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业内人士认为,综观今日中国报纸署名评论专栏,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足以与当年美国李普曼为纽约先驱论坛报开设的“今日与明日”比肩。如果说后者使当年西方人士“透过一线洞天,看到了外部的广阔世界”(引自《新闻界人物·李普曼》第85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6月版),那么前者则启发今日中国读者如何理解中央领导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精神,如何看待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话题,如何观察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间名叫“李普曼”的专门阅览室。这里收藏着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记者、专栏作家李普曼撰写的二百八十八篇文章,七十二篇论述李普曼的专文,一百二十二篇有关他著作的书评,一百二十幅他的照片以及以他为题材的素描、漫画,他担任《纽约世界报》编辑时编撰的社论十卷,他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今日和明日》专栏所写的文章八十九卷,他的著述二十六种(其中三种与他人合著、两种是他编辑作序的),此外还有三十六种外国语文的李普曼著述和六十六册专论李普曼和提到李普曼的书籍。从这个阅览室就可以看出,李普曼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界的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李普曼1889年出生于纽约,今年已七十二岁了。1910年在哈佛大学毕业之后,李普曼曾当过美国社会党人乔治·  相似文献   

4.
一个应该解答的疑问坦率地说,本文的题目来自于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李普曼?”对于李普曼其人,中国的新闻界并不陌生。这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有华尔街“智囊”之称。他长期担任《纽约先驱论坛报》一周两次的“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又与《纽约时报》辛迪加合作,由该报将他的评论供给国内外各地二百五十多家报刊,左右舆论,名震遐迩。随着对他的新闻评论业绩的了解,有人很自然地提出了上述疑问。  相似文献   

5.
这里介绍的《赫鲁晓夫——李普曼谈话录》(以下略称《谈话录》)是一篇获普利策奖的新闻作品,原载1961年7月14日纽约《先驱论坛报》。沃尔特·李普曼是“善于用新闻政论方式指导美国人民思想”的一代名记者和评论家。他的政论一般都能以冷静的态度,对事物作深入、全面的分析;他高瞻远  相似文献   

6.
大新闻并不一定是由经验丰富的记者首先抓到和采写出来的,这已被许多事实证明。《国际先驱论坛报》至今仍在谈论60年前该报一个无名小辈抓获轰动世界大新闻的经过呢。《国际先驱论坛报》原是《纽约先驱论坛报》于1887年10月在巴黎创刊的“欧洲版”,直到1967年才改为现在的名称。在纪念该报诞生100周年的特辑中,有一篇长文追述那个名叫拉尔夫·巴恩斯的年轻“生手”偶然碰上了特大事件,凭他的机智和努力取得了采访的胜利,以后又如何全身心投入新闻工作而创出了卓越成绩。巴恩斯在大学没有学过新闻课程,但他一心想作新闻记者。1925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在三家小报馆当过短期练习生,由于工作成绩平平,不受重视。1927年,他辛辛苦苦积攒了三等船票钱从纽约跑到巴黎,被《纽约先驱论坛报欧洲版》收留在编辑部试用。当时世界上的大事就是发生在中国的第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7.
从1980年9月15日开始,《国际先驱论坛报》在地球两侧的巴黎和香港同天发行了。这在世界报界中是第一家。国际先驱论坛报是一家国际性报纸,在巴黎编辑。它刊登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和社论摘要,还有合众国际社、美联社、路透社、《洛杉矶时报》以及它自己记者和  相似文献   

8.
有“华尔街智囊”、“白宫谋士”之称的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是本世纪以来美国最负名望的记者和政治专栏作家。他从年轻时期起就投身新闻界,纵横报刊论坛半个多世纪,写了上万篇社论、杂文、专栏文章,总数达1,000万字。他还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的持续36年的《今日与明日》的专栏文章,为美国和世界各国报纸所刊载,读者数千万。李普曼还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国务、外交事件,历届美国政府首脑都非常重视他的立场观点。他同国际风云人物,如丘吉尔、戴高乐、阿登纳、赫鲁晓夫、  相似文献   

9.
巴黎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已出版100周年了。一个世纪前,《纽约先驱报》的老板詹姆斯·戈登·班耐特(1841—1918)在法国首都创办的《巴黎先驱报》,直到1967年才改名为《国际先驱论坛报》,由《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惠特奈交通报》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0.
《冯并专栏》是经济日报新春奉献给读者的“小礼物”。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在我国尚不多见,堪称新闻界之新闻。《冯并专栏》开篇《先说“南蛮”盗宝》出手不凡,读来如嚼橄榄,很是醒脑。对于这种专栏尽管还有异议,但它毕竟为我国新闻评论园地吹进了一缕新风。笔者也爱磨笔头,偶有“雕虫小技”见报,也期望我国新闻评论能有一个飞跃。于是曾斗胆投书评论界名人:“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个李普曼?”美国这个沃尔特很有两下子,他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主办《今天与明天》专栏长达36年,其专栏文章被世界200多家报纸转载,以致这一专栏成了20世纪美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内容最广泛的专  相似文献   

