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利用电脑写作并存储于磁盘的稿件习惯上称为磁盘稿。现在 ,光盘、E mail应用逐渐增多 ,称之为电子书稿更显全面一些。本文主要讨论电子书稿的运作。编辑熟悉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技能 ,辅以恰当的管理措施 ,利用电子书稿的技术优势 ,既能提高编校质量 ,又可加快出书进度、节约生产成本。如果编辑在组稿、加工和排版过程中措施不当 ,也会限制发挥电子书稿的优势 ,甚至产生不必要的烦恼。   一、电子书稿的组稿要求1.对作者的要求由于电子书稿的诸多优势 ,编辑应当鼓励作者尽量提交电子书稿 ,但因作者掌握电脑的程度因人而异 ,故对不…  相似文献   

2.
目前,作者来稿大多是由Word排的电子书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书编辑能利用电子书稿的特点,并结合其出错规律,在正式编辑加工之前,针对书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先在计算机上对电子书稿进行"粗"加工,会大大提高图书编辑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图书约稿合同随着出版改革、商品经济和同行竞争的发展,又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数家出版社为了争夺一部优质书稿,各自奔走,活动,书稿的作者与其中某一家出版社谈妥条件,双方为了稳妥起见,都迫切需要达成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通过签订图书约稿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结束对这部书稿的争夺。图书约稿合同目前一般是指选题确定以后,由责任编辑(合同中称约稿者,实际上是代表出版社)与作者就如何完成书稿所达成的一种协议,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书稿字数、交稿日期、初定的稿费标准、约稿者对书稿的基本要求,约稿者审稿的时间、退稿的处理等。湖南教育出版社在逐本试点的基础上,1988年全面实行图书约稿合同。经过一年的实践,它对编辑工作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段时间,常听到一些作者说,他们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对出版社很有意见。有没有不尊重作者权益的现象?的确有这种现象。特别是对那些不怎么知名的作者,这种现象就更容易发生。我就遇到过这么几件事情: 头一件,某出版社请一所学院中文系写了一部指导青年写作的书稿。作者按时交稿,出版社也认为稿件符合要求,准备出版。后来,因出版社内部调整出版任务,取消了这本书的出版计划。很明显,这本书不能出版,是出版社的责任,而不是作者的责任。出版社应对书稿妥善处理,向作者说明  相似文献   

5.
书稿档案是出版社的历史财富。一份完整的书稿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书稿出版合同书、作者简历表、书稿列选单、书稿外审材料、出版社审读报告、编辑加工报告、出版社复审终审报告、校对记录、编辑与作者来往信件、出版社支付作者稿酬的计算单和通知单等。书稿档案中的每一内容,都直接源于出版,是出版社出版一本书的方方面面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出版社历史的宝贵材料,是印证出版的各类著作的可靠依据。书稿档案与其它档案一样,它的服务性、公益性不可能直接体现于档案部门本身,而是包含在广大档案利用者的获益当中。一、书稿档案是出…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作者向出版社或编辑部交稿的方式已发生了变化,不单纯是纸质文稿,已有磁盘(软盘与光盘)稿、电子邮件稿等,这些稿件可统称为“电脑稿”。电脑稿的出现为出版社和编辑部带来了较多便利:可免去文字录入工作,降低成本;便于编辑审稿加工,减少差错;便于出版社对稿件的存储等。同时也对编辑的加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起来,编辑对“电脑稿”进行加工可分为以下步骤。一、检查与复制原稿作者交来的电脑稿有时分多个磁盘或多个邮件包,对此编辑首先要对磁盘或邮件进行检查。首要的是检查有无携带病毒,以免自己遭受不必要的损…  相似文献   

7.
刘江华 《出版视野》2010,(3):16-18,22
编辑是从作者那里分化出来的图书从业者。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是编辑的基本工作,它们构成了出版的核心环节。在市场经济环境和新技术条件的影响下,编辑工作的观念、形态、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审稿加工阶段,对书稿的实质性处理是从接到书稿后才真正开始的,对书稿的编写介入较少,即使有,也是浅层次的,比如对交稿时间的关注等。  相似文献   

8.
同人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偶尔谈及“搭配书稿”之事,大家所见皆同。所谓搭配书稿,是指作者或编写单位把一部书稿交某出版社出版时,将另一部书稿作为搭配,也要求给予出版,否则,前一部书稿亦不交出版社出版。这种搭配来的书稿,有的不是适销对路,有的质量低劣,如果不用这种搭配手段是不容易被出版社采用的。但是,这种搭配有时就成功了。这是因为,有些出版社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只看重某书稿有利可图,有的仅编写单位就订购若干万册,所以宁  相似文献   

9.
张科 《中国编辑》2011,(2):59-60
出版高质量的医药学图书对于传播医学科学知识,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医药卫生出版领域选题策划中存在只注重作者名气而放松对其医学专业背景审查,要求作者提供经费支持或包销书籍等而对书稿内容疏于审查,认为留给作者写稿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书稿"田间"管理,内容贪多求全,作者交稿即终止策划过程等误区,文章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避免涉足误区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作经纪人“生财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出版社在组织书稿时,常会向作者约稿出版,并以书面的形式达成一定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初,图书出版合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还没有开始创作,由出版社拟选题邀请作者编写的,为约稿合同:一种是书稿已经创作完成,经过编辑加工后可以出版的,为出版合同。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运用后,  相似文献   

