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赵准 《青年记者》2020,(8):32-33
假新闻古已有之,与信息传播现象相伴相生。随着互联技术的演进,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公众的信息传授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假新闻”(fake news)一举成为2017年《柯林斯英语词典》评选出的年度热词。当前,全球范围内对假新闻的危害性、破坏性已成共识,治理行动上主要采用颁布、修订法律法规的“硬治理”与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软治理”相结合的形式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不求真实只图新鲜的“后真相”时代,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个大问题. 岁末年初,“年度汉字”“年度热词”盘点如约而至,“刷”“规”“套路”“洪荒之力”“小目标”纷纷上榜,形象地概括了旧年生活的常态,让人一笑而过.而《牛津词典》一改201 5年“emoji表情”的诙谐范儿,恢复了严肃面孔,将2016年度热词颁给了“post-truth(后真相)”,有点见之忘俗、发人深省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田加刚 《青年记者》2007,(24):28-29
2007年度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假新闻年”,造假记者获刑,甚至新闻出版总署亲自部署“打假”,这都是之前闻所未闻的。本文梳理和盘点一来年主要的假新闻以及恶炒新闻,既是回顾与总结,也是廓清迷雾看真相。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6):95-101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假新闻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公投之后,"后真相"和假新闻逐渐成为全球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2017年欧洲国家普遍面临大选,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网络媒体中假新闻的泛滥,对欧洲国家的民主进程也形成了威胁。本文详细梳理了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假新闻治理措施,并对未来治理假新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Post-truth”(后真相)是《牛津词典》选出的2016年度英文词汇.早在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就曾使用该词,并赋予其“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语义.过去这个词并不常用,但去年因为英国脱欧、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后真相”使用频度增长了2000%.  相似文献   

6.
2016年,全球各类政治强震不断,岁末终于以美国大选为压轴而落幕.眼前不安分年景的动荡超越了人类正常的理解力,“后真相时代”的概念因为其对荒诞现实的解释力而一举突围,成为牛津年度词汇.“后真相”意指对民意的形成,客观事实的影响远比不上个人情感和信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去年底,《新周刊》对2006年进行了大盘点,并以其惯有的戏谑评出了年度“十大不靠谱”事件。其中有两条“不靠谱”属于典型的“假新闻”,即本来不是事件并不存在,只是由于新闻工作不慎重的断章取义而硬被炒成了两大新闻热点。这“两大假”分别是章子怡PK孔夫子和中国龙的形象危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杂志在刊载2003年十大假新闻时,有个特别说明,说的是:非典肆虐期间,不少权威传媒的报道严重失实,“这些新闻和事实相差甚远,毫无疑问应列入假新闻范畴,甚至还有望被评为2003年度客里空最假新闻奖”,但由于它们“都是依据权威新闻源而发稿”的,造假的板子不能打在媒体和记身上,因此,拟“报请有关部门授予‘2003年度假新闻特别荣誉奖”’(见该刊2004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9.
2007新年伊始,上海《新闻记》杂志第1期刊发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一,对06年度国内媒体报道的上百条产生了一定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进行盘点,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它们分别是:1.《华商报》刊发的“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2.《兰州晨报》的“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3.《华西都市报》的“扫墓祭祖烧“别墅”将被查处”;4.《上海证券报》“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5.《新化报》“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6.《信息时报》“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7.《今日早报》“大雨袭杭百舸归”;8.《中国经营报》“铁道部酝酿火车票中加铁路建设费”;9.《民主与法制时报》“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每到年尾,都会有“年度十大假新闻”之类的评选.2011年也不例外,“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最终高居2011年度十大假新闻榜首.毫无疑问,假新闻极大地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损害了新闻从业者在公众心目中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媒体上各种版本的年度十大新闻纷纷登台亮相,其中一个评选最有意思,那就是年度“十大假新闻”。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他们的神经虽然多多少少已经有些麻木,但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仍然痛并羞愧着: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  相似文献   

12.
周庆安 《青年记者》2017,(22):65-67
对于国际新闻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新闻发生地,往往不是会场,就是战场.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历重大国际会议的报道,或者成为战地记者,都是极为难得的历练.然而2016年以来,随着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年度关键词,新闻界迎来了一次深层次的挑战.对于国际新闻教育来说,在关注美国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界媒体界对峙的同时,也应当反思这个领域的教育如何面对“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后真相"和"后真相时代"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被西方知识精英捧为热词。这两个概念是英美自由知识分子无视真理的来源而制造的假象,用以歪曲和限制民众对社会真相的认识。鼓吹"后真相"和"后真相政治"既是西方主流媒体及其精英对他们信念的执迷与幻觉,又是他们掩盖预测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遭到惨败的遁词。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评出了2003年度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人人痛恨,曝光以警示,这很好。但问题是,从来就不曾听到媒体对发生这类事件的“善后处理”。由此不免让笔者想到《纽纽时报》的“造假风波”。同样是面对造假,“时报”的做法显得成熟而理性,值得我们新闻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今年“3·15”之后两天,《羊城晚报》刊发《新闻也要3·15 2006十大假新闻的背后》专题报道。该专题自揭新闻界短处,批评媒体在曝光厂家商家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自己却屡屡“生产”此类“产品”。笔者认为,假新闻的作者编者当然应予追究,那些转载假新闻、让假新闻广为传播的时事编辑亦应警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公信力--传媒的立身之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闻记者》杂志已经连续4年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了。揭露、鞭挞假新闻,就是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维护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由上海《新闻记者》和《新民周刊》两刊共同组织评选的“2002年十大假新闻”业已揭晓,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们为传媒界的诚信精神而喝彩。假新闻覆盖的范围甚广,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所有领域。追究假新闻来源,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譬如“荣获”2002年度“最新新闻”的《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一文,就是著名的新浪网在2002年11月7日根据《美国新闻周刊》推出的。作者绘声绘色地写道,一个埃及考古小组在开罗发掘出一具3000年前的女木乃伊。在展出过程中,发现这具木乃伊竟在出土后怀孕了…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假新闻源源不绝,社会、娱乐、科技等领域都难逃"此劫"。各大媒体更是纷纷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其中有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而最近出现的"纸包子"的假新闻更是冲击公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虚假新闻也屡屡不止。虽然这些假新闻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却并非毫无规律可循。研究其规律,对打假大有好处。一、假新闻的特点 (一)规避风险,大胆造假 近三年的“十大假新闻”,就内容方面来看,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是假新闻的重灾区。2001年的“十大假新闻”中这类  相似文献   

20.
“假新闻”是一个怪现象。《新闻记者》杂志连续多年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给人提供一个反面教材,有关比尔·盖茨遇刺、“小”百万富翁抱得美人归、施拉格是中国姑爷、“中国印”设计专利被抢注、“武汉大学女生卖淫成风”等等假消息都曾风靡一时。有趣的是,该杂志将“假新闻特别奖”授予搞“非典”不实报道的某大报,每年还为当选的“假新闻“提供丰厚奖金,但至今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厚颜无耻地去领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