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 ,它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 ,力图促进人的德性发展 ,而道德两难问题教学作为德育中的一种案例教学 ,自古就存在 ,只是到了现代灌输式的德育中 ,却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它是从学生出发 ,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 ,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希望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 ,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广大教师熟悉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设计 ,不仅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 ,而且对于转变灌输式的德育 ,也具有重要意义。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与教学步骤(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可以…  相似文献   

2.
“道德两难讨论教学法”符合新教材德育课的要求,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讨论式”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道德教化的认知内驱力和情感内驱力,实现道德教化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激发学生道德思维的创造性,进而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3.
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道德两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设计的道德两难情境中,让学生直面道德两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讨论解决道德冲突,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其道德修养达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柯尔伯格从初期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故事,激发学生思考,旨在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的"新苏格拉底法"转向后期主张师生共建自治的民主社区生活,共同制定和执行集体决议,以此建立学生公民意识,提升个人道德的"新柏拉图法"。两种德育方法皆通过道德气氛的营造,反对自然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调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体现了柯尔伯格对教育目标———公正的坚持,对教育方法———对话的贯彻,有助于解决社会转型期价值多样化带来的德育主体的道德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逻辑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中职德育课堂借鉴并运用道德两难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本文重点论述道德两难策略如何在中职学生德育课堂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本世纪初以“现代教育派”和“传统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之间的争论开始 ,一直到现在都是德育理论界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 ,在我国 80年代以来曾引起一个高潮 ,然而人们对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目前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六种。(1 )主导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的理论依据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决定着德育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和结果 ,学生 (主体 )认识道德知识 (客体 )、提高道德能力和思想意识都离不开…  相似文献   

7.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启示我们,德育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套是非标准,而是使学生在道德悖论中学会区分事物的善与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道德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辨,跳出道德二元对立思维,使道德认知在互相碰撞中稳步发展。现以"诚信是金"为  相似文献   

9.
在"选择的时代",多元的道德价值观选择给思想道德意识尚不成熟的初中生带来了挑战,他们借助自身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等对纷繁复杂的道德价值观作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思想品德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引导学生自主的道德判断,以此为其今后解决社会道德两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该理论倡导…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教育探索》2003,42(6):96-98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入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位,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大家认为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主体,或者把学生从道德的知性主体转为实践主体是走向实效性德育的根本道路。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道德教育所在的人与人、人与各种规范系统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关系聚合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拓展学生思想深度;把握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实现价值引导;通过开放结局的想象,让学生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题情境探究教学"被广泛采用。在一系列的主题情境中,道德两难情境由于涉及的内容较为现实,结论又是开放性的,实施起来不好掌控,使用者较少。但是,如果教师能将道德两难情境运用得当,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尝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让学生直面道德冲突,借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笔者就以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为例,谈谈道德两难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德育的低效一直困扰着教育。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即“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这对改革我国大学德育的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用的启迪,即道德教育应强调个体自主道德发展,避免简单的单向灌输;应大胆吸收借鉴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改革我国大学德育的课堂教学;要把握校本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与序列性,避免“一锅煮”、“一刀切”;加强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注意隐性课程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优化德育生态,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这是我在2011年为《中小学德育》第1期写的一句话。我这样写,是因为不少人把学校德育无效或低效,归因于教师的教育不力。但我以为责任不全在学校教师,而是与整个德育生态环境欠佳关系极大,因此,我提出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当然,环境仅是人们道德生命成长的外因,人的道德成长必然有道德主体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
熊璐 《职教通讯》2012,(20):76-78
柯尔伯格所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逻辑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中职学校借鉴并运用道德两难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能使学生处于低层次的道德判断向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发展,从而达到丰富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践行的目的。因此,论述道德两难策略如何在中职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策略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人才创造性活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现代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的德育。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培养、发展主体的创造性是现代德育应追求的目标。学生所具有的创造性既是优良的精神品质(心理品质)、劳动品质、学习品质,也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当下,人们论及创造性活动多指“知识的创造”或“技术的创新”。然而,21世纪,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不断变化,原有的某些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有可能过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出一些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现代德育是以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为基础,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中心,进而促进社会的现代化的德育。现代德育必然要反映现代社会中人自身德性发展的要求,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培养创造性素养纳入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要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或培养道德主体的创造性为己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