12.
试论面向21世纪的选题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国编辑》2005,(4):36-37
在计划经济时代,策划并不占主导地位.编辑工作主要是围绕作者进行,大多数情况是作者写什么书出版社就出什么书。编辑也多以修改加工书稿为己任,即所谓的“坐堂编书”,工作重心主要是案头书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图书与绝大多数商品一样,已由原来的短缺逐步变为相对过剩,加之读者日益成熟,图书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出版活动要由围绕作者转向围绕读者和市场进行.策划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美国出版界,图书的编辑方式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大出版社中,组稿编辑(acquisition editor)忙于开发适销对路的选题,寻找畅销书作者以及选购书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需要耐心细致的文稿审读加工工作,出版社也要求文稿经纪人提供经营深加工,最好是可直接投入生产的书稿,为解决出书越来越多而社内编辑精简的矛盾,自由编辑现象应运而生,一支数量庞大的自由编辑大军,很好地解决了书稿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我同意胡靖同志的《略谈编辑改稿》一文(见《出版工作》1985年第8期)的意见。编辑当然要改稿。自然,有些书稿如文献汇编等,编辑是无权修改的。头些年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所在的教研室编了一本书,交到北京一家大出版社。交稿后不久,责任编辑来信说,稿子里有些问题要商量,希望我们修改。去到出版社一看,除了一处标点以外,其他几处都是笔误,仅此而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问题编辑都是可以解决的。编辑改稿改得好,作者也是很欢迎的。198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某教授说:有的编辑真令人佩服,比如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登  相似文献   

15.
高质量的选题和书稿,是出版高质量的图书的前提和基础。而高质量的书稿,首先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因此,处理好编辑(出版者)同作者的关系,对出版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在制定选题组约书稿过程中的双向选择关系 根据图书选题的来源不同,编辑与作者在选择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即谁居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目前图书选题的主要来源大体有三类:一是出版社或编辑策划设计选题;二是作者自投稿;三是某些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如通过版权贸易,转让、洽谈等取得书稿等。不论书稿的来源是什么形式,如果从选题产生的源头来看,不外就两种形式。一是由编辑在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提出题目和写作目的,确定出稿的大致内容,拟出写作大纲、书稿体例以及写作计划等,再物色选择合适的作者来撰写创作。或者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制定写作大纲和写作计划。有时要组织一个强大的作者阵容,组成编委会和编写组。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设计的选题,能体现编辑(出版社)的意图、编辑思想,有明确的要求,一般质量较高。在这过程  相似文献   

16.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30):7
中国学术出版需要自己的《芝加哥手册》《光明日报》报道:在美国,从事学术著作写作的学者对《芝加哥手册》了如指掌。这本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撰写的手册,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学术写作、编辑和出版所涉及的各个细节。自190年诞生以来,它已经成为美国出版界对学术来稿要求最常用的标准。目前就全国学术专著出版情况而言,作者因为没有硬性的规范作为指导,其书稿随意性强。于是,各地出版的学术书体例、格式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书情况也大相径庭,所以,国产《芝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谱类图书也应运而生并在数量上有繁荣之势。笔者在编辑加工食谱类书稿时,感觉到这类书稿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食谱类书稿文词欠佳,编辑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把好书稿的质量关。1.提高食谱类书稿的可读性。食谱类书稿的作者大部出自厨师之手,这些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有高超的掌勺技术,烹饪技术很高,但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文字功底不深,可以说,由厨师创作出来的食谱类书稿只是一些不成熟的半成品,而编辑是食谱类书稿的二度作者,要使不成熟的半成品变为成品,为…  相似文献   

18.
书稿修改加工之浅见作者将其书稿送到出版社,编辑人员只要认真审稿,就会发现,能够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并不多。而这当中,不是在内容上涉及到政治思想、科学性方面的差误,就是在体例或语言文字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应当如何处理呢?笔者结合工作的实践,谈点不成热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出版社是出版的主体过去我们对出版的理解是简单的———出版社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出版的过程是作者完成了书稿,编辑将其取回,经过编辑加工、设计、校对、印刷,与读者见面。那时,作者是出版的主体,出版社在整个出版活动中的作用仅仅体现在编辑出版环节上。目前,我国的图书市场早已从短缺型走向了过剩型,出版企业只有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才能得以生存。现代出版企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文化创新,向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文化产品。出版社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从这一目标出发,出版社不仅需要对各类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三审制评议     
三审制是在五十年代初确立下来的。1952年10月,出版总署公布了《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为审稿的基本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第五条第一款指出:“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辑制度。”《规定》所要求的三审,是指对于“一切采用的书稿”。如果一部书稿,经过初审,认为不宜采用,再经编辑室主任复审,如同意初审意见,一般即作退稿处理,不再经总编终审。这就是说,对于不采用的书稿,一般只经二审。如果复审者不同意初审的退稿意见,而初审者坚持时,或者复审者认为有必要请总编裁决时,也可经由终审决定。对于采用稿,五、六十年代在实际工作中还不止三审。一般是四审:助理编辑初审、编辑复审、编辑室主任这一审称为复核,最后由总编辑决审——即终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