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截至”与“截止”是两个使用较多的词。由于对它地细微差别未弄清,结果常常被误用。这两个词均是动词。“截至”是“到”的意思,“截止”是“停止”的意思。前者是及物动词,一定要带宾语;后者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 “截至本月23日,报名人数逾近千。”“办理登记换卡手续于本月底截止。”  相似文献   

2.
一些记者和通讯员在写稿时,常常将“截止”和“截至”混淆使用,把“×月×日截止”写成“×月×日截至”,或把“截至×月×日”写成“截止×月×日”。因此,“截止”与“截至”误用的例子时常见诸报纸杂志。其实,“截止”与“截至”意义相近而用法却不同。“截止”由意义相近的“截”和“止”复合而成动词“截止”,表示“停止”的意思,它们后面不能也不需要再跟具体时间作补充成分。而在“截至”一词中,  相似文献   

3.
“截至”与“截止”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一些人由于未弄清二者的细微差别,常常误用它们。这两个词均是动词。“截至”是。到”的意思,“截止”是“停止”的意思。前者是及物动词,一定要带宾语;后者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 “截至本月23日,报名人数已逾千。”“办理登记换卡手续于本月底截止。”在报纸上,该用“截至”的地方,常常误用为“截止”。例如: △……截止5月5日下午5时,记者翻看美发组的顾客留名簿……(《走进“大观园”》,《新疆教育报》1991年5月11日第二版) △截止6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税务部门已累计组织工商税收……(《新疆提前完成上半年工商税收任务》,《中国  相似文献   

4.
“截止” 和“截至” “截止” 和“截至”是一对容易混淆的词,用错的,屡见不鲜。如:“截止1998年底,我省城镇每百户拥有收音机146.9只,拥有电视机134.91台。”这里的“截止” 便是”截至”之误。 “截止”和“截至”,两者的含义不尽相同“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有终止、结束的意  相似文献   

5.
“可读性”,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是被反复强调的,我们以往不大提及。是我们的新闻不需要“可读性”吗?我看不见得。“可读性”,英文叫Readability,意思是易读,清楚,有趣味。美国新闻学者鲁道夫认为:“可读性就是使很多读者读起来容易或者富  相似文献   

6.
“书山”与“学海”“书山”、“学海”二词源于汉代。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曾说:“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说百川奔流不息,所以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永远也达不到山高。比喻学习勤奋则进益,停止则事不成。后来人们用“学海”来比喻人...  相似文献   

7.
多用一个“不” 意思弄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难道能否认这位老干部和妻子之间的感情不是夫妻之情,即性爱吗?(光明日报1980年5月14日第4版) 误用反问词语加双重否定,把意思弄反了。“难道”,语气副词,用作反问词语,表示不可能。“否认……不是……”,双重否定,负负得正,变成肯定,意即“是”。连起来看,意思是“不可能是”。而作者的本意正相反,是想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是”。故应删去“不”字。 2、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难免不冒出几篇不好的作品……(《中国青年》1980年第8期《无影灯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里,还保留着相当一部分现在口语里不常用的古汉语词语。这些词语很有表现力,运用恰当,可以使语言简洁,生动,使文章富于文彩。但是,由于口语里很少用它们,所以运用得不恰当在所难免。“鉴于”“给予”就属于这种类型。鉴于“鉴”是镜子的意思。如:“以铜为镜,可正衣冠。”“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因此,“鉴于”就有察觉到、考虑到的意思,借鉴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沉默”有两个意思:一是“不爱说笑”,二是“不说话”。本中所说的“沉默”,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被采访一言不发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既”与“即”在语言运用中经常被混同而误用。其实,这两个词是根本不相同的。从读音上看,“既”读作“jì”,“即”读作“jí”,读音并不相同。从意义和用法上看,两者相差更远。“既”,可属副词,是已经的意思,如:“他去天津是既成事实,改变不了。”可属动词,是完了、尽等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如:“食既,徒步而归。”也可属连词,常与“且、又、  相似文献   

11.
“图文并茂”不等于“图文并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文并茂”与“图文并重”虽只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大不相同。“图文并茂”,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的意思;按照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图与文都“美盛”的意思。这两种解释可以用美丽、丰盛来概括,即有图片,有文字,形式美观,丰富多彩。“图文并重”一词目前尚未见到收入词典,但“并重”两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分等次,同等看待(2000年版改为“同等重视”)的意思。据此,“图文并重”可以解释为图片、文字不分等次,同等看待、同等重视。“美丽、丰盛”与“不分等次,同等看待、…  相似文献   

12.
今下,说起“焦点、热点”,许多人往往把它同坏人坏事等社会反面现象划等号;而不少媒体在具体操作中,一般也用“批评”、“披露”或“曝光”等形式来处理。应该说,这是不全面、欠正确的。何谓“焦点、热点”?说得直白一点,主要意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众关注、关心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里,通常在列举若干项目之后,或者只列举一部分项目不打算再说下去,便接着用“等”“等等”,表示所举项目不止一个,有省略的意思;还有“之类”“诸如此类”的说法,意思和“等等”大体一样。一般地说,“等”用于列举项目不多的后面;“等等”用于列举项目较多的后面“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则表示列举的项目更多。不过为求文字简洁,可用  相似文献   

14.
介词“从”和“在”都可以表示时间,但意思不完全相同。“从”表示时间的起点,其后常常有“起、开始、以来、以后”等词相搭配。例如:  相似文献   

15.
张港 《新闻三昧》2005,(5):53-53
“教师”与“老师”看着意思差不多,其实不一样,有许多场合是不能通用的。  相似文献   

16.
“凯”字是“胜利的”意思,和“歌”字构成词组“凯歌”,意即“胜利之歌”。但在一些报刊的文章和标题中,时有在“凯歌”之前冠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里,“给以”,“给予”属一组同义词,都是“交付”的意思。但是,这是就其词汇意义说的。如果从语法意义上分析,二者却有显著差别。某些文章中二者通用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给”在古汉语里不读“给”(gěi),和现代汉语里“给(gěi)的意义范围也不同。“给”在古汉语里谈jǐ,主要意项有二:一、形容词,丰足;二、动词。供应,专指供应食用。现代汉语里“给”的意义在古汉语里是由“与”或“予”承担的。认识一组词的同义现象是不难的,难的是对其细微差别的辨析。“给以”、“给予”语法意义的差别就表现在句法功能上,即他们在句子中同其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上說:“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这是成语“夜以继日”的来源,意思是说白天功夫不够用,夜晚接着干。現在报紙上有些文章常常把这一成语写成“日以继夜”,很多人在口头上也这样說,这是不对的。汉語里四字成語是固定詞組,一般不随便改动;少数可以更动詞序或改換其中个別的字的,也須“約定俗成”。把“夜以继日”顛倒过来,說成“日以继夜”,就不妥当,因为“日以继夜”和“日夜”、“日日夜夜”的意思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0月11日BCTV-2在“忘不了的祝愿”栏目中有“不知有多少莘莘学子”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尽妥当。笔者在《一位莘莘学子?》(《语文建设》1996.8)一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莘莘”是“众多”的意思。“莘莘学子”就是“众多学生”或“诸多青年学生”。因此,它的前边不  相似文献   

20.
一江 《新闻前哨》2011,(10):104-104
截止和截至,有些人经常不加区分地混用,造成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