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艺书评尤为发达,众多的诗话便是有力的说明。但是书评理论很薄弱,书评缺乏理论指导,所评之书不广泛,不系统,散论居多,随意性很大。书评无人说它是一门专门学问。可以说书评在人们眼里尚不成学。近些年来,书  相似文献   

2.
图书评论是一门科学,加强书评理论研究有利于书评事业的发展。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书评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提高,认为书评学和编辑学、印刷学、发行学、读者学一样,都是出版学的组成部分。为建立完整的出版工作的理论科学体系,应在研究编辑、印刷、发行、读者等理论问题的同时,建立书评学,从事书评理论研究。所以,书评学的建立,是  相似文献   

3.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资深编审和高等学校的两位讲授书评课程的学者先后出版了他们的书评理论著述,那就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徐柏容编审著的《书评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编著的《书评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和安徽大学徐召勋教授主编的《书评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特点是作者们都力图用章节式版块来构建书评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而全面探讨书评历史和发展、书评理论和方法、书评写作和工作的学问,甚至有志于奠立整个“书评学”的学科地位。这些著述的作者们各以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书评实践,殊途同归,共同思考着书评的学术问题,自觉地为当代中国的书评事业添砖加瓦,其精神是可嘉的,成果则是极其可喜的。 分析这三部书的书名本身也是很有意思的,三书书名分别由“书评”、“学”和“概论”这三个词排列组合而成,以致于稍一不慎即  相似文献   

5.
书评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也产生过一些理论,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书评学理论体系正在研究和建立之中。在我们研究书评理论的时候,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那就是什么是书评,书评的范围如何界定?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普遍有两种看法,笔者概括为:一是广义论,一为狭义论。这两种书评界定说都值得研究,而应给它一个符合书评规律的科学的定义和界定。  相似文献   

6.
当代书评研究的意义吴平书评经过20、30年代兴盛和80年代的发展,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不仅拥有了丰富的书评实践,而且也涉及到理论领域,对有关书评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各抒己见。有的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书评、分析书评,有的也试图构架书评学的框架。尽管...  相似文献   

7.
图书评论学是研究书评现象和书评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书评活动的历史、现状、书评现象的本质联系,书评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书评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狭义的书评学,专指书评理论,即理论书评学。广义的书评学,指与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理论书评学(书评学概论、比较书评学等),应用书评学(对书评实践和业务的研究)和历史书评学(中外书评事业史、书评家人物史  相似文献   

8.
陈源蒸 《图书馆杂志》2005,24(12):68-70
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对书评的“公信力”非常关注。今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威金斯的一篇书评,称欧文的一本书“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仿佛作者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一个月后,该报为这篇书评公开道歉。道歉的理由,并非评者对欧文恶语相向,而是书评者与作者相识并有过节,而威金斯没有事前说明。《邮报》说,“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家著名的报刊,是何等地重视书评者的挑选,以求制度上保证书评的公信力。 非常羡慕《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著名报刊对书评者身份的严格挑选制度,但中国图书馆界圈子不大,要找到与作者全然不识的书评者已经很难,更不要说通过制度性措施来实现此目的了。我们在这个栏目中一心所盼的,只能是名家评非名家、长者评晚辈、师长评学生,等等,这一类型的书评。我想,也许只有这样的书评,才能使评者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最真实的写出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及对学问的理解。 本期所选用书评者之一的陈源蒸成名很早,10多年前他的《宏观图书馆学》横空出世,给我们的惊喜不亚于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虽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陈源蒸先生主攻图书馆自动化.但对基础理论的热情不减。不久前与陈源蒸先生通过一个电话,得知他退休后重新关注基础理论,正在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梳理着基础理论问题。这篇书评中,陈源蒸先生对《图书馆学导论》评价极高,用上了“学术享受”这样的评语,一位学术前辈对后来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陈先生对《导论》的喜爱,却不影响他有一说一地说出了对《导论》的不同看法。不论人们是否认同陈先生的这些不同看法,但应该可以看得出它们是作者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无疑保证了书评的公信力。也许,这就是我们期盼“名家”多些书评的原由。 本期所选用另一篇书评同样来自名家,是于鸣镝先生评夏候炳的《参考咨询新论》。于鸣镝先生是一位异常勤奋与高产的作者,也是一位个性十足的作者。他的文风朴质,语言直白,绝无半点学究式深沉而对于不同学术见解,无论对方名气大小,都能不留情面地批评。于先生的这种写作风格,在我看来更适合于写杂文而不太适合于写书评。因为杂文需要犀利而书评却宜优雅一今天刊出的这篇书评中,于先生一如以往的语言风格,一口气道出了《参考咨询新论》的六大优点明快的言语彰显出于先生有一说一的评论特点,只是最后谈及不足时一笔带过,有些未能尽兴发挥之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论综合书评     
一什么是书评?在一般的认识中,都视之为对某一本书的评论。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根据,因为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书评,的的确确差不多都是评论某一本书的,只是偶尔有时连带评两本书或最多三本书。所以,认为书评就是对某一本书的评论,从常识来说,有一定道理。然而,从科学地认识书评来说,这种认识又是不完整的,并不能概括书评的全部内容。至少还有另一种不是对某一本书,也不是对某两本书、三本书而是对某些书——或者说书籍群体进行评论的书评。如果那种对某一本书评论的书评我们可以称之为专书书评的话,那么,这种书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综合书评。这种综合书评,在西方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对自然科学书籍的书评。他们称之为State of the Art Survey。这个名词中的  相似文献   

