒为手段、以不伤害学生身心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的教育和惩戒。惩戒、惩罚是其手段;戒除、防止是其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惩戒失范的表现 在当前中小学教师运用惩戒当中,存在着两种失范情况,一种为惩戒缺失,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种情况为惩戒无度,即惩戒不恰当,没有掌握好度。惩戒缺失,是指有些中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行使教师的惩戒权,导致教育惩戒的实际缺乏。一般来说,“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的一种权力,是教师根据其职业而享有的一种职权。”它是教师基于身份而拥有的一项行政权力,同时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有时就必须行使这项权力。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然而,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淡“惩戒”而色变的教育时代,但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戒,在《辞海》中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它是一种教育的补充手段、辅助手段,是“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如何运用惩戒教育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一...  相似文献   

10.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惩戒思想,他反对体罚,重视惩戒及惩罚的替代方式等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洛克的教育惩戒思想启示出发,我们应适当的引入惩戒这种教育手段,正确认识惩戒的教育意义并注意惩戒的替代性方式以及对惩戒的“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父母惩戒(以及学校教育惩戒)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惩罚虽然是一个微观的教育问题,但它又是一个教育生活的日常课题,有关惩罚的理解事关教育的健康发展。(檀传宝,2004)关于父母惩戒(或惩罚)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却是普遍的。在教育现实中,对于惩罚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一味地宽容;一种是使用惩罚过重,甚至过滥。虽然因血缘关系的存在,这种体罚不大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国家和社会对此也更为宽容。  相似文献   

12.
邵晓龙 《班主任》2007,(4):12-12
惩戒中的“惩”即惩处、惩罚,是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是目的。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只重“惩”,而忽视了“戒”。对受惩戒学生往往只是一惩了之,后续教育没有跟上,“戒”的目的被抛在一边,从而使得惩戒的效果大打折扣。尽管有的违纪学生受处分后会知错改错,但也有不少不良行为已成积习的学生会无动于衷,把纪律处分不当一回事。因此,惩戒决不是教育过程的终止,而是教育过程的开始。对受惩戒学生的后续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终于出台了,这对于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等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教师从此可以像法官那样对照规则轻松地解决教育惩戒问题。许多研究都证实,“一张明确而具体的规则和后果的清单将会导致一种相互对立的氛围”(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2006)。当成年人使用包括“高度控制”“强力推行”或只是简单惩罚等各种惩戒性措施时,一些孩子会变得更具有破坏性和侵略性,并更加充满敌意。不当惩罚的最大问题是孩子自主意识,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丧失。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盲从”“计算风险”或“逆反”。要想尽可能减少教育惩戒的这些负面效应,教师就要将教育中的惩戒与社会中其他类型的惩戒区分开来,全面提升教育惩戒的教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夏玲彩 《湖北教育》2007,(12):19-20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教育惩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自己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  相似文献   

15.
当前,“民主教育”和“赏识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无批评教育”。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畏手畏脚,不敢惩戒学生。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有这样一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这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很多教师认为,惩罚不是体罚,学生做错了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6.
惩戒教育是教育者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在理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下,对学生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行为施以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惩罚或告诫。其实,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戒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戒教育不是体罚教育,如果能恰当地发挥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在教育中,“惩戒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向葵花认为,“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另有学者认为,目前对于惩罚本质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向度,报应性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是以促进其合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教育。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它与体罚有根本的区别,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惩戒教育也要讲究艺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了解惩戒的代价和风险,把握好教师惩戒的权限,并遵循有关的原则施教,发挥惩戒教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是一班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有碍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有悖于社会公德或违反社会法律的言行,班主任有权力和义务,而且更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恰当的批评教育,或“惩戒”教育。但是“惩戒”不等于体罚,也不是心罚,更不是伤害。,我在班级管理中,注意了“惩戒”教育的科学性,即实行“惩戒”时,首先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惩戒”中警醒、自悟。实践证明:科学“惩戒”效果良好,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20.
杨露 《教书育人》2010,(6):26-27
惩戒,顾名思义,包括“惩”和“戒”两层含义。“惩”即惩处、惩罚,是其手段;“成”即戒除、防止,是其目的。惩戒在本质上同其它教育方式一样,其日的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