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间是人类阅读活动开展的必要物质基础。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不断深入应用,空间以更具融合性、体验感与智能性的特征重塑数字阅读生态,并深度卷入公众阅读生活。在数字阅读实践中空间成为意义展现的文本、虚实融合的界面、社交展开的场景。空间重塑的数字阅读不仅是静默的思想交流,更是公众参与数字生活的方式、增强身份认同的途径、接入社交圈群的纽带以及重识本地文化的入口。  相似文献   

2.
传播媒介是人类精神情感与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时代都会将它的社会生活、时代意象、文化心理结构与精神气质投射到那一个时代的媒介内容与形式之中。当既有媒介形式已不足以表现当代社会日益复杂多样的信息样态以及公众审美需求时,当新的技术工具能为新的媒介形式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与表现手段时,时代就会迫切召唤符合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新媒介形态出现。在媒介环境的大变局下,不断涌现的数字科技以及媒介消费新方式,正在急速倒逼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  相似文献   

3.
盛娜 《出版广角》2016,(23):80-82
VR技术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其与图书出版结合是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VR+图书"模式具有在沉浸性中感受"立体+真实"、在交互性中体验接触式阅读、在想象性中拓展认知的深度与广度等特点.随着"VR+图书"模式的发展,阅读方式发生改变.VR图书对传统阅读进行了消解与重构,塑造了全新的阅读文化.  相似文献   

4.
阅读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将开启新的阅读时代,带来新的阅读样态和文化。然而,元宇宙阅读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鲜有学者从媒介进化角度分析元宇宙阅读的创新发展逻辑,以及对现有阅读方式的“补偿”机理与这种“补偿”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元宇宙赋能阅读发展要着力于人这一主体,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元宇宙阅读的人性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冯杰 《传媒》2011,(2):53-54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并因此形成个性化阅读需求市场。大众期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完成对传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关于数字转型,出版业内一直流行“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愈来愈被时代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证明,不过是一种出版者对数字出版赢利与版权保护方式的惶惑与迷茫.现代数字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倒逼出版者不得不在“等死”与“找死”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从而杀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生路.毋庸置疑,互联网给读者提供了海量的阅读信息,既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方式,也改变了出版者的经营思路与传统行为模式.相对于传统纸质出版物而言,数字出版显然是一种低成本的知识载体与超强互动方式的传播形式,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专业出版社要想在业内激烈的竞争中“弯道超车”,就不得不借助于新的机遇闪现,并不失时机地抓住它.  相似文献   

7.
杨玲 《编辑之友》2015,(7):88-91
数字网络媒介因其经济性、开放性与可参与性,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版式设计应用于新的介质会产生新的问题,导致受众在查询、阅读信息时遇到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我国大力提倡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角度优化阅读版面,是吸引受众阅读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我国全民阅读国策实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蕾 《科技与出版》2021,(9):140-144
数字阅读的兴起带来媒介偏向的新动向,具象性与临场感的感知偏向、场景化与碎片化的空间偏向、大众化的内容偏向共同构筑起数字阅读的现实图景.感知偏向下出版模式的去中心化、空间偏向下的三阶秩序重构以及内容偏向对出版功能的社会化延伸,给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业在关注新技术的同时,应善于通过技术和内容的整合来最大化地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持续推进出版流程优化,实现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黄旦 《新闻记者》2023,(6):3-10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在媒介的转接作用下,人类和非人类群体、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相互混合,以一种相继次序的方式而流动的绵延,不同的媒介酿就不同的文明,本文正是试图以此为考察ChatGPT提供一个新的视野。从人类文明演变可以看出,文字让口语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消亡;机械复制为知识生产和繁殖提供了新的条件,普及了知识,也搅乱了已有的知识格局和社会阶层划分,由点到面的放射,形成了一种“公共交谈”及其知识形态,人的线性“阅读大脑”形成,社会成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ChatGPT之类的数字复制,属于其内在的操作程序,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知识构成之要素。人与ChatGPT就是通过应答痕迹而相互捕捉的展演,“思”被取消,知识的世界成为算力的“实在”,立等可取。人类告别了机械复制的“展示”,“阅读脑”将变成“数字脑”,新的即兴的演示或展演的文明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0.
随身听被智能手机中音乐App取代为基特勒的"数字降级"论断提供了又一佐证.文章视随身听为消失的技术媒介,藉由基特勒媒介考古的研究视角,探寻其媒介形态变迁中的方向,分析随身听发展的初始逻辑和逻辑断裂的最终原因,指出随身听缺乏地址和总线失去数字技术汇流的可能,最终为网络逻辑所裹挟.采用基特勒的物质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有助于跳脱传统技术人文主义的局限,思考技术媒介的硬件特质及发展空间.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和社会结构也不应忽略.技术媒介使用期间受众与公共空间隔离形成个体空间,音乐数字化后散状受众被网络平台吸引而聚集,此间新技术、社会结构变化与受众行为驱动的复杂联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世界发生着从“物”走向“非物”的范式变化,这是韩炳哲对现代信息社会的特征判定;生活中基于物的实在性已经被信息所祛除,由此导致了碎片化、无根基、丧失客体关系等诸多病候。在非物世界的生成过程中,数字媒介发挥了决定性的技术建构作用,数字技术为自身选择和创造了“数码物”这一非物性的物质载体,成为信息世界主导的装置系统并最终实现了世界的“非物化”。理解非物的生活与文化,重点是要从技术应用与社会实践的视角重新理解数字媒介及其创设的社会情境。  相似文献   

