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挫折是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行为遇到阻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的反应。耐挫力则指个人遭遇挫折后保持常态的能力,是社会适应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个人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黄昕 《青海教育》2014,(9):108-108
我们生活的当今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生活、精神压力日益增加,因而经常会遭遇挫折与不快,需要我们加强自身调节与意志锻炼,增强挫折耐受力,成为生活的强者。耐挫力是指个人遭遇挫折后保持常态的能力,是社会适应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个人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条件优越,从小受父母娇惯,有求必应,缺少对挫折的体验。到中学后,学习负担加重,学习竞争激烈,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时,普遍不能很好面对,通常表现为过于敏感,情绪不稳,行为失常,易走极端,严重的还表现为偏激、焦虑、精神紧张,乃至引起生理上的反应。遭受挫折而情绪反常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能让这种反常的情绪长时间地主宰自己,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人生处处逢挫折,中学生更是生活在挫折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忍耐挫折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经常遇到挫折且得不到及时疏导的学生,自信心受到伤害,从而使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减退、激情丧失,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对数学的教与学都是可怕的。帮助他们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就必需增强他们的耐挫力。所谓耐挫力,包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不仅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能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根据挫折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耐挫折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闫家华  满学璐 《双语学习》2007,(11M):110-110
近年来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大学生经受不住困难挫折,面对挫折,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悲观的情绪状态有的甚至自暴自弃,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提高大学生的耐挫力,使他们保持健康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5.
挫折和失败是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面对的负面情绪状态,婴幼儿也不例外.尽管家长们对0-3岁的婴幼儿呵护有加,然而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生存能力有限,所以他们更容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文章基于婴幼儿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阐述婴幼儿耐挫力教育涵义的基础上,对婴幼儿家庭培养孩子耐挫力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培养的两大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班会主要是针对学生意志薄弱,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表现不积极,状态低迷;或是耐力不够,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等现象而设计。旨在通过故事的感染、经历的分享、情境的表演来激发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促其正确认识挫折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相似文献   

7.
论耐挫力     
关于“五力”(适应力、承受力、耐挫力、抗诱力和调控力)问题,我曾写两篇文章,分别讨论了适应力与承受力。在这第三篇文章中,专门讨论耐挫力问题。一、耐挫力的基本涵义(一)什么是耐挫力顾名思义,所谓耐挫力,就是人们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或者说,它是主体在耐挫过程中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挫折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幼师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从而使其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时产生诸多不适应,导致心理受挫,对幼师进行挫折教育-要开展挫折认知教育,二要进行耐挫力的训练,三要进行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调整。  相似文献   

9.
耐挫力又叫挫折的耐受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对于提高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挫折对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周淑群  卓琳  陈湘 《教师》2011,(2):121-121
儿童在生活、学习、游戏、运动中遭受挫折而处于紧张状态时,有的情绪易激动、控制力差,往往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不能正确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意义,发生攻击性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更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基于此,本文从培养儿童挫折意识和耐挫力的角度,提出让儿童自己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来增强儿童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11.
儿童在生活、学习、游戏、运动中遭受挫折而处于紧张状态时,有的情绪易激动、控制力差,往往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不能正确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意义,发生攻击性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更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基于此,本文从培养儿童挫折意识和耐挫力的角度,提出让儿童自己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来增强儿童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12.
耐挫力又叫挫折的耐受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对于提高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  相似文献   

13.
李政 《考试周刊》2014,(48):181-181
<正>耐挫力又叫挫折的耐受能力,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势在必行。具体做法如下。一、中学生受挫心理主要表现及原因一是因家庭变故而丧失信心,轻则精神变异,重则丧生。一位女生平时学习成绩非常好,待人真诚、热情,但从未经历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部分学生课堂上不愿思考,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就自暴自弃,"数学难学,咱不是学习数学的那块料"时常挂在嘴边;对综合的计算和推理缺乏兴趣和耐心,一遇到不会做的题,就烦躁、抱怨"题出得这么难";抄袭作业,用来应付老师和家长,脆弱娇气,畏惧挫折等.这都是初中生耐挫力差的表现.耐挫力是指一个人遇到困难挫折时表现出来的乐观心态和勇于战胜挫折的坚韧意志.从某种程  相似文献   

15.
耐挫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因避免心理失衡、行为失常而产生的一种能力,即对挫折的适应和克服能力。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对于处在社会竞争激烈环境下的现代人尤为重要。它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被誉为"竞争中不败的一块基石"。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经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耐挫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时期,学生思想敏感,情绪波动大,耐挫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差。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里脆弱,独立能力差。学习生活中一旦受到挫折,如不及时对其加以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容易走上极端。所以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摆在我  相似文献   

17.
李韦 《广西教育》2023,(4):29-32
本文立足小学生挫折体验匮乏的现状,通过研究耐挫力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分析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耐挫力不足的原因,从学生、教师、家庭三个方面探索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耐挫力的培养策略:首先,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树立挑战数学难题的信心和决心;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耐挫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家长要以家庭为实践场,张弛有度地对孩子进行耐挫力训练。  相似文献   

18.
国辉 《教师》2011,(31):63-63
青少年时期,学生思想敏感,情绪波动大,耐挫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差。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里脆弱,独立能力差。学习生活中一旦受到挫折,如不及时对其加以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容易走上极端。所以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上好挫折教育这一课,必须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很多家庭是"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孩子在6位长辈的庇护之下成长.然而,过于顺利的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耐挫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是当前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耐挫力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积极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设计耐挫力运动干预方案,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探讨增强小学生耐挫力的有效途径,用运动干预的方式建立学生对挫折的积极认知,进而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合理调控情绪,从消极防御转化为积极构建,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顺境中生长的青少年,一 遇到挫折,心理难于承受,抗挫能力差。当前,向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抗挫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抗挫能力呢? 抗挫能力也称挫折容忍力或耐挫能力。它是指个人遭到挫折时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即遇到挫折时经得起打击,坚持目标,继续努力,而不致萎靡不振,丧失前进信心。抗挫能力是保持与外界实现良好的适应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抗挫能力可以通过学习、锻炼、教育去获得和提高。具有抗挫能力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坚强个性品质,健全人格和顽强生存能力的人。青少年克服心理挫折,培养抗挫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