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卡特时期人权成为美国外交的核心和灵魂,但它并没能实现美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即扭转美苏较量的劣势。“卡特主义”的提出和里根上台后的第一任期则使美国外交转到现实主义轨道上来。里根第一任后期开始重新发动人权攻势。里根政府的“人权外交”不同于卡特时期,它是以军事优势为基础,且为美国外交增加了“道义”力量,是对卡特“人权外交”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关注的政治焦点之一,但同时也是分歧众多、纷纭不已的问题。探析邓小平的人权思想,有利于阐明社会主义的人权观,亦是揭露美国等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虚假面目,便于我们全面掌握邓小平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屡次以中国少数民族人权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着对外扩大交流与对内协调民族关系的双重任务,因此人权问题特别是保障少数民族人权仍然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保障少数民族人权,才能协调民族关系,保持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秦代人权较之先秦人权又有了重大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执政者试图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人权;二是文人士子著述中有着较强烈的人权精神;三是民间人权意识的觉醒。秦代的人权显示出诸如人权认识的主体范围的拓展、更加关注人的“原生权”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商赋人权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示了透过经济关系揭示人权秘密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权的基本含义是自由和平等,而它们都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商品交换在观念的、法律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中反映为人权,人权又反过来从上层建筑的不同层次维护着商品交换。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体系可以称作“商赋人权论”。对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平等的历史考察也证明了人权的商赋模型。自由平等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自由平等的人权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人权以集体人权为主导取向,同时充分尊重个人人权,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人权观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人权概念的内涵在于自由、平等、独立等理性原则,其外延包括国家公民的人权和世界公民的人权。要保障国家公民的人权,需要建立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制;要保障世界公民的人权,需要建立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对人权的维护不仅是对人的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也是达到人类永久和平的必要手段。但是,康德对永久和平的哲学论证是不充足的。  相似文献   

7.
人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处于被统治状态下寻求自由、民主、公平和正义时与统治阶级抗争的精神动力,也是革命者与进步人士所宣扬的政治纲领。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达成的共识——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落实人权。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是笔者探究人权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参与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成功的人权教育的关键。参与的方法是高校人权教育的有效方法。在参与的方法下,人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提供者,他更应当是一名引导者。在实践中,参与的方法具体体现为集体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人权实践和人权调查与研究等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奥林匹克宪章》与国际人权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国际人权对《宪章》的影响和渗透、《宪章》对国际人权在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的表现以及《宪章》及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国际人权方面的挑战。指出《宪章》的宗旨、目标的完美实现应迎接国际人权方面的挑战,化解矛盾,使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表征现代文明的法治与人权,已跨越国界获得普遍化地发展,且随着发展观的演进,人权成为现代法治的根本指向。基于对现代体育发展走向及其与社会进程关系的整体关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历史与比较分析等方法,根据全球化背景下人权事业发展的法治化趋势,对现代体育随动于社会进步的人本走向和体育人权日益凸显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通过国际社会为体育人权构建法治保障和中国体育在人权法治加强中走向世界的阐析,揭示体育人权与体育法治的价值意义,以探寻和提升对体育发展规律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1.
"人权高于主权"是一种政治设计,其否认人权模式的多样性,贬低主权作用,实质是谋求霸权.切实防范霸权主义的危害,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经济建设,坚持国权与人权协调发展,建立维护国家利益的跨国公司,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体制的重组,联合起来共同防范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态势日渐明朗,在此背景下,人权是否会迭代为“第四代人权”逐渐成为时代之问。历史表明,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迭代,并不能改变人权的前提——“人”。根据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分析,人的“类本质”不能与异化相混淆,故“人是数字存在”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所谓的“人权迭代”思维源于“三代人权”的理论误导。“三代人权”破坏了人权的体系性,否认了人权作为体系的应变能力。在人权的整体结构中,自由权驱动工业革命的同时也伴随着异化的风险,参政权的“积极参与”功能和社会权的“国家目标设定”功能分别构成了克服异化、保障弱者的机制。这套人权架构本身就有应对工业革命保障弱势群体的强大潜力,其内核在数字时代不会迭代。因此,数字时代不会产生“第四代人权”——“数字人权”。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坚持鲜明的社会主义立场,严正阐明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对西方的歪曲和谬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为促进人权、维护人权、反对霸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极大的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邓小平的人权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人权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人权,多元的文化置于文化多元的境地,不禁有了交往并渐呈契合之态。这种契合表达了作为人权之体育的历史必然,也预示了体育法治未来的基本走向。从起源论的视域来看,无论与习俗、宗教、战争如何交织难解,人的需求始终是体育与人权的同一本原;从本体论的视域来看,体育与人权的主体都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育与人权的主体共同呈现出普遍性和特殊性、个体性和集体性的双重属性,内容则共同具备空间维度的广性和时间维度的代际性,规则之治成为体育与人权最凸显的外在表征,共同的人性则成为两者最异曲同工的内在超验之维。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人权理念,它们大都隐含在人伦道德思想中的"民贵君轻"、"仁者爱人"、"义利统一"及"有教无类"诸方面.近世以来先秦儒家的人权理念,对欧洲的启蒙思想和西方的人权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挖掘先秦儒家的人权理念,对推进现代世界人权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权保障与人权之间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人权保障源自于人权理论。此两者在法律领域当中的重心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为将人作为人权的主体,转变为了国家对于人权保障的实施主体。视域是一类同主体存在关联性的能力,是人类世界一种精神层面的观念。受到我国人权发展历程的影响,从而造成了我国人权保障视域的特殊性。目前,其所具备的时代内涵为:人权保障为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一,借助于指引与规范的方式来使法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是党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当时的国情和斗争实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积累了保障“人民之人权”的丰富经验。在保障人民权利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概念最早出自西方社会,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精神。东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要求,如果机械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西方人权的内容,简单僵化的用西方人权标准来比较、评价中国的人权,的确不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关于人权的依托。但是,如果从人权的普遍道德出发,立足于中国丰富而悠久的文化,那么中国的人权精神不但有而且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9.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将人权原则写入宪法,是中国寻求实行宪政以来的第一次,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发展.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一次明确写入我国宪法,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从宪法上宣告和确认人权,应当说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将宪法原则变为实际行动,在现实中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遵行宪法的人权原则,就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之中.当然还应清醒地看到在人权保障的问题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人权是社会公正的基础,所以肯定社会保障权利的基本人权属性是现代社会保障的前提。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来说,应该在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把建立在基于人权思想的社会公正上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