10.
1985年,徐召勋教授为安徽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业和出版发行专业开设《书评学概论》课程,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次。之后,他把讲稿的一部分整理成书,题名《书评和书评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十年来,徐召勋教授大力提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书评学,并身体力行,《书评学概论》就是他创造性地进行研究的成果。这部专著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书评学的基本理论,构筑了书评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框架,绘制了书评学这个新兴学科的总体  相似文献   

11.
这年头,赔本的事情是不大有人做的。我不认识书评刊物的会计师,无从知晓它们的经营情况;不过凭行情来揣摸,书评这桩事大抵是赚不了什么钱的。印“琼瑶”可以盖起大楼,卖“金庸”可以买来汽车,然而煞费苦心地编一本书评刊物,其结果往往令人心酸。不过,书评又的确是一项必要而且崇高的工作,有专家预测,在书籍的出版趋向饱和之后,将是书评的时代。可以说,书评刊物在今天受到一点冷遇,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在暂时  相似文献   

12.
现在应该着手建立当代书评学。我认为当代书评学由三部分构成,即书评功能学、书评传播学、书评写作学。书评功能学旨在对书评功能给予理论的分析与阐述,揭示其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书评的社会作用与文化作用。作者、图书、读者三者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环”,图书的传导—接受功能就在这一相互作用环中发挥。书评的功能类似于图书的传导—接受功能又有所不同。书评属于相互作用环中“读者”这一作用点,是读者对图书的有序化、明确化反应,是文字化的呼声。但同时,书评又有超越相互作用环的独特功能。概括地说,即:对于图书作者,它不仅能反馈读者信息,而且具  相似文献   

13.
很久以来,因为种种缘故,“书评”成为一种失去了独立魅力的文体。一方面,学术书评正襟危坐,或捧或骂,暗藏不可明言的玄机;另一方面,新媒体书评影响巨大,成为书商推销的战略文体。书评写作,地位尴尬,困于此久矣!本栏目五篇文章,各读一书,各执一词,都是围绕一个书中的问题,娓娓道来,与其说是一种“论述、评书”,毋宁说是一个有心者阅读一本书时思考痕迹的文字记录。所读之书,有小说、传记、问答录、学术专著、理论读物,所论及话题,则涉及思想批判的现实指向、卡夫卡研究疑难、马克思哲学辨析、中国现代学要义以及视觉塑造的社会文化体制等等。  相似文献   

14.
其实,有关建立一个“健全的书评制度”问题,对于书评及其学问研究有素的萧乾先生,当年早就有过一回生动的实践。萧先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阵地所进行的书评实践,不仅造就了当时文坛书林中的书评风气,而且为我们最近数月的讨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实话实说:书评的学风和文风伍杰从历史的角度看,目的可以说是现代书评的繁荣时期。改革开放伊始的70年代末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催残,书评事业尚处于四无一少的状况:无书评组织。无书评专业队伍,无固定的书评阵地,无书评理论研究,书评文章极少。1979年全...  相似文献   

16.
医学书评关注的是医学图书中学术思想及理论知识界的最新动态,推荐最新学术成果,所评医学图书必须具有学术传承价值并能直面医学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对于医学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来说,书评可以说是医学知识积累与发展的助推器。本文梳理了中国医科院图书馆近20年医学专家书评工作,介绍了中国医科院图书馆医学书评资源建设的经验,还探索了书评网络平台发布与推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与书评     
据统计,现在一年的书评文章总数与年出新书品种数之比不足千分之一。由此可见,图书评论与图书出版不相适应,图书产出与消费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盲目性。读者面对数量庞大的图书,确实存在着难辨优劣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读者对书评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书评对图书出版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一般来说,书评的写作者不外乎有五种人:作家、学者、编辑、职业书评人和普通读者。在这五种书评写作者中,编辑所写的书评往往旨在宣传,近乎广告。这是人们对图书编辑所写书评的成见,但这成见正是图书编辑的特定身份和自身写作时的功利性所导致的。编辑写书…  相似文献   

19.
乱花渐欲迷人眼——图书评论异化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图书市场上纷然杂陈的书籍和报刊上一片叫好的书评,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读者常常抱怨,真不知买哪本好。真按书评上说的去买书,读了后又觉得不像说的那样好。花了不少冤枉钱,往往有一种无所适从、被愚弄的感觉。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图书评论到底是怎么了?书评的现状书评的现状是鱼龙混杂,什么层次的书评都有。不可否认,写书评的人中也不乏对社会、作者、出版社、读者、自己负责的,他们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应受尊重。但也确有大量质量低劣的书评。最近,在某网站上有人公开发布了一条广告帖子。不过,他销售的不是一般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晚年的萧乾先生在对来访的北京大学师生回忆起当年他组织书评队伍的旧事时评价说:“李健吾是一位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评家。”北京大学教授书评学的孟昭晋先生也在《书评家萧乾:八十五岁生日之贺》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