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世界上第一场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却发生在落后的俄国。有人认为,俄国不具备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出现全面否定十月革命的观点,一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根源和十月革命联系起来,把苏联当年和俄罗斯目前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归咎于十月革  相似文献   

2.
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以来的90年间,有关这场革命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学术的争鸣推动了十月革命研究的深化。国内学术界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研究虽然称得上成果累累,但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本文择取"十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道路"的概念、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与政治合法性、十月革命的"原罪"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开辟了广大人民求解放的道路.这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关于十月革命问题的争论不仅仅是学术之争,但它也确实反映了正确认识历史的曲折性.近年来,俄罗斯学者和民众对十月革命的看法日趋冷静和客观.  相似文献   

4.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在俄国建立了苏维埃这种新型国家,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开创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鼓舞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树立了榜样;对中国的影响也极其广泛和深刻.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需要厘清和阐明与之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俄国是否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十月革命外因决定的结果?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对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内在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二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明确提出了俄国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十月革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俄国开展了宏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俞良早教授关于十月革命以前列宁未提出俄国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世时苏维埃俄国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混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年度性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什么是俄国人的路,怎样走俄国人的路”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活动中,瞿秋白热情讴歌十月革命,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旗,认真探索“什么是俄国人的路,怎样走俄国人的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也表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对“走俄国人的路”的渐进反思中过渡到“走自己的路”的。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之所以不容否定,乃是因为这次革命解决了此前人类社会历次革命未曾解决的三大问题,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有些人在苏联瓦解后对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持否定态度,这是由于他们没有分清十月革命与苏联的演变、瓦解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没有确切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主客观条件,没有真正了解十月革命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作用,没有弄清楚十月革命提供的基本经验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俄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殖民主义、大俄罗斯主义政策使:俄国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和复杂。为了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解决俄国的民族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前夕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纲领,为推翻涉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笔者拟分三个时期来阐述列宁在十月革命前的民族问题理论纲领。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必读》2011,(4):4-5
凡是多少了解一点俄国十月革命的人,无不熟悉那艘在1917年11月7日向沙俄的冬宫发炮的俄罗斯巡洋舰“阿英乐尔”号。正是“阿芙乐尔”的一声炮响,起义官兵和赤卫队立即向冬宫发起进攻,沙俄临时政府立即垮台,江山就此变色。  相似文献   

11.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到苏维埃政权建立,苏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北方小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使它们在政治、经济和其它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人一直梦想重建昔日的辉煌。在为国家、民族重新定位与“寻根”的探索中,重振“第三罗马”雄风的思潮逐渐兴起,俄罗斯史学界也因此加大了对拜占廷与古罗斯关系研究的力度。综观俄罗斯学者对拜占廷与古罗斯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一课题涵盖了众多领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中朝关系迅速紧密起来。但在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中朝两国国家战略目标不尽相同,先后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和"战俘谈判"两个问题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意见分歧。在双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苏联成为分歧的最终裁决者。苏联在解决中朝分歧时从自身的国家战略出发,最终站在了中国一边。  相似文献   

14.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是"早产儿"。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应坚持"三七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必须分清两种改革观,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6.
浅析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为保证新生的苏俄政权的生存而提出的 ,它为苏俄赢得了短暂的和平环境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 ,和平共处现在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之称谓是苏联人自己最先提出来的,而后被中国新闻媒体和学术界广为引用.其实,这一称谓值得推敲它既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历史面貌,又不符合中国语言表达规范,因而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但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还可以偶尔使用.  相似文献   

18.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先后发表三次对华宣言,前两次宣布放弃帝俄一切在华特权.北京政府利用国内情势与苏俄困境的有利时机收复中国权益,成效明显。随着国际形势好转,苏联出尔反尔的第三次宣言态度明显强硬,北京政府受困于国内政争和社会舆论,外交应对整体显得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9.
苏联长期盛行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并以这种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成”论,到赫鲁晓夫的“建成共产主义”,再到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和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都严重超越了苏联实际的社会发展阶段,这种理论所指导的实践也必然损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不同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文章从苏联的"政治合法性"角度出发,就苏联的经济绩效、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危机"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