12.
白林 《编辑之友》2015,(1):34-37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以数字技术为共同基础将各种媒体串联起来,深刻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方式,改变整个传媒生态环境.这些变化,都极大地渗透和影响到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文章将在梳理媒介融合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图书出版业所带来的影响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被不断解构和改写.基于"速度学"这一批判理论,维利里奥认为"速度的进步无非是暴力的释放",媒介技术的扩散和加速也带来了新的灾难,理解速度需要理解事故.本文尝试运用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对保罗·维利里奥的媒介加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论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人时空观念产...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已然可以称之为新媒体时代. 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摆脱传统媒介形态的各种数字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目不暇接.新媒体及传播技术正给传统报业从新闻出版流程、出版形态到阅读方式上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技术的不断革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了无限可能,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改变了今天的媒体格局,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接收环境.在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包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其对信息接收的方式、认知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了新的变化.如何适应变化,利用全媒体时代提供的便利,改善新闻写作教学方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数字媒介全面中介化了的交往方式,“云交往”正在成为普遍而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并由此建构了更为扩张多元的社会关系与新型交往空间.“云交往”既体现了数字时代最为典型的技术环境,也承续着交往实践的公共价值.尽管广泛的数字交往带来了许多实践与伦理层面的困惑,但重申其中的公共性价值,仍是认识数字交往社会意义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建构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国作家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被阅读所塑造的."数字时代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呈现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也随之改变,数字阅读应运而生.数字阅读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具有多媒体性(阅读形式的扩展)、超链性(阅读内容的扩展)和交互性(阅读社交的扩展)等优势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孙信茹 《新闻界》2024,(4):16-27
在村落社会展开媒介技术与人的互动性研究,探究村落与文化的变迁,是媒介人类学研究者长期关切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网络社会与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村落社会面临着新的流动性加剧的问题。流动性既是今天村落社会的重要特征,还成为人们的日常实践与生活。流动性作为媒介人类学介入村落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具有不同层面的表达:首先,是时空上的流动形成新的村落社会关系;其次,是媒介技术促发的信息多元和网络中的流动,塑造出村落社会新的流动性景观和文化。对流动性的重新理解是对当下开展村落研究的一种拓展,但同时,这种流动又深嵌于村落社会情境和文化结构之中,需要研究者在具体的结构和关系系统中对社会事实进行总体把握;须将流动和嵌入视为媒介人类学视野下村落研究的一种操作性路径,围绕和聚焦人的媒介实践活动展开探索,进而为乡村传播在数字化时代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兴盛,引发了知识生产方式的重要变迁,而媒介在“知识—社会”系统中充当的角色则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生产者.文章借助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媒介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三大具体功能:知识生产传播功能、知识节点链接功能、知识讨论平台功能,进而通过知识生产源头、知识流动秩序、知识内容表征、知识统筹方式等4方面探讨数字化与知识生产联姻后的情况,为数字媒介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