11.
姜波 《青年记者》2012,(32):76-77
国外言论版的兴起与发展(1800年~1980年)(一)起步阶段(1800年~1920年)言论版这一报纸版面形式产生于美国,早在200多年前便在美国报纸上占有了一席之地。179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外孙贝奇创办了《费城综合广告报》(又名《曙光女神报》),并于1800年将社论文章移至二版,当然此时的社论仍基本是单篇发表,并不能称为"版",真正形成规模和形式规范还是在19世纪30年代的廉价报刊时期。1841年《纽约论坛报》诞生,这份"道德机关报"由享誉盛名的霍勒斯·格里利创办,他没有走《太阳报》、《先驱报》耸人听闻、感官刺激、夸大渲染的"黄色新闻"之路,而是兼顾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以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营造一个"公众论坛",第一个正式的社论版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英美两国相继出现一些售价仅为一便士或一美分的廉价报纸,这些报纸在政治观点上鼓吹超党派、超政治,除广告外,主要刊登一些社会新闻和黄色新闻。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这类报纸有美国的三大“便士报”:本杰明·戴1833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J·C·贝内特1835年创办的《纽约先驱报》,霍利斯·格利莱1841年创办的《纽约论坛报》和英国北岩1898年创办  相似文献   

13.
1887年,美国著名报人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创办了《纽约先驱报》的巴黎版——《巴黎先驱报》。整整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份当初不起眼的“乡村小报”早已今非昔比。它已改名为《国际先驱论坛报》,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跨国报系。目前它在巴黎、伦敦、苏黎士、香港、新加坡、海牙、马赛和迈  相似文献   

14.
美国进步新闻记者、纽约大学亨特新闻学院教授詹姆士·阿伦森,今年年初应聘来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英语新闻写作专业的研究生讲授新闻学。阿伦森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已将近四十年。他出生于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后入哥伦比亚新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他曾先后在《波士顿晚报》、《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和《纽约邮报》当记者和编辑。一九四八年,他与英国人贝尔弗雷基共同创办《国民前卫》周报,任总编辑。  相似文献   

15.
深邃·锐目·激情———评析马克思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有关中国问题的新闻评论赵庆生今年5月5日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卡尔·马克思诞辰180周年。150年前,马克思开始投身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即以报刊为阵地,通过由他创办并主编的《新莱茵...  相似文献   

16.
突破——言论版迎来黄金时代近年来,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言论专版。如《南方都市报》的“社论版对页”、《齐鲁晚报》的“新闻时评”版、《新京报》的“社论/来信”版和“评论”版、《京华时报》的“声音”版等等。  相似文献   

17.
美国1983年7月2日出版的《编辑与出版人》周刊刊登了施坦的文章,指责美国报纸的社论版被政府的题材搞得太沉闷了。他说:“政府的材料充斥了许多报纸的社论版,这可能基于这样一种错误的设想:读者会像报纸编辑那样充当政府材料的贩子。”“政府材料的贩子”这个词是美国《得梅因纪事报》的退休专栏编辑吉尔·克兰伯尔格提出来的。1983年6月21日至6月24日,美国全国社论主笔会议召开了第三十七届年会,对美国报纸社论版的现状进行了讨论。以克兰伯尔格为首,对政府材料充斥报纸社论版面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克兰伯尔格指出:现在,美国报纸的社论版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与政府有关,版面几乎都被政府材料塞满了。社论版已成为“政府材料的贩子”。其原因,是与社论版主编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60年3月4日,誉满全美国的男中音歌唱家、意大利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在演出过程中猝死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上。《纽约先驱论坛报》(即现在的《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桑奇·戴·格拉蒙驱车赶往剧场,采访了歌剧院负责人、乐队指挥、演员、观众、医生、警察、剧院守门人等等,随后又赶到殡仪馆,用了约一个半小时完成采访。回报社后立即动手写稿,用了大约40分钟时间完成了《歌剧明星在舞台上猝然死去》一文。《猝死》一文于次日刊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头版,获1961年颁  相似文献   

19.
阿特·布克瓦尔德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政论家和剧作家。他惯以幽默、泼辣笔调撰写专栏文章纵谈天下事,在报纸专栏文章中,别具一格。1948年至1962年他一直为巴黎出版的《先驱论坛报》写专栏,1952年的极盛时期全世界有五百家报纸转载他的专栏文章。现在他的专栏文章由洛杉矶时报辛迪加经手发布,大概有二百四十家报纸购买了转载权。他出版过二十几本书,较著名的有:《我从未在白宫跳过舞》(1973);《我对你说过谎吗?》(1968);《我不是骗子》(1974)。布克瓦尔德喜欢以剧本的形式对时局的某个问题加以讽刺。地点,时间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所涉及的问题却是现实的,有针对性的。例如下面介绍的一篇,(刊于今年五月二十日的《国际先驱论坛报》)讽刺美苏双方都是尽力谎称自己军力不如对方,尤其是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制造军力不足的假象,以诱使总统要求国会增加军事拨款的计谋。这是一篇纯杜撰的对话,读来好象是一个短的讽刺喜剧,在嬉笑怒骂的语句中使人了解一个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月13日,美国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的母公司论坛报公司,同意以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报——镜报公司(另一家久负盛名的《洛杉矶时报》的出版商),合并产生的新媒体巨头将成为美国排名在甘奈特和奈特——里德之后的第三大报业集团。它在美国三个最大的报业市场——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拥有发行总数达360万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