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制度化水平和学术范式的变迁两个方面衡量,可以将大学史研究领域的发展划分为七个阶段。严格意义的大学史研究出现于19世纪,并在下半叶形成第一波热潮。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在教育院系的初步制度化为大学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在20世纪前40年大学史研究处于相对沉寂状态。20世纪50年代,随着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专业的历史学家开始介入大学史研究,此后二三十年该领域进入复苏期。20世纪80年代,大学史专门研究期刊的创办标志着这一领域初步实现了制度化的过程。从学术范式而言,大学史研究经历了思想史范式、社会史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相继兴起的过程,但它们之间并非取代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全球史的研究范式开始崛起,成为新的学术热点。  相似文献   

2.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初开始,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呈现出徘徊于科学主义和解释主义之间的“钟摆轨迹”。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解读,可以发现:在朱利安与萨德勒时期,民族国家政府的强制性权力推动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产生及其解释主义转向;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学科规训的制度性权力推动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科学主义转向;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左与右的争论,作为意识形态的结构性权力又推动了解释主义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而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生产性权力的扩散,比较教育研究则呈现出一种范式的多元主义取向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取向。研究范式演进的“钟摆轨迹”启示比较教育研究者不仅要突破个人局限性,认识到研究范式选择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权力关系,而且还要锚定自身的范式立场,形成学术共同体内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4.
历史主义是比较教育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其确立于20世纪初,盛行于二战前后,在20世纪上半叶占据着比较教育研究的主流地位,对于比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发展明显式微,但历史主义范式对于今日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教育研究仍然具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治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直至21世纪前10年,结构主义范式占据主导地位,研究重点是在参与原则指导下寻找一种理想的治理结构来满足校内外的民主需求。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在反思结构主义范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开始转向问责主义范式,在效率主义指导下寻找合适的结构进而提高治理绩效。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提高大学...  相似文献   

6.
教学学术是研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维度。然而,自从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教学学术"这一术语以来,关于对教学学术概念的界定—直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教师学者们对教学学术无法完全理解,那么教学学术实践就很难在高校得以推广、评估和制度化。本文对关于教学学术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以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活动有例可循。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史学界在经历了近20年的学科危机后,于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向新教育史学转向。这次转向在研究视野、史料攫取和研究范式等多个维度上对美国传统教育史学进行了修正。其中在书写范式上的转向最具有代表性,主要表现为从传统的叙述到以问题意识为基础的叙述。这一转向有着其史学史和文化传统的渊源,"问题意识"在之后逐渐形成两个层...  相似文献   

8.
从评价到评定: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估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评估的产生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八年研究”。泰勒的教育评价思想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泰勒的评价理论开始受到挑战,许多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评价,提出许多新的评价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评价逐渐进入了重视质性评定、以质性评定统整量化评价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模式:教育发展研究的一种视角和范式1.关于发展研究发展研究大体上是20世纪20、30年代以后兴起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中把经济学理论较早应用于经济发展领域。教育发展研究,大致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先从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教育规划研究和世界性的教育发展研究开始的。比较著名的有地中海规划及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教育规划。到了90年代,教育发展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战略规划研究。现代化研究,也属于发展研究范畴,教育现代化研究和教育战略规划研究,共同点都是发展研究,不同之处在于现…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文教育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一直局限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经验式研究范式之中,停留在注释、解说、阐发阶段,研究活动变成了抽象演绎,变成了书本之争、概念之争、名词之争,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处在混沌、模糊、神秘之中。20世纪2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间,语文教育的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笔者认为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系统科学的引进,开拓了研究领域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语文教育研究领域自觉地从其他学科和国外其他领域引进、移植、借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英国比较教育学形成了成熟的学科体系。使用质性内容分析法考察英国《比较教育》和《比较》两本比较教育学期刊刊载的论文,以探索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英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范式的60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英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范式以解释主义研究范式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是分水岭,解释主义范式从注重历史分析向注重汲取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变;变革主义范式下的研究持续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起成为第二主导范式;思辨研究范式占据重要角色但有所波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始终未占据主流;实用主义范式的研究更少。  相似文献   

14.
大学动物福利联盟于1926年成立,并正式将“动物福利”作为科学概念提出,初步在实验动物领域实践与发展了与此概念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集约化养殖方式下的动物福利问题日益突出,科学界展开了关于“动物福利”科学定义的热烈探讨,呈现出多元化的察思与研究方式。至20世纪90年代,统一的“动物福利”定义得以形成,并在广泛的领域内被逐渐认可,成为动物福利科学建制化的重要基础。“动物福利”源于伦理关切,但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备的科学,这反映出其概念与定义的“元范式”内涵,并展现了该范式历经演变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育现象学     
《宁夏教育》2009,(2):80-80
教育现象学(有的称为“现象学教育学”)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开始在北美教育学领域形成现象学研究传统,并在加拿大得到很大发展。教育现象学开创人: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梅南。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史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正式在史学界提出以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对各自的研究对象作了有益探索,产生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就我国而言,从20世纪末学界将环境史作为历史学分支探讨至今,亦有大作迭出.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CSSCI所刊环境史研究论文为考察对象,在阐述发文数量、学术影响力、研究格局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今后研究的可能方向和有待努力深入的领域,借此希冀为我国环境史研究取得新突破或继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崛起。文化和"文化研究"开始受到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关注与重视。在比较教育领域,随之出现了一定的文化转向,比较教育的文化观和"文化研究"范式日益得到发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为关注文化的动态性和多元性。在"文化研究"范式中,比较教育的研究单元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文化转向给比较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与威廉·里斯教授的对话一方面梳理了美国教育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60年代阐释学校社会角色上发生的重大转变,指出其使用的方法及探讨的主体在不断的拓展;另一方面展现了威斯康星大学在促进教育史研究范式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教育学与历史学在课程、研讨、学位授予等方面密切合作。美国教育史研究范式的当前形态是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来看待教育问题,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研究范式或某一学科领域的身份认同。这对促进我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发展(FD)的课题——日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日本为例,系统研究了大学教师发展(FD)的背景、进展和课题。由于全球化、市场化以及知识化社会等背景,日本在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大学教师发展,推动FD制度化。教育质量保证是FD的基本原则。在21世纪,FD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待于提高到新的阶段。这里不仅包括教师组织、课程、评价制度等要素的改善,还包括重新思考教学学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量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量化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不足及教育研究的复杂性,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常常受到质疑、争论.这就很有必要对量化研究的实质、理论基础、优点、局限性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使教育研究开始从一种单一的理论范式转向多元,促进教育研究方法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